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覃庆华)长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文宣,用30年时间完成《峰脊岭吹打乐》文集,这一代表地方特色又包容兼顾优秀曲谱的教科书 ,为传艺带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住资丘镇西阳坡村的田文宣,不仅是一位有名气的木匠,还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响匠”。从小酷爱民间文化的田文宣,13岁拜火烧坪乡“虎井口”李茂成为师,15岁熟练掌握唢呐、短号、铜锣、土笛、梆子等吹打乐器的基本要领,尤其是他那悠扬婉转的唢呐曲调,在当地艺人界有“百灵鸟”之称。
据了解,长阳民间吹打乐在全县流传广泛,遍及城乡各地。在历史进程的长河中,民间艺人走村串寨,往来邻乡、邻县、应酬婚丧礼俗,参与节日时令活动,使民间器乐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在不断的艺术实践和文化交流中得到传播和发展,成为土家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在长期的“响匠”献艺生涯中,田文宣发现师傅吹奏的调子比较单一,好听的曲牌也不是很多,而且与外界的横向交流面比较窄。尤其重要的是,作为“吹打乐”的核心即唢呐曲调,是从祖祖辈辈以来靠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而沿袭至今,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范本,传统的曲目缺少系列和规范,艺人的演奏水平也参差不齐。
为了让“吹打乐”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发扬光大,让后人了解历史、记住历史,田文宣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就广交艺人朋友,一并收集整理吹打乐曲谱,并萌发了编辑《吹打乐》文集的念头。他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方便带徒传艺,二是传给后人,不能让优秀的民间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流”。
从那时开始,田文宣坚持虚心好学,利用“做期”和“做客”等机会,克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等困难,用古代的“工尺谱”识谱方法抄谱、录谱,收集了不同风格的近千首乐曲段子,并对照曲谱进行音质、音阶调试,哪怕有一点点不流畅的地方,他都要反复审阅、反复校对,直到音调、节奏满意为止?! ?br />
春夏秋冬,寒暑易节,田文宣凭着坚韧的毅力和执著的追求,用将近30年的时间完成了《峰脊岭吹打乐》文集。全书共收录“长调子”37个,“菜调子”25个,点子家业、排子家业12个等等,合计150多个,并新编“迎客调”、“菜调”16个。记录的不仅仅是资丘镇峰脊岭一带的“吹打乐”乐谱,而且吸收了传统的和邻近村寨的优秀曲调,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在旋律中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