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印社社长王祖龙教授的研究论文《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载《铜仁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被《新华文摘》(2017年第13期)全文转载(论文全文附后)。
王祖龙
王祖龙教授的《生态化?;ぃ喝妹褡宕呈忠?ldquo;活”在当下》一文是其国家社科基金《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生态化保护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该文在深入调查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现状过程中,通过田野作业,结合理性思考,提出了保护民间手艺的基本理路:其一,本真性传承,该文认为,生态化?;さ氖滓挝癫辉谟谄洳罚且繁:诵募家詹辉偈Т?。本真性传承是为了留住记忆,包括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ぁ⑹忠丈锞车幕指?。其二,衍生性生产,衍生性生产传承是技艺本体,必须注重手艺内涵的凸显和产品功能的拓展,衍生性生产必须坚持手工性、有限的产业化、材料的生态化,要基于乡土性、传统性和“生态技术”传承和发展手艺。其三,创意性发展,是指从传统手艺中,抽取其中的元素和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形成新的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保留传统手艺的固有意蕴,将其中的人文内涵与国际时尚元素和具有现代感的设计理念结合起来,是当今手艺创意的核心。
论文的这些思考,不仅对武陵民族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地方的手艺保护和传承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新华文摘》是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的文摘半月刊,是期刊界与学术界公认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级别学术刊物,是人文社科类的一级权威期刊,其选登的文章代表了诸领域的前沿思想与学术热点。
《新华文摘》(2017年第13期)
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王祖龙
摘 要:民族传统手艺生长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其创造、传承和变迁都是在特定文化空间和民俗活动中发生的。实施民族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不仅仅是留存记忆,还要让其“活”在当下。本文结合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艺的田野调查,探讨了传统手艺生态化?;さ姆椒?。
关键词:生态化保护;乡土语境;本真性传承;衍生性生产;创意性发展
在全民“非遗”的今天,“文化多样性”理念已为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而且对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1]在此背景下,全国范围内对“非遗”项目的拉网式普查和抢救式“立此存照”已初见成效。这表明,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不能被机器取代的生产地位,已不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被人们关注,有的甚至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产业。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重塑了当地文化,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し椒?,这种转型和保护不仅使民族传统手艺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且在现代社会焕发了活力和生机。
由此,“生态化?;?rdquo;的概念被今人置于“非遗”保护的重要位置。从文化特性上讲,民族传统手艺不是“文化遗留物”,而是存活在村民手中的乡土传统,是与多种民俗事象杂糅共处的活生生的文化现实。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留存记忆,还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一种基于生产的?;し绞剑簿褪侨嗣峭ǔK档?ldquo;生产性?;?rdquo;。所谓产生产性?;ぃ侵附徊糠?ldquo;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商品,纳入商品经济范畴,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使“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实现“非遗”?;び刖蒙缁岱⒄沟?ldquo;双赢”。[2]在现代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借助现代技术的优势,加强“非遗”的生产性?;ぞ哂刑乇鹣质档囊庖?,这不仅可以完善“非遗”的知识产权?;?,提升其产品牌价值,而且还能有效推进“非遗”的产业化,使这些传统行业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个问题,《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生态化?;ず蜕缁峋梅⒄够ザ芯俊房翁庾榻诙晕淞昝褡宓厍呈忠战辛舜罅康奶镆暗鞑椤4拥鞑榍榭隹?,一些传统手艺渐次濒危或面临消失,一些则正在走向衰退甚至变异。曾经盛极一时的传统纺织、印染、银饰制作工艺,由于现代化冲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已经远离人们生活,几近消失。享有盛誉的土家传统织锦工艺正处于濒危状态,现在只有龙山的捞车、梁家寨、叶家寨,永顺的对山,保靖的普绒等地有少数传人,其传统织法在他们的生产中尚有少量保持。至于与之相关的缫丝和染色技术已经彻底失传?;褂械氖忠找虿?、生产者、使用者减少,正在走向衰退,如土家吊脚楼正在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取代,吊脚楼营造技艺因无用武之地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与山民生活曾经密切相关的竹木制品被金属和塑料制品代替,竹编和木作也正在走向消失。有的手艺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正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如传统的“西兰卡普”已经在原材料、图案花纹和形制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异。鉴于此,本文就传统手工技艺“活”在当下提出几点思考?! ?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
一、本真性传承:让传统手艺留住记忆
留住手艺,留住的不仅仅是那一抹温馨,而是留住文化和记忆。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而是容纳了丰富历史社会信息,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价值的文化记忆,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我们之所以要不遗余力实施保护,是因为它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推进力量,它既是对区域社会中某种群体意志的不断彰显与强调,同时也是对乡土记忆和情感的不断激发和重温。
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さ氖滓挝癫辉谟谄洳罚且繁F浜诵募家詹辉偈Т?。本真性传承正是为了留住记忆。它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二是传承人的?;?,三是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
从技艺层面上讲,“非遗”之所以成为珍贵的遗产,正在于其核心技艺的价值,?;ず痛?ldquo;非遗”,就在于确保其核心技艺能得以?;ず痛?。以古法造纸为例,全国许多地方都尚留存有传统的古法造纸技艺,而且都进入了“非遗”?;っ?。但是随着现代化造纸技术进入生产生活中,古法造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与现代造纸技术相比,古法造纸耗时损力不说,产量与利润都不能与现代造纸技术同日而语。但它的价值却又是现代化生产线上的纸品所不能比拟的。古法造纸之所以要保护就在于?;て?ldquo;耗时损力”的“古法”。据本课题组调查,贵州的一些民族地区,仍然留存传统的“古法纸”项目,其“古法”在当代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丹寨县石桥的“古法造纸”选料特殊,工序极为复杂,所产白皮纸柔韧性好,吸水性强,深受国内的一些有特殊需要的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的喜爱。贵阳香纸沟一带仍然沿袭古法造纸,布依同胞们就地取材,以竹为料造纸,其传统的工艺流程,从伐竹、破竹、蒸竹、沤竹到水车碾竹,乃至竹帘抄纸,前前后后共有70多道,与《天工开物》所记造纸法完全相同。这类沿用传统工艺所造手工纸,对原料、水质、工艺均有严格的要求。其技艺传承与其他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主要靠口传心授,而且还衍生了一系列造纸礼仪和习俗,成为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认同的见证物。从操作层面上讲,核心技艺本身的记录相对容易。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发达的数码技术为记录技艺提供了极大便利。各地建设数据库以保存技艺系统,用影像的方式为传统手艺分门别类建立档案。数字化的方式将核心技艺完整而细致地呈现出来,其描述、解析和存储都无懈可击。另外,一些地方正在建设生态化?;ぴ扒?,致力传统手艺作坊的恢复,使得技艺的全部细节和过程完整地呈现成为可能。
手艺的载体是“人”,手艺有着“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特征。因此留住手艺,传承人的?;ぶ凉刂匾?。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传统手艺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手艺本身不合时宜,而是后继无人。宣恩李家河乡头庄坪曾经是有名的篾匠村,家家户户都会篾匠活,全村有篾匠近百人,他们生产的花背篓一度远销重庆、四川等地,全村全年仅竹编收入就有二百多万元。而现在以竹编为副业者只剩下三五家。城市打工潮兴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致使这门手艺后继乏人。木作手艺的传承情况与此类似,现在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些手艺。因此,保护传承人,让其可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有些地方对传统手艺传承人抱持“同情之理解”的态度实施人文关怀,创造条件让他们走上现代社会的前台,直接参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运作。比如在咸丰县政府的支持下,设立了由传承人牵头的石雕技艺传习所、吊脚楼营造技艺传习所。有的地方还成立了以传承人命名的工作室,如龙山县的“王式辉竹雕工作室”,按照“名师带徒”的方式和传承制度,经常参与传统手艺大赛,奖掖和发现新人。现在,由政府主导,湘西洲、恩施州各县市政府都设立有省级“非遗”传习所和传承人补助专项资金,鼓励并支持传承人广泛参与技艺展示和生产经营活动。
其三是乡土语境的恢复对手艺传承的意义。手艺是乡土社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缘民间信仰观念和民众生活之需而生,生活需求、民俗节日、婚丧嫁娶、架房造屋以及赶集、庙会等活动,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生存土壤和语境。手艺人在民俗活动与农事活动的双重劳作中创造了手艺的情感表达模式和造型语汇,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而令人感到温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生产、传承和变迁都是在特定文化空间和民俗活动中发生的,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并形成了特定的产销、欣赏和消费语境,对民俗活动和民间信仰有意贴近是其重要特征。因而留住手艺,还要创造条件,注重乡土语境的恢复,让其生产重新回归到一种与乡土日常生活相联结的、充溢着精神创造旨趣的“副业”活动中,而不是仅仅选择几个手艺人给予生活补助或商业包装了事。以贵州布依族蜡染技艺的?;の?,布依族蜡染技艺迄今仍在布依族民众中传承,主要原因在于其乡土语境并没有改变。在绝大多数布依族聚居区,布依族群众在婚礼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乡俗,结婚要穿本民族服饰而不是现代婚纱。布依族传统服饰大都是由蜡染布制作的,配以织锦等作为装饰。可见乡村语境留存之于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依托。这说明,我们?;さ牟唤鼋鍪羌家?,更要注意保护了其赖以存身的文化生态。如果没有后者的依托,传统手艺永远只能是表层的技术存在,就像一种没有灵魂、随处飘荡的浮萍,最终沦为存照归档的“遗产”?!?br />
二、衍生性生产:让传统手艺焕发生机
手艺能否留住,只有本真性?;な遣还坏?,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说:“只有在有效?;さ幕∩虾侠砝梅且畔钅?,才能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任何利用非遗项目进行生产的做法,都必须尊重其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3]因此,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发挥其衍生性特性,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这种由基质本真性技术直接衍生和延伸出来的产品,仍然是采用传统技艺和生产工艺,原材料、手工方式和核心技艺都没有改变,只是功能和形式发生了改变。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ち舜呈忠盏谋咎?,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衍生性生产传承的仍然是技艺本体,较本真性?;じ⒅厥忠漳诤耐瓜趾筒饭δ艿耐卣?。这种衍生性生产守持了三个底线:其一是手工,手工是传统手艺的核心,它确保了手艺基质本真性不至于消退或丧失。现代化生产车间和流水线上的大批量、机械化的生产,因缺少了“手”的参与,无法体现手艺人的心智和情感,其产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手工传承的是对传统的理解,是对民族集体意志的认同,汇集了传统审美和哲思等文化基因。今天的工匠用双手重复古老的技艺,传承的正是民族集体的情感、意志和文化基因。其二是有限的产业化,手艺的衍生产业是有限的产业化,不像机器生产一样无限制地工厂化、流水线化和标准化。因为无限地放大手艺的产业价值无疑会遮蔽手艺的其他价值属性。手艺之所以为手艺,还在于手艺的特殊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体现在它的乡土性、传统性和“生态技术”上。其三是材料的生态化,材料的生态化是传统手艺的关键,传统手工产品大都出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乡土,乡土材料是确保其成为有特色“非遗”的关键。以传统印染技艺为例,许多地方的“蓝染”都是用靛蓝 ——一种从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叶子加工提取的染料,民间俗称这类植物为蓝草。各地蓝染织物如蓝印花布、腊染、扎染、绞缬所用染料无不从当地所产蓝草中提取。这是一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态技术”。与现代工业染料相比,这种染料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生态性,是传统最为理想的环保染料,它不仅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皮肤还具有保健作用。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为图方便,用现代工业染料代替传统靛蓝。这种衍生性?;ぞ褪亲畈怀晒Φ囊焕?,使传统蓝染的本真性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也会失去它的市场和价值。
基于乡土性、传统性和“生态技术”的手艺,有着分散、灵活、普适、易行的生产方式,最适合进行衍生性生产。仅从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就拓展了传统手艺向现代衍生的一个方向,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流行于武陵山区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其原有的物用形态主要是作为被面,而现在则保留了其形式,功能转变为壁挂和旅游纪念品。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已从非常实用的产品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传统手艺的形式感与视觉语言使得它们作为现代装饰的一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衍生虽然从功能上完全颠覆了原有的物用形态,但使传统技艺、生产语汇、生产方式和物质材料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保留。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类传统手艺的属性就体现为精神形态和文化形态了?! ?o:p>
三、创意性发展:让传统手艺创意生活
生态化?;さ牧硪桓龇较蚴谴匆庑苑⒄埂N幕勐壅呷衔?,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实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创意,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它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今天生活的应用和表达。关于传统手艺的再生,主持“山东文化产业调研”的潘鲁生曾提出“民间手工文化生态?;?rdquo;的命题,并以“生产性保护传承”、“手艺的产业研发”为关注的重点,深入研究文化传承与现代产业机制的内在联系。他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生存,因为它本生就是生活。我们曾认为那些‘土玩艺’已退出时代,但它又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而获得了再生。”[4]在今天,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积极的具有普适性的生活态度。传统手艺的符号语汇、生态技法都是今天创意的重要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可使传统造物智慧进一步延伸并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空间中。
所谓创意性发展,是指从传统手艺中,抽取其中的元素和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形成新的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保留传统手艺的吉祥意蕴,把其中的人文内涵与国际时尚元素和具有现代感的设计理念结合起来,是当今手艺创意的核心。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当今高校的设计教育也从民间手艺世界发现了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手艺农村》课题组注重传统手艺研究与发掘,坚持延续传统手艺文脉,倡导以手艺创意生活的理念,不仅为当今设计教育开启了一个广阔视野,而且以丰富的调研成果,为当地发展农村手艺文化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给予了有益的指导,为生态化?;ず脱有泄呈忠瘴穆龇钕琢司淠J?。他们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さ耐?,突出农村文化产业富民惠民的民生意义,深入探讨如何使农村文化产业融入文化创意产业格局??翁庾橥ü粤僖柿?、红花乡中国结、曹县桐杨木艺、鄄城土布、巨野农民工笔画等手艺资源进行再创意,设计了柳条灯具、柳编家居坐具、桐木书架、风筝手饰等一系列作品,是乡土元素和时尚生活的巧妙结合。其中,民间土布的织花纹样、柳编肌理等作为具体元素也被融入首饰、服装、家居用品的设计之中,形成了许多清新而又充满韵味的表达。[5]他们的创意表明,手艺不只是历史的“遗产”,也是今天生活的时尚和财富。有“中国柳编之乡”之称的临沂,柳编手艺产业是农民祖辈打柳编框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农村文化产业。迄今已开发出家居用品、装饰用品、文房用品、宠物用品、家具等七个大类、300多个小类、10000多个花色品种。临沂柳编的创意开发,不仅极大地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以此为中心形成的产业,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经济增长点和外贸出口支柱产业。
手艺来源于生活与生产实践,手艺只有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得到有效的?;ず痛?。武陵山民族地区手艺资源丰富,认真谋划基于“非遗”的生态化?;さ奈幕蹬嘤呗?,对推动该区域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武陵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手艺创意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宏观的产业机制,包括手艺产业链、手艺行业间的结构关系,以及手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和作用。从我国手艺资源富集农村的国情出发,发展农村手艺文化产业,拓展符合国情的文化产业空间,建立传统文化资源与农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有机联系,无疑是一条现实可行的发展道路。这个意义上的?;ぃ导噬习盐幕拇葱潞头⒄怪糜诹耸孜?,将原生地存活状态的文化资源开发应用形成了可持续传承的文化氛围,很好地协调了?;び肟⒅涞墓叵担嬲龅搅嗽卮婊钐幕试吹挠佬?。
注释
[1]谢彬如.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以贵州为例的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 P72.
[2]田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ぃ跱].人民日报,2012-01-12.
[3]王立元.生产性?;?,难在“度”的拿捏[N],中国文化报,2012-09-09.
[4]潘鲁生.手艺农村,手艺创意[M].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2011.P246.
[5]潘鲁生.手艺农村,手艺创意[M].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2011.P56-97.
文/图:王祖龙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