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明雪)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点项目——“村落民俗文化传承模式创新与实践”专家咨询暨经验交流会,8月11日在宜昌车溪民俗文化村青龙峡接待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来自省内的专家、学者和民俗文化工作者三十多人参加,共同探索“宜昌模式”以并形成示范效益,为在新形式下村落民俗文化建设的政策提供试验依据。市民协王作栋、熊庆文、王志琦、李煜林、白晓萍等专家学者参会并先后发言。
宜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李进新首先致词。项目主持人、武大教授、非遗研究中心副主任、省民协副主席桂胜作主题报告。他说,这个国家文化重点项目由武汉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承担,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建,湖北省群艺馆、宜昌市文化局、宜昌市群艺馆等参与实施。项目以宜昌市现有部分村落为实践对象,在遵循村落传统传承的逻辑的基础上,通过传承模式创新、传承机制创新和具体文化建设工程实施等方式,拓展村落民俗文化传承阈度,提高村民对本民族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同”,增强村民的“文化造血”能力和自我传承能力,探索村落民俗文化传承创新的“宜昌模式”,逐步形成示范效益,为新型城镇背景下村落文化建设的政策提供试验依据。
与会人员前往车溪民俗文化村现场参观考察,并听取车溪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陈晓薇介绍实践情况,听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民俗文化馆馆长刘光菊介绍村落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实践,并观看非遗传承人张言科、谢克富现场表演的“土家族撒叶儿嗬”和“长阳南曲”。在武大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建民主持下,来自武汉的大学教授向柏松、覃启勋、徐少舟、陈官涛、商世民,宜昌的大学教授胡绍华、余远国,省、市民间文艺家鄢维新、王作栋等先后在会上发言。他们认为,实施这个项目很有必要、意义重大,项目以宜昌市为实践对象深感荣幸、理应尽力。专家们指出,这个项目的实施是对习近平同志提出“记得住乡愁”的积极而实在的响应,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解读当下老百姓的“活法”,释放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促进文化的雅俗互变,使村落民俗文化传承与乡村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同构,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全面发展。
在村落民俗文化传承模式上如何创新?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点是:一是思想创新,以村落发展的自在逻辑为前提,在注重常态传承的同时,将新型城镇化纳入背景下,置于民俗文化与现代化的纠结中多角度、多视野加以考量,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坚持传承。二是传承手段的创新,分类而为、区别对待,将口传心授、行为模仿、教学带徒等惯用手段,与高新科学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手段,全方位考量。三是传承模式的创新,用多窗口、多渠道、多空间的有机传承模式创新,包括平面媒体演示、空间再造展示、节日场域提示、文化艺术宣示、学校培育教示、典型村落范示、成功项目传示、科学技术揭示等,因地制宜地用多种方式加以落实。四是传承机制创新,实行政府主导,专家主谋,群众主动,市场主题,形成家庭、学校、村落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传承格局。五是多元化示范创新,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在传统经济、乡村旅游、少数民族、重大文物、古代民居、特色民俗、家族传承等类村落,都要展示民俗文化传承的特色性和多样性,避免千村一面,显示强大生命力。(供稿 熊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