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明雪)4月26日,由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王作栋先生从事文艺工作五十周年座谈会”在宜昌亲亲时尚酒店会议室举行。有关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和民间文艺爱好者60多人参加座谈,深情回忆、讲述王作栋先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表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发来贺电。
宜昌市民协顾问,原夷陵区委会副书记、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彭明吉首先发言。他说,王作栋先生守望民间文艺五十年,推出宜昌民间文艺“三家一村”(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刘德芳、孙家香,中国谜语村青林寺谜语村),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宜昌故事全书》、《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千万字民间文艺名著获得中国山花奖,领导和指导宜昌市民协在民间文艺工作上创造辉煌,成为国务院津贴专家,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表彰,评为“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我写了一万字的报告文学,还无法概括王作栋先生的贡献。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吴卫华在座谈会上说,王作栋先生是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民间文艺家,其主持的"三家一村"发掘与整理工作,支撑起了宜昌当下民间文学的基本格局和样态,对于本土文学艺术事业无疑发挥了特殊作用:从创作实践来看,为作家们的书面文学创作提供了想象资源;从研究角度来审视,为学者们探讨地方民俗文化、梳理文学艺术遗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纪念王先生从事文艺工作五十周年,其实是在回顾与见证五十年来宜昌民间文学的收获与发展成绩,目的是指向宜昌民间文艺的继往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说,市民协举办该活动的意义不容小觑。七十二岁的宜都市中国迷歌大王赵新寿说,王作栋先生总是在民间文艺工作上成就他人而成功大家,没有王作栋就没有中国谜语第一村,他是我年少而艺高的良师益友。三峡日报社传媒集团总编辑、高级编辑范长敏说,王作栋先生有卓越的贡献、艺术的魅力、高贵的人格,是一条终生躬耕的黄牛,是一只激情燃烧的蜡烛,是一副甘为他人的人梯。同在宜昌市民协共同战斗27年的市民协常务副主席王志琦说,王作栋先生博学文雅,从亲见、亲历、亲闻来看,王作栋先生为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和自我牺牲。宜昌市烹饪酒店协会秘书长余埌吟和刘学良、向东在会上吟诗《味道宜昌》:饱蘸高汤写诗句,,煎爆炖蒸百样味,锅盆碗盘同一曲,巴楚民俗一支笔。三峡大学教授、宜昌市民协副主席邓新华评价王作栋先生的地位和作用:宜昌民间文艺和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宜昌民间文艺和文化研究的战略家和领航人,宜昌民间文艺和文化工作者的学术导师和精神导师,宜昌民间文艺和文化研究战线,一面迎凤飘扬、永不褪色的旗帜。
深刻启迪,受益匪浅。省作协理事、宜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张永久以《花儿开在民间》为题作了发言,他说,一粒树种,可以成长,长成森林。我们要培养更多的文艺家,就要像王作栋同志那样播撒良种。王作栋先生具有深厚的学养,敢于直言;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细腻于深;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多是为了他人,是一个真正的人。第一个为座谈会攥写发言稿的西陵区文联主席、作家阎刚说,他记得王作栋先生若干年前无意间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你既然选择了,就必须用百分之百的态度,一百二十倍的努力去争取”,我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我应有文化自觉。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间文艺家廖崇刚在座谈中说,王作栋先生长期扎根土家山寨,进行田野调查,与100多位民间文艺家交朋友,为五峰县做出了六大贡献,特别是推出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发表《新笑府》等名著,为人能干事又干净,真是“任尔红尘喧嚣,我自清风朗月”,是位德艺双馨的文艺家,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闻讯赶来参加座谈会的宜昌市政协科教文委会调研员秦新友说,王作栋先生为人正直,德艺双馨,仁爱宽厚,清正廉洁,坚持民主,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是一种十分完美的集合。闻讯从武汉赶来的武汉合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谢燕,含泪深情讲述王作栋先生扶持宜昌车溪风景区和她个人成长的动人事迹,感谢这位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的父辈导师对我的栽培、对青年一代的鼓励、对我的提携。宜都市文联主席周友平说,王作栋先生生在宜都,多年工作在宜都,对宜都文艺工作有贡献,特别是他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と瞬拧⒂煤萌瞬藕芡怀?,值得我们学习。省作协会员、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力说,王作栋先生是文化艺术工作的一块磁石,是宜昌文化版图上的又一座精神地标,应该将王作栋先生五十年从艺成果列为专门课题研究,促进文艺繁荣和发展。中国故事家、湖北故事王、宜都市民协名誉主席徐荣耀在座谈会上说,王作栋先生对民间文艺有感情,对民间文艺家有感情,亦师亦友,感情至深。我们民协都要像王作栋先生那样,热情帮助支持民间文艺家共同发展。刘德培先生的长孙、四十岁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医院院长刘胜强,在会上回忆了王作栋与刘德培一家的深情厚谊,他说,是王伯伯成功扶持了爷爷,是王伯伯激励了我们新一代,我要当好爷爷的接班人,当好王伯伯的小学生,在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上做贡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弘扬起来。
座谈会由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熊庆文主持并讲话。他在介绍王作栋先生从艺五十年的模范事迹和重大贡献后说,迄今为止,还没有像哪位宜昌当代民间文艺家那样,王作栋从事文艺工作的五十年总是与辉煌同在。他在阐述王作栋先生在宜昌民间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时说,王作栋先生是民间文艺家的导师,是民间文艺家的良友,是民间文艺工作的专家,是宜昌民协的旗帜,是博学沉稳的民间文艺大师。他代表市民协向王作栋先生表示敬意和祝福。他说,我们在这里召开宜昌市民协成立27年来最大的文艺家座谈会,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王作栋先生的敬仰和颂扬,更是为了借人说事,研究王作栋先生的文艺智慧和专家品质,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团队精神,将宜昌民间文艺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号召全市民间文艺家要想王作栋先生那样热爱事业、专研业务、做人做事、争做奉献。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推动工作,把王作栋这面民间文艺旗帜扬起来,让更多的民间文艺家“近朱者赤”,让更多的民间文艺家像王作栋先生那样做人做事,让先进的更加先进起来,将宜昌市民协打造成为全国冒尖的先进单位。
王作栋先生在会上致答词。他说,宜昌市民协从1989年成立以来,由主席团决定围绕某一个人发正式通知、组织写文章、主持召开开全市性的座谈会,今天是27年来第一次?;嵋榈闹髦济魅肺尬?,为了推进事业。但以拿我说事为开端,我确实拿不准讲什么好。今天,宜昌文化界的部分同仁汇聚在这里,出席与我相关的座谈会,我只能表示谢忱。
他说,在座各位的作品中,有的提到了刘德培老人的老伴讲过的话,说刘老是一窝洋芋,不挖出来就烂在坡里了。这句话最早出现于1980年初春,刘老心记口传的故事开始变成铅字发表于报刊、开始收到稿费,我去刘老家里看望的时候。一间逼仄的土墙小屋,光线灰暗,几样家具简陋陈旧,口舌木纳的老婆婆嘴唇蠕动几次才说出来,感谢我的。我当时的领悟让自己震惊:挖洋芋的事本来就要人做,假如没有人去做,可能就远远不是一窝洋芋烂掉,是一块块田的洋芋烂掉,一块块的农田荒芜;而这件事单靠一个人、几个人是做不完的,需要很多人去做。文化事业靠大家。在刘不朽先生等老一辈师长的带动下,宜昌几十年来历练出了一个扎扎实实的团队,不止是成果在全省全国一次次产生影响,更是为社会、为后世留下来了一笔文化财富。
王作栋先生说,文化是一条长河,从远古流来,向未来流去。我们都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滴水。理应多有一点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人,谁都不想这条长河一点点干枯;引导后学、勉励后学,当帮扶的尽力帮扶,为的是不要空叹后继乏人。只有更多的人共同发力,这条滋养先民、滋养我们、滋养后人的河流,才能生生不息。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还有:王永红、杨君、余远国、陈哈林、胡世春、朱新泉、刘珍、郑成志、袁再平、王友兵、刘心美、裴学明、杜红、周兆祥等共30人。在会上书面发言的还有黄道华、赵金财、蔡长明、韩永强、李军、陈红、屈定国、王祖龙、蔡远发、蔡勇、陈京玺、杨兆武等共37人。参加座谈会的还有刘德芳、赵会朝、罗晓璐、蔡均庭、袁裕校、李道海、张远刚、李明、傅高文、尹杰、杨培新、刘绪军、艾道新、张颖辉、陈红耀、杨川、胡世友、罗清来、张邦寸、袁裕树、阮仲谋、黄世坤、王建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