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前夕,《湖北日报》记者一行专程前往“中国谜语村”——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对73岁的谜歌王赵兴寿老人进行采访。并在《湖北日报》2月13日第8版头条刊发题为《猜谜唱谜让青林古镇令人着迷》的专访。全文如下:
《湖北日报》2017年2月13日第8版(局部)
猜谜唱谜让青林古镇令人着迷
元宵节前,记者慕名来到“中国谜语村”——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拜访73岁的谜歌王赵兴寿老人。在众多古色古香的房子中,赵兴寿的家不难找,其门头贴着一条谜语,谜面是:百家姓上头一名,南二北三一线分,涛声阵阵水退净,谜语村中老愚人。谜底正是:赵兴寿。
在青林寺,“上到九十九,下到能张口,要是问谜语,都能说几首。”而搜集、整理、创作民间谜语、谜歌数十年,出版专辑15种,四上央视现场表演谜歌的赵兴寿,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林寺谜语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青林寺谜语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赵兴寿自12岁起跟村里前辈学谜语、谜歌,口耳相传学来的及创作的谜语、谜歌达4000多则,大量的积累加之善于在生活中观察,令他练就了张口就来的绝活,他曾上央视现场为崔永元、董卿等名嘴制作姓名谜,令人叫绝。
谜语在青林寺叫“灯拨子”,它源自民间,传于口头,稻场上、火塘边,一群人围拢猜谜曾是最好的消遣之一。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鄢维新介绍,青林寺常见谜语以五言或七言四句居多,跟诗歌一样有着朗朗上口的韵律,不少谜语稍加改动即可歌唱。其谜歌可视作问答体民歌发育的结果。
采访中,一行人围坐听赵兴寿讲谜语,不时被他逗得大笑。记者请他以“青林寺”为谜底制作谜语,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清江断了流,两个不出头,诗经无言语,和尚把经读。”并略微调整字词,以韵味十足的谜歌唱出,情动处拍打桌子伴奏。
青林寺村原在1公里外的清江北岸,赵兴寿家的晒场下方就是清江。每家每户房门上都曾贴有谜语,谜底正是主人的名字,家具、农具、日常生活用品上也都附着谜语。
因宜都市打造青林古镇,去年端午节前后,青林村村民搬迁至此。“田不种了,老物件有的摔了,有的进了村里博物馆。”赵兴寿略有遗憾地说。不过,问及搬迁对青林寺谜语传承是否有影响,赵兴寿及市、镇、村相关人士都自信地说,只会越来越好。
谜歌王赵兴寿向来客介绍其出版的谜语集
赵兴寿曾受邀在三峡人家非遗一条街摆摊展示青林寺谜语,去年为照顾老伴才回来。他回忆称,他制作了百余条既有趣又贴近游客体验的谜语,邀游客来猜,猜中者可领取奖品一份,并时不时唱几段谜歌,他的摊位总是人气最旺,欢声笑语不断。宜都市有关人士称,青林古镇建成后,可借鉴这一形式,对宜都的青林寺谜语及其他非遗项目进行活态展示。
记者了解到,眼下还在建设中的青林古镇,因谜语、谜歌,已引起多方关注。去年以来,赵兴寿家庭谜语传习基地,三天两头有客人来访。赵兴寿兴致勃勃地向来客介绍青林寺谜语、谜歌的由来,谜语村的故事,放开嗓子来几段充满泥土芬芳的谜歌,来客无不陶醉。
赵兴寿唱着出谜,“白花有风开得快,白花无风不得开,白花开放又有谢,白花谢了还能开。”见来客答不上,他接着唱,“滩急水流浪花开,风起水荡白花开,静水无风花谢落,前面有景花自开。”谜底“浪花”就藏在其中。
赵兴寿还受邀进学校普及青林寺谜语文化。春节前,他在高坝洲镇中心小学举行了一场谜语大赛,请孩子们自己制作谜语,或请家长帮忙制作,拿到学校集中展示。
如今,青林古镇制谜、猜谜氛围很浓。农户家中聚会也会猜谜语,11日适逢元宵节,青林寺村三组村民廖贵锋的几个亲戚来他家过节,席间,他设置猜谜环节。“一个花雀尕,我捏它尾巴,它给我一嘴巴。”有人猜是手巾,有人猜是被子。最后,他拿着汤匙说,“谜面就是它!”并用汤匙给长辈奉汤。(海冰 陈世琴 杨险峰)
图文:明雪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