从平面到动画再到影像,袁晓舫一直在跨媒介的实验中自由地行走,特别是在影像创作上的身体力行不仅影响了一众青年艺术家,更把对中国现实的深刻思考延续到其创作的方方面面。面对今天“娱乐”被意识形态化的社会趋向,袁晓舫以一系列创作重新界定所谓“娱乐”的内涵与外延,即“在法律的框架下一切愉快的自由行为都可以被称为娱乐”。在他看来,娱乐应该可以自由选择,而不是别无选择。 (2016-07-15)
袁晓舫:
现在的很多娱乐让人们变得愚蠢而不是有趣
尚季惟:请问您是武汉人吗?武汉这座城市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您觉得在武汉生活的岁月里,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袁晓舫:我特别不喜欢说艺术生涯这个词,它听起来很别扭。我们这帮艺术家从小就属于喜欢画画的那一类,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热爱艺术的那种人,希望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能艺术有关。我不是武汉人,我出生于黄石,是黄石人,在那里生活了差不多有二十。虽然我也在其它地方生活过,但我在武汉已经生活了有三十多年,这就意味着我在武汉生活的时间比在黄石多出了十几年,也就是说,我对武汉会更加了解一些。我在武汉的这三十多年是中国发展最迅猛的时期,我一直认为武汉市处于中国整个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平均值。它应该说是大城市里面的中上等水平,不像北上广那么发达,也不像发展缓慢的三、四线城市。但武汉现在的发展是十分迅猛,我在这里见证了它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尚季惟:能聊聊您与湖北美院的渊源吗?您是怎样看待中国当下美术学院的教育体制的?
袁晓舫:我在湖美读书,后来又留校教书,在这里已经度过了三十三年。对于湖北美院来说的话,从武昌艺专算起我们已经快一百年的历史了,这样看起来我们的建校历史是非常长的。中国的美院,或者说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都差不多。但我总觉得美术学院这类专业性很强的学校,在当代艺术的进程中很尴尬,它们总是强调技术和媒介,而忽略了思想的重要性。在其它方面,高校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中国方方面面的一个缩影。
尚季惟:您是如何开始将影像作为您作品的介质的?有什么契机使您开始着眼于影像的探索?影像作为所谓新兴的艺术叙事手段与传统的架上绘画之间有什么异同?
袁晓舫:在2000年之前,我都是运用绘画或图像拼贴的方法创作。一直到1999年,我开始使用电脑进行拼贴,所以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我便对电脑有了一定的了解。到了自己购买了电脑之后,我就近乎痴迷地热爱上它。我觉得它有很多的可能性,非常有意思,它不会使我们产生习惯性思维。使用电脑会产生很多的可能性,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软件进行不同的命令,得出的结果是不会相同的。之后,以前的平面创作已经无法满足我,我希望它动起来,于是慢慢地开始做了几个动画。但是后来发现自己精力有限,动画耗费的精力体力太大,便转而使用影像的方式创作。然而影像最开始也与我所任教的专业有关,湖北美院的影像画专业2001年开始筹备,2002年开始第一批招生,这在全国来看都是开设此专业相对较早的学校。当时的专业老师只有我一人,所以我必须精通拍摄与剪辑等等方面的技术,也必须对新媒体的发展有所了解。对于影像与绘画的异同问题,我认为绘画是一种单一媒介而影像是一种综合媒介。所以综合性媒介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作品。当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后,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体验就会不同。我经常在课上跟学生提到那时“武汉只有七百万人,至少五百万人看过电视,但是相较之下看过绘画的人又有多少呢?”也就是说人们更容易接受新媒体。现在看来影像已经成为了“老媒体”,但是它对于绘画来说还是很新,所以它具有很多的可能性。
倒背如流/录像装置/2011
尚季惟:当今社会“娱乐”好似全民运动又像一面大旗,全部人都向之看齐,请问您如何解读“娱乐”这一词呢?
袁晓舫:我们三十年前娱乐活动单一,今天的娱乐相对丰富,但是“娱乐”已经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这样的状态为什么会形成呢?其实它是为了遮蔽很多东西。以前的“娱乐”希望人人都来关心政治,但是现在将“娱乐”当做意识形态来的时候,就是想让大家都不要来关心政治,要远离政治,这其实是一种策略。当“娱乐”成为了对人们思考与判断的限制时,我们应当对“娱乐”保持警惕。现在的很多娱乐让人们变得愚蠢而不是有趣,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应该对于娱乐重新定义,也就是说“在法律的框架下一切愉快的自由行为都可以被称为娱乐”,娱乐在我看来应该可以自由选择,而不是别无选择。
艺术娱乐人民/双屏录像/彩色/43'/2010??
尚季惟:《十年》这件作品中,跨度十年的街头景象并置于同一屏幕之中,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请问您在拍摄第一条影像时就已经产生了这件作品的计划吗?
袁晓舫:当时并没有这种先见之明,第一部作品完成得非常的迅速。那时我找了一辆回收废品的车子,将摄影机器绑在它的龙头前,告诉那人线路是怎样的,所以中间发生的故障其实是因为机器没有电了所造成的,没有走完我所预先设定的环形的线路,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紧要的。当时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与城市空间发生关系。那时并没有想到十年后会再拍一次。后来是因为一个展览中我的第一个方案没有办法实施,但是我又必须参展,突然想起来十年前的这件作品于是就沿着当年的线路再走了一遍。刚好出现了一个对比,立交桥和楼房建了起来,更主要的变化是大街小巷里走的都是汽车,道路上满是车辆,它体现出我们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侧面。
十年/双屏录像/彩色/12'/2004-2014??
尚季惟:您是怎样看待(文本-口述朗读-画面)这三种承载思想的不同形式之间的差异和关系?
袁晓舫:刚才已经说到,影像是多媒体的方式,文本、语音、图像这三者必须综合运用才能叫多媒体。多媒体的目标是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全方位地对观者产生刺激。例如我的《艺术娱乐人民》是对谈的方式,《早读》是朗读的方式,而《倒背如流》是真正的倒过来背诵,都和语音、说话有关。但是我每个作品的指向都不一样。就拿《早读》来说,我1968年上小学,那时候正是“文革”最火热的时期,每天早上一进学校就能听见郎朗的读书声。读的是毛的“老三篇”,就像读圣经一样。包括我们班在内的三个班级每次读书的顺序各不相同,我的作品由三个屏幕合起来播放就是想达到这样此起彼伏的气氛。让人们去体会“文革”时期的历史。我认为关键在于艺术家关注的问题本身而不在于表现的形式。所以我做录像一直抱有着对“中国现实的关怀”的想法。
早读/三屏录像/黑白/时间不等/2012
尚季惟:您的作品之前在广州进行过展览吗?您来过广州吗?请问您是怎样看待广州与武汉这两个城市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袁晓舫:我曾经在广州参加多次展览。二十几年前,那时我去过你们广美的老美院那一块,但是现在那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城市的发展太快了,如果只是在那里待几天是没办法深入了解的。虽然我不想比较两个城市,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城市之间大多具有相似性。就像早期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武汉与广州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但现在的差距其实并不太大。当时由于广州与外界联系更加密切,它给我的感觉是“潮湿”,不仅仅是气候的,是一种潮流与咸湿。对于我而言,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我在广州有很多朋友,他们是我与广州发生联系的重点所在。
袁晓舫,艺术家, 1961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198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留校任教至今。
部分展览活动:
1992 《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 广州展览中心,广州,中国
1993 《93中国油画年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4 《第二届中国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5 《95中国油画年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6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7 《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 刘海粟美术馆,上海,中国
1998 《第十三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吉隆坡,马来西亚
1999 《第十四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福冈美术馆,福冈,日本
《东北亚(中、日、韩)及第三世界美术展》 首尔美术馆,首尔,韩国
2000 《社会——上河美术馆第二届学术邀请展》 上河美术馆,成都,中国
2001 《重新洗牌——当代艺术展》 深圳雕塑院美术馆,深圳,中国
《呼吸——湖北当代艺术展第二回展》 湖北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第十六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2 《临时文件——新媒体作品展》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第十七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大田美术馆,大田,韩国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中国
2003 《第十八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中国
2004 《即插即用——接口中的展览》 武昌拜赞庭小区,武汉,中国
《慢——当代艺术展》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仲夏夜之梦——幻像中的城市》 武昌地球村小区,武汉,中国
《第四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
2005 《注意搜索——2005 CG艺术展》 非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麻将——??酥泄贝帐跏詹卣埂?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瑞士
《他们在干什么——西门子艺术项目》 武汉西门子公司,武汉,中国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中国
《限制与自由——当代艺术展》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Ela-Asia亚洲电子艺术特展》 华山文化园,台北,中国
《中国印象——中国-南非艺术家联展》 Everard Read画廊,开普敦,南非
2007 《共振——当代油画邀请展》 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
《身临其境——当代艺术展》 Pretty Land画廊,杜塞尔多夫,德国
《武汉!武汉!——武汉当代艺术邀请展》 四方美术馆,南京,中国
《85&89——当代艺术展》 奕源庄画廊,北京,中国
《都市镜像——当代艺术展》 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
《在场——2008当代艺术邀请展》 武汉新天地,武汉,中国
《飞地——中国当代新绘画》 四方美术馆,南京,中国
《波动——中国—南非艺术家联展》 Everard Read画廊,开普敦,南非
《续集——傅中望、方少华、魏光庆、袁晓舫作品展》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移花接木——中国当代艺术的后现代方式》 华•美术馆,深圳,中国
《中国颜色——中国当代艺术展》 浦兰德画廊,阿姆斯特丹,荷兰
《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展》 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德雷塞尔大学艺术馆,费城,美国;
罗马尼亚议会宫,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农业博物馆,布达佩斯,匈牙利;王宫博物馆,华沙,波兰
《谁PK谁——独立艺术家作品系列展》 华侨城,成都,中国《常态——2009年作品展》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混合——中法当代艺术展》 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MADE IN POPLAND展》 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韩国《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 武汉,中国
《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艺术展》 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山水•寂静之诗——中国当代艺术展》 卢瑟恩美术馆,卢瑟恩,瑞士
《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南视觉美术馆,南京,中国《中转——三官殿一号艺术展》 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水的色彩——世界水文化节艺术展》 蒙塔尼宫,特尼;佩鲁贾美术馆,佩鲁贾, 意大利
《去你的欢乐谷——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第二回》 武汉,中国
《再历史——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深圳美术馆,深圳;贵点艺术空间北京;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梦幻——2012数字艺术展》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再水墨——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湖北美术馆,武汉;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 军火库113号,威尼斯,意大利
《In Between——中国当代艺术四人展》 碰特画廊,罗马,意大利
《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4 《在武汉——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十年特展》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他者•距离——两岸当代艺术交流展》 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高雄美术馆,
《 西云东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 合美术馆,武汉,
《再现代——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 湖北美术馆,武汉,
《人人都来做“公共艺术”——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第三回》 东湖,武汉
2015 《是与非——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重庆,中国
《倒叙的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种线索》 亿利艺术馆,北京, 中国
《武汉、武汉——一部艺术链接的城市史》 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6 《后学院:八大美院油画研究展》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影观武汉——武汉影像艺术家群展》 广州你我空间,武汉K11艺术村,中国
文/图:微信公众号【黎明新视界】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