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过农民,做过公务员,曾下海办实业,经历大浪淘沙,却又在成功之际急流勇退,弃商从文。2011年秋,他创办的平民家庭博物馆正式开馆,藏品达3万余件,记录了自清末到新中国百年来的生活生产实物和非物质家庭文化遗产,收藏了一部“活”的历史,从业内到圈外都为之震撼。他,就是被收藏界称为中国百年家庭史料收藏第一人的袁裕校。
来到点军区五龙村的袁裕校家庭博物馆,你会被这里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展品所震撼:关乎身家性命的一纸田契,引发知青情愫的一张老照片,物资匮乏时期的粮票、油票、火柴票,甚至于上个世纪农村家家户户可见的土灶……说它们“平常”,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寻常百姓家的生活物品,说“被震撼”是因为这些物品都带着深深的时间烙印,如今已难得一见。
这3万多件日常物件,有家具、衣物、家庭生产器具、墓碑等,大到雕花床,小到绣花针,还有各类文字资料,包括公粮契约、购物清单等,仅仅是照明用具,就有菜油灯、桐油灯、洋油灯、煤油灯、罩子灯、马灯、煤气灯、电灯;杯子也有上百个,从土杯子、木杯子到陶瓷杯、不锈钢杯、电杯、热水瓶;更不要说电子产品的变化了,从袁裕校小时候玩儿的土电话,到摇把电话、固定电话,再到BB机、手机……可以说,这里记录了袁裕校家庭自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100余年历史。
独特祖训:凡用过的东西都要留着
以个人之力,建博物馆,全国少见。袁裕校之所以做出这惊人之举,是源于一次跟朋友的聊天。
有一次,袁裕校与在方志办工作的朋友聚会,酒过三巡,他讲起自己的家族史。上世纪二十年代,袁裕校大字不识的祖父到县城看布告,被人讥讽为“睁眼瞎”。其祖父受到羞辱,回家后下定决心,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孙成为文化人,并且记录下这个奋斗过程,使后人铭记。从此,袁家人便都开始遵循这样一个独特的祖训:凡用过的东西不准扔掉,要留着,以保存家族的历史。袁裕校不折不扣地做到了,曾有一次,家人用5元钱的价格卖掉了一个实在不能使用的电饭煲,他又瞒着家人,花20元钱从破烂王那里收购了回来。几代人的坚持,留下了太多“遗产”,以至于后来袁裕校只好专门租用了仓库安置。
方志办的朋友听说了这一段“掌故”,十分肯定地说:这些收藏品现在已难得一见,完全有价值创建一个博物馆。
袁裕校一听,觉得眼前一亮:是啊,“收藏”的家规已执行了近百年,现在确实到了该“使后人铭记”的阶段了。他说干就干,寻场地、跑手续、整资料,忙得不亦乐乎,为了节约成本,甚至自己当了三年泥瓦匠,亲自做博物馆的基建工作。
收藏成痴: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地搜集
大约是因为家规影响的缘故,袁裕校不仅爱保存家中用过的旧物,在外也喜欢此类物件的收藏。在他的博物馆中,藏品门类众多,部分是家族留存,还有很多是他费尽心力、历尽周折得来的。
比如收藏的几千件服饰,除了自家祖传的以外,多数是袁裕校在农村翻山越岭、挨家挨户搜集来的。每次他都自带干粮和饮用水,一个人钻到深山里走访农户,搜集一些过去有特色的服饰。有时走在偏僻处,遇雨无处藏身,拿钱也买不到东西吃,虽然狼狈,但他乐此不疲。
还有3000多部、6000余卷电影胶片的搜集,是袁裕校青年时代的兴趣和倾囊付出。那时家里不宽裕,袁裕校又特别喜欢看电影和收藏电影胶片,于是便到乡村流动电影队里去帮忙,干些装卸搬运的体力活,还常常用省下的生活费购买电影胶片。
而馆门前摆放的破旧木船也有故事,那是2011年电视剧《山楂树之恋》剧组在馆里借用场地和道具拍摄时,袁裕校与剧组协商,花几千块钱从他们手中收购来的道具船。
这些各具故事的收藏品,展现了百余年来社会变化的方方面面,可谓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档案。
各方赞誉:滴水见沧海兴家又育人
袁裕校的博物馆从2011年开馆,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和肯定,先后挂牌“省情市情教育基地”、“宜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昌市国防教育基地”、“宜昌市家庭档案教育基地”、“宜昌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宜昌高校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等30多个基地。
同时,他还获得了国家方志办及国家档案局、国家文物局等权威部门的首肯和高度赞扬。2011年6月14日,他荣获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つ甓冉艹鋈宋锬甓裙毕捉?rdquo;。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文元来馆视察,为他题词“滴水见沧海”。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为其题字“家庭档案,兴家育人”。2012年,袁裕校还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这些殊荣,无疑证明了他为文化?;ず臀幕坛惺乱邓鞒龅淖吭焦毕?。(原载《三峡商报》 记者:佘昌坤)
供稿:熊庆文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