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中国国防报》第4版以《为强军聚力,军旅影视突出重围正当时》为题,对当前军旅影视做了透彻分析。我市作家韩玉洪携其新获奖的军事测绘题材剧本《禁地解码》,亦在采访之列。全文如下:
《中国国防报》2017年2月15日第4版(局部)
为强军聚力,军旅影视突出重围正当时
本报记者石宁宁 通讯员张国龙
曾有一首诗这样描述老一辈高原测绘兵的日常工作状态:荒原缺氧徒步艰/山高无路攀登难/夜宿山头霜洗脸/雪花露水伴早餐。这样的感受,即使过去了几十年,测绘老兵韩玉洪回忆起来也是恍若昨日。
近日,韩玉洪以战友为原型创作的军事测绘题材剧本《禁地解码》斩获首届“八一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优秀剧本提名奖,同名电影列入拍摄计划,神秘的测绘兵可望在荧幕上一展风采。这圆了韩玉洪“让外界知道并了解测绘兵群体”的心愿。
近年来,军旅题材影视发展迅猛,成为普通大众接触部队、了解军人的重要渠道之一。这其中,不乏像《士兵突击》《战狼》等优秀作品。但存在的问题也令人担忧:一些作品缺乏军味,不少细节甚至违背历史事实和军事常识;一些电影虽受到金鸡奖、百花奖等专业评比认可,但大众传播却停留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作为强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旅题材影视肩负着艺术化反映人民军队蓬勃的发展历程、生动塑造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荧屏形象和传播强军文化的重任。当下,身处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军旅影视剧创作者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实现军旅影视的突围,讲好强军故事,凝聚改革共识,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军队的优秀作品。
聚焦军旅——
展现军人家国情怀
多年前,韩玉洪曾在西北某测绘大队服役。一次,他和战友接到一项任务:到三江源进行军事地图测绘。高原反应、高山雪崩、戈壁风暴……青藏高原无人区的恶劣环境让这次测绘困难重重。顺利完成任务后,当时20岁出头的韩玉洪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把测绘兵的经历传播出去。
201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举办了首届“八一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剧本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剧本333部,题材广泛涉及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谍战和反恐维稳等。经过军地作家的综合评审,《红蝴蝶》《长城谣》《大漠飓风》等一批优秀的军旅题材剧本脱颖而出,韩玉洪创作的《禁地解码》也在获奖之列。
如今,心愿达成,已年过花甲的韩玉洪感慨地说:“这是一代测绘老兵的经历,到底没有被埋没啊。”
和韩玉洪一样,《大漠飓风》作者肖响的创作素材也来源于军旅生活。这个从军36载的老军人在《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电影熏陶下长大,如今,看着有的商业味太浓的军旅影视剧,他时常感慨:不像,不是,不对。“就是想反映现实,在部队这么多年,我有见闻有感受更有义务去记录。”谈到写作初衷,肖响这样说道。
《大漠飓风》聚焦反恐领域,塑造了以特种大队大队长齐宇飞为代表的反恐官兵形象,展现了人民解放军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英勇形象。肖响说,剧本中人物有他自己的影子,也有他这些年军旅生涯接触过的军人的特点,“浓缩成了一个集体人格”。
记者了解到,此次剧本征集评选活动,除了像韩玉洪、肖响这样有军旅经历的人参与外,不乏一些军外创作者。这些人多是通过战史战例展现军人的家国情怀。
郎眉存就是其中一员。他的《长城谣》聚焦八路军抗战题材,书写了代县人民和八路军合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剧本中提及的“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就发生在代县。郎眉存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涉足军旅题材,写起来却得心应手,“八路军在这里至今流传着很多真实的故事,记录下来是一种责任” 。
谈及评选活动,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说:“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今后还要办下去,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吸引军内外创作者广泛参与,捞出讲好强军故事的‘大鱼’。”柳建伟认为,军旅题材影视剧创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开掘不尽的富矿。当前,我军正面临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更要挖掘这个富矿,为实现强军目标助力。
所见略同——
作品军味浓郁受追捧
网友安璞是个军迷,看过很多军旅影视剧。2007年播出的《大校的女儿》至今仍是她的“心头好”,安璞告诉记者:“没有恢弘场面,胜在角色塑造,剧中人物的成长和同龄人一样,有追求有彷徨有无奈,一瞬间让我觉得军人也有‘烟火气’了。”
长期以来,军旅影视剧作为主旋律题材的一种,故事情节、人物设置总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在大众化传播中并不讨巧。近年来,随着传播环境的演变,寻求二者平衡成为军旅影视剧创作者的追求。这其中,绕不开一部经典剧:《士兵突击》。这部“无美女、无爱情、无明星”的“三无”军旅剧的爆红让一些军旅影视剧创作者发现,娱乐至死的年代,观众并不反感主旋律叙事,他们对军事题材的预期更多的是其所承载的精神价值。
2月7日,在一次“说说你喜欢的军旅题材影视剧”讨论中,新疆哈密军分区某边防团官兵各抒己见:《战狼》,平时练好军事技能才能做好战时准备;《冲出亚马逊》,特别真实,体现了当代军人那股不服输的劲;《亮剑》,军人就要有血性,无论面对多强大的敌人,都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劲……
影视策划从业人员谭琦认为,《战狼》《百团大战》等电视剧的成功,说明主流价值观和观众的诉求相契合,传播效果就好,一部优秀的军旅影视作品,有时候还能成为部队官兵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片面追求收视率、票房等市场化因素,一些军旅影视剧出现了不尊重历史事实甚至违背军事常识和生活常识的情节,在观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谭琦告诉记者,军旅影视剧不是纪录片,但却是依托真实的历史或者军营生活的艺术化创作,一些必要的艺术加工可以,但这绝对区别于当下某些军旅影视违背常识的编造。
那么问题来了,一部优秀的军旅影视作品要具备哪些特质?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部队官兵、军迷、普通大众,还是一线创作者,心中都有两个基本标准: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以历史或者现实军营生活为依托。此外,反映时代精神、承载军人核心价值观、表现人民子弟兵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也被提及。
把脉问诊——
倾心讲好强军故事
军旅剧《大校的女儿》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话剧团工作的主人公韩林遇到创作瓶颈,她将孩子交给父母照顾,自己去基层部队代职体验生活,在军营里和官兵“打成一片”,这段经历给她的剧本注入了“魂”,话剧上演后,引发官兵共鸣。
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者和部队生活疏离,是造成佳作难出的主要原因。“眼睛紧盯军人,立足火热军营。”谈及军旅创作的专业素养,谭琦这样说道。她告诉记者,《永不磨灭的番号》在业内外好评连连,原作者张磊功不可没,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扎实的研究军事文学的爱好者,熟知部队的建制、武器装备和战史战例。
采访中,柳建伟谈到,好的军事题材影视剧要具备史诗般的品格,有重大事件支撑,尽量用小人物的视角讲好时代故事。如何做到这一点?柳建伟告诉记者:“创作者要解放思想,认识上有宏阔的视野,观照历史,理顺人物关系,遵循常识,情节设置合乎人性,合乎规矩。”他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分析该片之所以脱颖而出,在于从具体任务视角宣扬了美国的价值观,谈了老百姓和国家的关系:国家危急时刻,一个家庭将4个儿子送到前线参战,3个孩子相继牺牲,出于人道,部队想尽办法要为这个家庭保住最后一个孩子。
“要激发中青年创作人才的创作激情。”谈及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军旅作家王龙提到了人才的接续问题。他认为,功成名就的创作者大多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即使仍在创作,创作激情也不如从前,此外,他们对新时期军营的了解也比较少。而新生代作家在文化、精神、思想等方面还比较欠缺,有能力把控宏大前瞻性主题的人才相对匮乏。
讲好强军故事,军旅影视作品除了在剧本创作上发力外,演员的精湛表演也是重要一环。肖响向笔者讲起了电影《海鹰》拍摄的幕后,当时,主演王心刚专门去海军鱼雷艇部队体验生活,跟船出海,对一切操作了然于胸,“能不出好作品吗”?肖响说:“不是要求演员都去体验再表演,最起码得做到对角色有正确的认知,演啥像啥。”
当前,改革强军稳步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已经展开。在大变革的历史阶段,官兵迫切需要能够凝聚军心士气的优秀作品,以更加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状态激发强军意志,讴歌强军伟业。应该说,作为强军文化的组成部分,军旅题材影视作品责无旁贷……(未完)
图文:韩玉洪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