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上头一名,南二北三一线分,涛声阵阵水退净,谜语村中老愚人。”这则贴在门头上的谜语,其谜底正是该屋的主人——赵兴寿。
赵兴寿,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4组的农民,在劳动之余,他搜集谜语、编写谜语、说谜语、唱谜语,痴“谜”60余年,六次登上中央电视台,他创作的谜语作品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金奖。
放牛娃遇见秀才田边猜谜而入迷
赵兴寿生于1944年,祖祖辈辈在青林寺赵家坪种地。12岁那年,赵兴寿小学毕业,回家当了放牛娃。春日的一个午后,赵兴寿在放牛途中,遇见了乡村贤达廖悦波、廖光照、吴明礼三人在一起猜谜取乐,廖悦波读过私熟,廖光照读过十年长学,吴明礼是账房先生,三人在青林寺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秀才。
见有个放牛娃,廖光照叫住赵兴寿,说:“我说个字你认:人有我大。”见赵兴寿答不上来,廖悦波接腔道:“我也说个字你认:天无我大。”赵兴寿还是一头雾水,吴明礼又说:“我告诉你是什么字:他们说的都是有米就来。”
赵兴寿想了半天,还是没猜出来,吴明礼才说出了谜底:“这个字就是‘一’??!”赵兴寿恍然大悟,原来,谜语这么好玩,深奥又有趣。
赵兴寿所在的青林寺村,农民多擅长于制谜、猜谜,为了学到更多谜语,赵兴寿见人一脸笑,有事主动帮,谁家牛跑了,他去帮忙找;谁家水没了,他去帮忙挑,全村子的人都很喜欢他。见赵兴寿爱谜如痴,乡亲们每次见赵兴寿做了好事,都会打个谜给赵兴寿猜,赵兴寿便把这些谜语都记录下来。
放牛人在一起都喜欢唱山歌,其中不少是谜歌。一天,与赵兴寿同岁的堂叔赵先福骑在牛背上吃藕,廖悦波见状唱道:“水上一把伞,伞上一个碗,伞下一根青竹竿,竿杆连着一条圆扁担。”廖光照随后唱道:“绿水荡漾撑凉伞,水下泥中瓜儿弯,扒一个瓜儿抱上岸,刀切藕断丝不断。”一旁的赵兴寿似懂非懂,于是上前求教。两位老人点拨道:这便是谜歌,前首是谜面,后首歌在提示前首歌的谜底,而这谜底“藕”就藏在字眼里面,这叫“响谜”。
连赵兴寿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两位老人的一唱一和,从此让他对谜歌着了迷,并一生与谜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晚,他回家后,找了一张纸记下这首谜歌。此后,只要出门放牛,他都会随身带着张纸,悄悄记录下别人唱的谜歌。而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向两位老人讨教谜歌。
手抄谜歌险遗失出版书集传后人
日积月累,赵兴寿搜集的谜歌装了一大箩筐,几年后,赵兴寿也成为享誉一方的谜歌手,名气也从本村唱到了外乡。而赵兴寿想出本谜歌集,还缘于1969年清江突发洪水。
1969年7月11日,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清江山洪暴发,洪水很快把赵兴寿的土屋淹没推倒,装着手抄谜语的箩筐也被洪水卷走。
手抄谜语稿,赵兴寿看得比命还重。他急了,一路跟着洪水急追猛赶,在一处赵兴寿认为比较浅的地方,他跳进洪水,却未料到水太深,自己差点被洪水淹没,幸被船夫廖忠槐救起。而他没有说声谢谢,第一句竟是“我的箩筐!”廖忠槐说:“命都快没有了,还要箩筐?”见船夫不太愿捞箩筐,赵兴寿又准备往水里跳,廖忠槐没法,只得帮他将箩筐从洪水中打捞上来了。
书稿全被水浸湿了,多数字都已经墨迹消失,回到家里,赵兴寿日夜整理,凭着超强的记忆力,哪怕一张纸上只能看见几个字,他也能把这些谜语再记起来,有的记不清了,他就去问廖悦波、廖光照等人,最终把这些搜集到的谜语都整理了出来。
经历了这件事,赵兴寿想,如果把这些零散的谜歌整理在一本册子上,既便于保存又能传给后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宜都市、宜昌市文联等各级领导的帮助下,2002年9月,赵兴寿采录的《青林寺谜歌选》终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一次捧起散着墨香的谜歌集,他双手发抖,哭了:“对青林寺的先人和子孙后代,总算有个交代了。”他在赠给二儿子的谜歌集上写道:“父亲写写画画,母亲烧水沏茶,终于成书一册,留给儿孙传家。”
今年已经73岁的赵兴寿,一直坚持搜集、整理、创作民间谜语、谜歌,60多年来,出版专辑15种,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青林寺谜语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还多次应邀上央视表演谜歌,是响当当的“谜歌王”!
在青林寺,“上到九十九,下到能张口,要是问谜语,都能说几首。”以赵兴寿为代表的青林寺农民,用丰富的谜语形式和传承,共同打造了蜚声中外的“中国谜语村”品牌,使青林寺成为世界唯一、中国仅有的一个以谜语为轴心的独特的民俗文化村落。
2016年11月25日,由中华“谜书收藏联谊会”组织的中外灯谜学术大家一行9人来到青林寺谜语村,与赵兴寿、丁开清等当地民间谜语高手交流。赵兴寿用打谜语介绍社情乡情,用唱谜歌歌唱青林寺风光、讲谜语故事如说相声、现场创编谜语随口就来,让世界级灯谜学术大师们都刮目相看。
赵兴寿说:“谜语是短品,是妙文,耳闻口传,没有作者,但谜语启人心智,引发想象,是诗歌版脑筋急转弯。”他还用谜歌唱青林寺的山水美,用谜歌唱家乡:“有一个谜一样的村落,那里的人们都用谜语唱歌,遇事就把谜面问,谜底随歌对您说,晚上唱到月偏西,白天唱到太阳落,满山遍野都是谜,出门进门都是歌,都是歌!”
来自美国的华裔灯谜学者苏卓平用纸条写上自己的名字,要赵兴寿现场编谜,赵兴寿瞬间将谜面编成:“头顶鲜花办事情,早上腰间缺一横,苹果园里无杂草,美国文艺领班人。”大家为赵兴寿的精彩表演热烈鼓掌。
设立基地进校园谜语瑰宝代代传
为使谜语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学传承下去,让谜语艺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2016年7月31日,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青林寺村设立“赵兴寿谜语传习基地”,同时,宜都市非遗?;ぶ行奈?ldquo;赵兴寿家庭传习所”授牌?;厣枇⒁岳?,赵兴寿家三天两头有客人来访。赵兴寿兴致勃勃地向来客介绍青林寺谜语、谜歌的由来,谜语村的故事,放开嗓子来几段充满泥土芬芳的谜歌,来客无不陶醉。
赵兴寿曾受邀在三峡人家非遗一条街摆摊展示青林寺谜语,他制作了百余条既有趣又贴近游客体验的谜语,邀游客来猜,猜中者可领取奖品一份,并时不时唱几段谜歌,他的摊位总是人气最旺,欢声笑语不断。
赵兴寿还多次进校普及青林寺谜语文化。去年,他在宜都高坝洲镇中心小学举行了一场谜语大赛,请孩子们自己制作谜语,或请家长帮忙制作,拿到学校集中展示。
社会科学研究学者赵友贵用八句话对赵兴寿作出评价:“赵家垴下赵家翁,著文耕地意从容,文化复兴春风动,土语乡音起蛟龙,谜歌飞出九洲外,乡俗留在竹简中,草根英雄堪伦比,喜看夕阳一江红。”
赵兴寿说:“身为传承人,要有责任心,要有担当精神,要把青林寺谜语送到课堂,要把肚子里仅有的民间文化精华输入到青少年的腹中去,传承下去!”(记者、通讯员刘洪进)
文/图:熊庆文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