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宜昌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发起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和共产党成立95周年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展公布了优秀作品名单,多幅独具匠心的剪纸、竹编、浮雕作品栩栩如生再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场面,弘扬了革命精神,受到专家与市民的好评。
事实上,在宜昌,承载着厚重历史积淀的民间文艺事业,一直蓬勃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过去,以民间故事、谜语、山歌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传承与研究成绩斐然。近年来,在发展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宜昌民间工艺美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大批工艺名家、大师被挖掘和发现,作品也频频在国家级评选中获奖。
剪纸、竹编与浮雕纪念长征各显其能
在今年5月到10月期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参加重大主题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展示活动。宜都市、西陵区、夷陵区、五峰、当阳市等县市区民协积极参与,创作展示作品数百件,其中宜都市民间文艺家就提交了上百件。
经过专家评选,最终评选出十件优秀作品,分别是民间剪纸《长征长卷》、《万众一心跟党走》、《纪念建党95周年》、《敌后武功队》、《庆祝建党95周年》、《过草地》、《长征人们》,朱新泉的易拉罐浮雕《长征组图》、《红军不怕远征难》以及李凤英的竹编作品《龙》。
这些作品思想性强、艺术精湛。例如艾道新创作的剪纸《长征长卷》,他历时3个月,创作了“飞夺泸定桥”“红军过草地”“三军大会师”等95幅剪纸作品,组成了一个长达56米的历史画卷,在广场、学校等地展出时,广受群众欢迎。
民间文艺土壤肥沃工艺美术大师频出
这次工艺美术创作展,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征集了数百件作品参展,且优秀作品众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宜昌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以及民间艺人创作氛围的浓厚。
宜昌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熊庆文告诉记者,民间工艺美术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具有民间性,其艺术形式及艺人都是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其次则是对使用材料及创作手法的要求,多使用传统材料,属于手工制作。在宜昌,比较突出的有竹编、木刻、剪纸、版画、石刻、浮雕、糖画、棕编等几种工艺美术样式,其中有的工艺如版画等,往往是祖传手艺代代相授,有着几百年历史。
因此,宜昌的民间文艺资源可谓独特而丰富。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之下,民间涌现出一大批工艺精湛、颇具艺术活力的手工匠人。为了挖掘和发现这些藏于民间的“大师”,市民协从2013年起在乡野之间、街头巷尾开展了“九佬十八匠”的田野调查,调查对象涉及3000多人,挖掘和推出了一大批传承民间工艺的优秀代表。
例如入选“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的朱新泉,他利用随处可见、被人丢弃的易拉罐作为原材料,进行浮雕创作,其作品传承创新,与时俱进,风格独特。曾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十一件展品短短几天就被抢购一空。
此外,获得过“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民间匠人也不在少数,例如五峰的竹编大师李凤英,当阳剪纸工艺技能传承人李时军,宜都木刻工艺技能传承人汪公明,夷陵区版画大师高新章等。同样擅长版画和根艺书法的,还有夷陵区张定虎,他是“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师”。在石雕方面,湖北省奇石委员会常委赵会朝是优秀代表。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诸多“非遗”传人、工艺匠人,也为宜昌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以西陵区为例,区民协之下就有剪纸分会、根书艺术分会等,还有多位糖画、棕编等艺人,会员数量众多,可谓人才济济。
带有地方文化痕迹反映劳动人民生活
宜昌有着数量众多的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人才,而他们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宜昌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熊庆文告诉记者,总体而言,宜昌工艺美术创作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痕迹。宜昌的巴楚文化、峡江文化源远流长,民间工艺创作受这些文化影响,会不自觉地带上这些文化印记。内容多注重反映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智慧、追求幸福等思想。二是使用材料多为就地取材,以宜昌出产丰富的木材、石头、竹子等居多。三是怀揣祖传手艺的能工巧匠较多,如版画、剪纸、竹编等往往是先辈传下的技艺。四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如朱新泉的浮雕就创新运用了易拉罐材料,赵会朝的石刻也运用了一些现代技术等。
宜昌民间工艺作品入围全国最高奖项
近年来,民间文艺的蓬勃发展,让宜昌更多的民间工艺,不再深“藏”于本土民间,而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更大的舞台。
例如,今年5月,五峰竹编大师李凤英夫妇创作的竹编工艺作品《隐形观音》就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为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能够入围此奖,足以证明李凤英的技艺水平。据省民协副主席、宜昌市民协名誉主席王作栋介绍,《隐形观音》这件作品使用的竹丝被剖得细如蚕丝,经纬均匀,质感柔软细腻,色泽清新光鲜,工艺精美华贵,整幅作品有着极高的鉴赏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宜昌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并不仅限于个别代表。今年6月,经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考察论证,宜昌夷陵区获得“中国民间版画之乡”的称号。颁奖理由是,夷陵区版画传承脉络清晰,地域特色鲜明,高度重视传承队伍建设,为版画事业发展和产业建设搭建平台,并取得良好效果。
记者了解到,宜昌夷陵区民间艺术底蕴深厚,当地热爱版画创作的人相当多,其中小溪塔街道尤甚,街道下辖的8个行政村、8个社区,都有版画传承人,创作队伍千余人,骨干作者百余人。
民间工艺走向市场产品是最好的传承
宜昌民间工艺活力迸发,其艺术价值的不断提升,也引发了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部分宜昌民间艺人的优秀作品甚至远销海外。让这些民间艺术走向市场,用产品来传承传统技艺,成为新时代下民间文艺的发展趋势。
如夷陵区出身版画世家的高新章,在几年前就注册成立了三峡版画研究院,与150位民间艺人签约,定期辅导创作并收购作品,同时还在景区打造民间版画连锁作坊销售版画,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以竹编技艺扬名的李凤英,除了自己追求竹编艺术的创作之外,还遍访五峰竹编艺人,将全县98名篾匠联合起来,形成12个竹编小组,注册成立五峰印象竹艺有限公司,带动民间工艺抱团发展。近期,李凤英正在筹建竹博馆,用于他们所创作竹编工艺品的展出和销售。
事实上,高新章、李凤英的经历只是宜昌民间工艺发展的一个代表和缩影。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熊庆文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些过去隐于宜昌民间的工艺美术创作通过市场的途径,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发扬,优秀的产品就是对民间工艺最好的传承。
西陵区民协根书艺术分会会长李长庚的根书作品
?。ü└澹嘿懿?摄影:西陵区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