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民俗志抓住三个“主题词”
熊庆文
湖北省宜昌市文联、民协率先编纂《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历经五年、组织300多人参战、投资数百万元,编成13卷、680万字、重达30斤重的全卷,于2014年底出版发行。国际亚细亚民俗总会会长、中国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称道“这是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实施以来最显著的成果之一”,这是“书写的典范之作”、“提供了宜昌模式”。今年10月此书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宜昌从而实现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四连冠”。作为组织者、评审者之一,本人在实践中认识到编纂《中国民俗志》应该抓住三个“主题词”。
明确地域特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创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地域不同,必然造成文化的“多彩性”,编纂民俗志也应必须明确各地地域特点,这才能反应民俗文化的本质、特点和重点,使其既有史料性,又有使用价值。宜昌市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地处江汉平原与鄂西地区交汇处,具有多种民族多种文化汇集,各县市区既有民俗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丰富独特的个性,因此必须抓住各自的地域特点。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高山地带,土家族聚居,应该明确山高、巴土文化特点,枝江、当阳、远安属江汉平原、平原丘陵地区,受楚文化、三国文化影响佷深,与山区民俗文化特点完全不同。秭归、兴山是峡江地区,巴楚文化和峡江文化影响大,受屈原、王昭君等名人民俗文化影响很深。西陵区是古老的宜昌城区,形成多年的城镇文化、码头文化和水电文化影响,民俗文化的地域特点又不同。地域的不同体现民俗文化的复杂多样性,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高山为主,伴有半高山、低山,与湖南、荆门、恩施交界,仅工艺美术民俗的“九佬十八匠”就有四种不同的种类划分,民俗文化内容相当丰富。而宜昌老城区周围的伍家岗、点军、猇亭等地,正是地域优势长期形成了商业民俗、交通民俗、居住民俗、教育民俗丰富的特点。分别明确了各自的地域特点就抓住了民俗的重点内容。
突出民俗特色
民俗是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很明确,民俗是民间而不是官方直接倡导的风俗习惯,这是几十年上百年而不是几天一时形成的风俗,是人们多年倡行的而不是少数人短时间传行的习俗。民俗志在内容上与地方志、党史及其他专业志书有区别。受腐败之风的影响,有的在著书立说上往往喜欢为某些领导歌功颂德,而民俗志是不可能的。我们发现在编写民俗志初期,在林业民俗上大篇大篇写近几年植树造林,而没写民间护林及民间林业信仰和禁忌;交通民俗往往重点写着解放后的道、村、桥建设,而没有写交通沿革、民间运输工具及制作、驿站、码头邮传等内容;居住民俗重写砖瓦现代建筑而少写房屋结构及建设仪式、居室配置室内陈设;教育民俗只写现在教育的发展而没有写过去教育机构、经费、礼仪、科目、信仰等。在评审之后,我们都提出删、改、增、调内容,以突出民俗特色。民俗志尤其应该突出异俗,突出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民俗,方才有文化价值。秭归屈原故里使用红色棺木、农民耕田耕牛不用牛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姑娘出嫁不喜而“哭嫁”、安葬老人不悲而“跳丧”,这些异俗就是真正的民俗特色。包括过去消失和正在消失的那些信仰、禁忌也应该真实记录,那些传统的封建礼仪和“封建迷信”的民俗算命、预测、奔尸等都应记录在案。异俗正是民俗的特色,正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每卷都应有不同内容的记载,否则都成了“通卷”,没有什么价值。
显现史志特征
《中国民俗志》是史志书,是对民俗历史真实的记录记载的出版物。它的文体特征应该是:真实的记录,记叙的手法,通俗的语言,规范的编写。作为史书,传之后人必须真实无误,不要去歌颂某个人,不要使用形容词,不要使用“据说”表述,引文也要注明出处,这不是其他文学作品,真实是史志的生命。史志记载史料,宜用记叙文、说明文体裁,不能写作报告文学,也不要使用评论、抒情,真实记录足以可以。我们发现有的在写作初期时,运用小说的行文方式,分段太多,用句太长,用字多彩,我们提出大量修改完善。老舍说话须通俗方传远,民俗志应用规范的民间语言表述,当然要以新华字典的规定办事,若用地方话应作注明。民俗志志书不同于专业志书,不宜举例太多而说明。编写初稿时,有人在文艺民俗中每种故事中写出上十则故事,既雷同又占篇幅,后来删减到二三个将最有代表性的写上,因为这不是故事书所需要的。我们编辑部既有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又有史志学专家把关,因此明确了地域特点,突出了民俗特色,又显现了史志特征,做到既规范编纂出版,又提升了技术质量。
?。ㄗ髡呦狄瞬忻窦湮囊占倚嶂飨⒏呒侗嗉吨泄袼字?middot;湖北宜昌市卷》编辑部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