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4日,湖北省文联“宜昌新文艺群体”调研座谈会在峡州宾馆举行。市文联党组副书记、主席周立荣以“延伸服务手臂 打造繁荣平台”为题向省文联调研组进行了专题汇报。报告全文如下:
一、市文联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宜昌市文联成立于1982年,是市委领导下的正县级群团组织。文联机关现有在编干部职工9人,内设2部1室,下辖三峡文学杂志及14家专业协会。近几年来,在省文联的指导下,在市委政府和宣传部的领导下,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切实履行职能,在队伍建设上下大功夫,鼓励和推行新文艺群体“民办模式”,不断壮大新文群体队伍,现拥有各级会员近万名;在人才培养上开创“工作坊”机制,着力培养领军人才,文艺精品创作和文艺人才队伍均具有一定的全国性影响,为推动文化强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文艺创作成果斐然
截至2017年底,宜昌市共获得省以上的各类文艺奖项及荣誉400多项。其中,国家级重大奖项30余件,全国性展演展览奖项及荣誉100余件;省级各类奖项300余件,奠定了宜昌在全省的文艺重镇地位。
一是文艺创作获重要奖项。由市文联组织创作并申报的文艺作品九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其中《巴土恋歌》和《江河恋》连续两届蝉联此项大奖,在全国同等市州首届一指。长篇报告文学《革命百里洲》获鲁迅文学奖;散文集《他乡故乡》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摄影评论《三峡社会变迁与纪实摄影流变》获中国文联第八届联文艺评论一等奖。李亚隆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周立荣被中宣部、中组部联合授予“全国文化名家”称号。
二是民间文艺夺得四联冠。市文联主抓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宜昌分卷》、表演唱《细碗莲花》、广场舞《土家撒叶儿嗬》、《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县卷本》分获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创下四联冠新纪录。
三是文艺品牌提升宜昌影响力。由市文联组织创建并申报的 “中国诗歌之城”、“中国钢琴之城”、“中国读书之城”已分别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文授牌。“一县一品”文化品牌项目“清江巴文化源”、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 “步步升布鞋文化园”、 “昭君文化园”、 “嫘祖文化节”、 “杨守敬书院”、 “土家茶乡风情园”分别获得省级特等奖和创建奖,其中“步步升布鞋文化园”代表湖北走出国门。
2、大型文艺活动影响深远
宜昌文联上引下联,以活动促创作、推精品、创品牌,先后承办了一系列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文化部与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宜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是承办了“杨守敬国际书法大赛”。 联合中国书协向全球征稿,共收到国内外2000多名作者的5000余件作品,并在中央四套“同乐五洲·相聚宜都”大型综艺晚会上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二是承办了“中国作家·宜昌城市文化高峰论坛”。 联合中国作协邀请了10余位全国著名作家、诗人和文艺专家汇聚宜昌,就宜昌城市文化建设进行战略研讨。
三是承办了由中国文联和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 14个国家300多位民间艺术家深入到宜昌的学校、社区及农村,演出10多个场次,展演了150多个民间艺术节目,异彩纷呈。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同志说:在宜昌举办的“九艺节”是历届艺术节中最成功的一次。
四是承办了由中国作协和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评奖暨颁奖诗会活动。邀请海峡两岸及海内外两百多名诗人出席,隆重举行了首届屈原诗歌奖颁奖晚会,央视多次播出。并连续承办了6届由文化部和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5届由中国音协和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长江钢琴音乐节”;3届由国家旅游局和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三峡国际旅游节”。
五是组织了中国著名音乐家宜昌创作采风活动。联合中国音乐家协会,策划组织了宣传宜昌的音乐创作采风活动,先后创作出《爱上宜昌》《昭君还乡》《巴土恋歌》《江河恋》等宜昌主题形象歌曲20多首,其中16首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
六是参与拍摄电视连续剧《宜昌保卫战》。全程参与36集电视剧《宜昌保卫战》的创作筹备和拍摄工作,该剧已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和全国观众好评。
七是联合中央电视台策划了两场大型电视综艺晚会。一是《中华情·巴土恋歌》,二是《中华情·爱上宜昌》,两台晚会在央视中文国际黄金时段播出后,引起全球反响,创造了该频道收视率高峰。
二、新文艺群体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1、 基本情况
全市有新文艺群体400余个、会员6280人。主要从事与文联14个专业协会职能相吻合的文艺活动,并以分协会、分学会及诗社、研究会、文学社、读书社、合唱团和联盟等形式,活跃在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以及田间地头,其构成主要有3大类:
一是市属协会和县文联的延伸部分。进一步在专业上分工细化、且由民间力量兴办的文艺社团组织。如市作协下属的少儿文学工委、小说协会等,市摄协下属的女子摄协、青年摄协,市影视家协会下属的微电影协会等。县市区如夷陵区樟村坪镇文联等。
二是各行业单位成立的专业文艺社团。如市残疾人文艺协会、检察官文联、清江公司文协、三峡总公司文协等。
三是专业领军团队或领军人物自发创办的文艺社团。如果园路文学社、秭归三闾骚坛、梦之声合唱团等。
2、主要成果
我市新文艺群体在繁荣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文艺事业发展生态,培植精品生产,打造基层文艺品牌等方面,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一是繁荣了文艺事业,培植了文艺生态。新文艺群体的兴起,既延伸和拓展了文艺事业发展平台,又凝聚了一大批文艺爱好者,为文艺事业和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源头资源和市场空间,营造了良好的生态。如夷陵区建立乡镇文联组织,并以此为依托在全区12个乡镇开展“文艺之乡”创建活动,有8个乡镇分别创建成为省级以上授牌的民歌、故事、吹打乐、丝竹、民间舞蹈、版画之乡、薅草锣鼓之乡称号。其中,下堡坪、小溪塔、雾渡河和龙泉成为国家级艺术之乡。
二是满足了群众需求,催生了精品生产。新文艺群体创作的文艺作品,往往最接地气,最有生活,最受老百姓喜闻乐见,也往往最能催生好的作品。秭归三闾骚坛诗社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成为屈原文化的不断延续和创新;长陂坡编剧社创作了2000多集影视剧本,将当阳打造成为中国编剧之乡。夷陵区刘德芳民间文化研究会创作了一大批新型民间文艺作品,形成一种民间文化热。
三是搭建了文艺平台,打造了群体品牌。近年来,我市新文艺群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得到蓬勃发展,既有国有大型企业的文协,又有最老少边远的村级文联;既有上千会员的大社团,又有几十人的小平台,从而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艺平台格局。他们在服务中心、文艺惠民、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了一批品牌性群体:
——文学社团历久弥新。西陵区“果园文学读书社”,是我市颇具特色的社区文学读书社,有社员161名,创办内刊《果园文学》出版19期。设立“郭娟果园文学与阅读基金”,获得全省首届长江读书节“十佳基层阅读推广组织”称号;一大批骨干社员相继加入省、市作协;多家中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秭归县“三闾骚坛”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农民诗社。社员作品每年编成《骚坛》诗集,连续出版十余集,被列为国家端午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阳市“长坂坡诗社”,120余名会员遍及国内外,出版会刊51期、专著60余本。
——表演艺术精彩纷呈。长阳县“资丘镇南曲撒叶儿嗬艺术团”主打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常年活跃在土家山寨,经常参加国家、省级调研演出,被命名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获得“全省首届社会文艺团队展演曲艺类一等奖”,并入选全省“百佳社会文艺团队”。五峰县“仁和坪土家打溜子传承乐班”坚持传承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山县“古洞口民间文化协会”多年致力挖掘、抢救、传承近五百年的踩堂戏,以幽默、趣味的表演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正确的道德伦理观。
——展览艺术独树一帜。夷陵版画协会有5人创意设计专家团队,有原创作品、民间刺绣、雕刻、剪纸等百余类传承创新的文艺作品;并创办有高新章、罗来清美术大师工作室,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及三峡文化创意坊(全国加盟连锁样板店),已经成为集省级非遗项目夷陵版画创作、研究、研发为一体的社团民营机构。与此同时,李文英剪纸艺术、钟鸣陶艺和三峡奇石收藏等,都独具特色、别具一格。
3、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市新文艺群体普遍存在文艺人才青黄不接、队伍建设参差不齐,精品生产、创新能力不足,活动阵地、展示平台零碎分散,创作经费投入、扶持奖励不够,社会化、市场化手段不强,指导、联络、服务渠道不畅,信息共享不对称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及困难。
一是创作各自为阵,生存普遍艰难。新文艺群体没有更多的生存发展手段。一方面作品不能得到有效地包装推介,社会化、市场化手段不强;另一方面作品质量存在简单化、粗俗化和功利性,优秀作品与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加上活动阵地、展示平台零碎分散,创作主体单打独斗,导致指导、联络、服务渠道不畅,没有很好地建立对等的信息共享机制。
二是服务主体不强,服务手段有限。作为服务新文艺群体的文联系统及其团体会员,二级协会及其他社团组织,普遍处于“无编制、无经费、无场地”的“三无”状况,服务全靠挤时间,经费全靠拉赞助,人员全靠搞义务,制约了服务手段。
三是人才青黄不接,品牌转化不力。一方面人才年龄结构失衡,青黄不接,严重断层脱档;另一面创作原创性不足,缺乏策划意识、市场意识,在艺术性上难有大突破,精品力作转化成大众化、市场化品牌的手段和能力不足。
四是缺乏评价体系,激励手段不够。现有的评价体系存在着“重官办、轻民营;重主流、轻民间;重体制内、轻体制外等现象。与新文艺群体文艺创作相适配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奖励机制没有建立。
4、宜昌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从抓“生态”入手,强化新文艺社团的组织建设。市文联一方面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使全市单列县级文联增加到9个,让“小文联”,带动“大事业”。另一方面鼓励推行新文艺群体“民办模式”,与各行业社团、社会性文艺组织构成新的服务平台,延伸服务触角。
二是从抓“推介”入手,打造新文艺群体精品名牌。推介五峰刘德培,长阳孙家香,夷陵刘德方和宜都青林寺谜语村成为全国知名的“三家一村”品牌,助推了新文艺社团的蓬勃发展。加大文创信息服务力度,市文联被中国文联纳入全国18个文艺舆情信息直报点,并被授予“舆情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和十大优秀信息等。我市成立微电影行业协会的信息被中国文联《文艺动态》头条刊发,呈报给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
三是从抓“扶持”入手,建立新文艺群体激励机制。争取市委、市政府设立了二年一届的屈原文艺创作奖和三峡文艺明星奖,出台了《促进宜昌文艺创作繁荣与发展的意见》和《宜昌市宣传文化奖励办法》;请示市委宣传部对全市22个基层新文艺组织进行了重奖,每个组织奖励5万元。市文联还设立了 “文艺创新奖”和“优秀文艺成果奖”,每年奖励文艺创作成果;设立了重点文艺作品创作扶持机制,每两年一届,分4届扶持了40余件重点作品?;褂?0个县市区分别设立了欧阳修文艺奖、屈原创作奖、昭君文化奖和嫘祖文学奖等重要文艺奖项。
5、延伸服务手臂、搭建发展平台的建议
进一步延伸服务手臂、搭建新文艺群体发展平台,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点,以文艺创新为着力点,以队伍建设为立足点,以打造精品为关键点,畅通服务渠道,增强服务活力,强建人才队伍,推动我市新文艺群体的文艺创作创精品、树品牌、出名家、上台阶。
一是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畅通有效服务机制。结合文联机构改革,争取在1—2年内,完成全市13个县市区文联、作协组织及相关协会的组建。为直属14家协会配备专职驻会工作人员1—2名,并增设相关服务机构。
二是建立创作评价体系,完善扶持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我市创作人才库和文艺评论库的作用,成立宜昌市文艺精品鉴定评审委员会,建立科学高效的文艺作品评价机制,涵盖主流和非主流、体制外与体制外、官办和民营等各类文艺创作对象,出台公平、公正、公开的鉴定评审程序,并延伸相应扶持激励机制。
三是强化投入主体渠道,建立多方购买机制。逐年适度增加市文联、作协经费投入,设立宜昌市文艺发展基金,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文艺发展的造血机能。建立基金资助项目的论证机制,提高文艺活动、文艺作品参与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激励精品创作,奖励名家大师。建立文艺作品交流中心,为文艺创作产品走向市场提供平台。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重大题材招标机制和文艺作品多渠道购卖机制,每年通过政府购买充实博展平台、行政事业单位文艺作品消费统一招标,发挥政府杠杆作用和文化规划作用,指导重点企业文化消费本土文艺作品。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我们唯有迎难而上,加速推动宜昌新文艺群体和组织的健康发展,夯实宜昌文化软实力,才能在文艺发展新征程中,谱写出更新更美的时代新乐章。
?。ㄒ瞬形牧?br />
编辑:冯潇
(点击左上方“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