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宜昌曲艺家协会'文耀棠先生《说唱宜昌》一书出版'座谈会”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这部汇集了文耀棠数十年来创作的评书故事、快板三句半、小品小戏的集子,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座谈会现场
本书共收集作者从2000年以后创作的部分评书、故事、快板、三句半、小品小戏和散文,另加新闻报道5篇,共6章125篇。文耀棠创作的曲艺作品极富地域特色,既有大家熟悉的“宜昌味道”,又蕴含着浓郁的土家气息。除此之外,其搜集的宜昌民俗方言也占据了重要一章。“宜昌人的团年饭”、“腊月三十洗脚的风俗”这些老宜昌才知道的民俗,以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已渐渐消失的老宜昌方言,给宜昌的年轻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耀堂在座谈会上发言
省民协副主席、宜昌市民协名誉主席王作栋在座谈会上说:“宜昌的曲艺传统有100多年,晚清时在城区及部分县市生发,民国初年就有说书等出现,抗战中期是一个高潮,到上世纪80、90年代又是一个高潮,但近年来呈减弱的态势。文耀棠先生这部作品的出版,体现了作者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对评书这门艺术的传承十分重要。”
王作栋在座谈会上作主旨发言
韩永强在会上发言
市作协副主席韩永强在座谈会上提到,这本书第一接地气,第二正能量。讲的是宜昌的本土文化、本土元素,无论是《区长的小车》也好,还是其他的故事也好,都是正能量的。针砭时弊、嬉笑怒骂,都在其中。讲述宜昌的过去,小街小巷小吃小喝小杂耍,让我们读来会会心一笑。
市曲协主席吴聂?;嵘戏⒀?/p>
三峡画院书记、副院长石建新在会上发言
著名作家、编剧杜鸿会上发言
《说唱宜昌》 文耀堂 著
文耀堂简介
不只是书评
——在文耀棠先生《说唱宜昌》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王作栋
市工人文化宫是曲艺家协会的大本营,今天的座谈会,到了曲艺界的一批代表人物,老友相聚,气氛活跃。对文耀棠先生的《说唱宜昌》这部以曲艺为主的作品结集,我读后有三点感触。第一,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贯穿全书。文耀棠先生看重向上向善,他为人为艺的平实与执著,和他对社会、对民生的长期关注融为一体。第二,浓郁的宜昌地域色彩,引人注目。这在作品中通过生动的民俗具象和地道的方言口语呈现出来,而且选材是经过他考量和提炼的,利于宜昌读者加深乡土共识。大部分作品不但具有通俗的生动韵味,又内含着作者丰富的直感和体悟,耐人查检。第三,既尊重曲艺作品创作的规律,又不受篇幅长短的限制。洒脱率意的前提,是创作表演的经验积累和对说唱艺术的持久钻研、对受众群体审美情趣的切身认知。
宜昌的曲艺活动,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清代初有气象。1876年宜昌开埠、1877年宜昌海关建立之后,外地曲种也逐步进入宜昌,促进了本地曲种的活跃;到光绪后期和宣统年间,外地曲种在宜昌渐成气候,形成与本地曲种并存共行的态势。至民国初期,依托城镇、码头的说书(包括打鼓说书)、小曲演唱出现第一次高潮。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0年,曲艺艺人受爱国青年影响,演出与抗战剧团几近同步,曲艺表演出现第二次高潮。1940年宜昌沦陷后,曲艺和姊妹艺术一样落入低谷。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是曲艺表演的第三次高潮时段,文化局组织的专业的和群众性的文艺汇演成为重要推手,对地方曲种的采录研究工作同时起步;1958年成立宜昌市曲艺队、1964年组建宜昌市说唱团,使曲艺表演专业方阵成型。在文革期间,曲艺活动也未中断,文化单位组建的故事演讲队、组织的故事创作培训班,在城乡扩大了新故事的受众面。从80年代、9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市曲艺活动达到高峰期,市曲协联手市工人文化宫持续不断地送曲艺下乡、送智慧和笑声进千家万户,使根在基层的艺术品种广受欢迎;宜昌的优秀曲艺作品在省里历届“百花书会”中频频获奖,代表性曲目获得全国性奖励,而且曲协骨干出版了多种类的曲艺作品集,成果超越了前辈。近几年来曲艺影响弱了点,有影响的大活动少了些,有影响的新秀也出现不多。简略回顾宜昌曲艺脉络,再来看今天曲协组织的座谈会,就可以看作是曲艺界再振雄风的一个标志了。说心里话,我和一些老文化人都期盼市曲艺界再次雄起来。
《说唱宜昌》这部文艺作品选集中,除曲艺作品外,兼收戏剧小品、散文、采录整理的方言俚语,并收录有几则关于作者的报道。市曲协的《序》(执笔刘鸿川),为解读文耀棠先生的人生历练和从艺历程的好文章。论及本书不足,我的感觉是文耀棠先生在自选作品时顾及全面性,考虑留下不同时段的足印,对艺术质量差一点的也选入了,使入书的作品参差不齐;有的篇什,阶段性的宣传意味偏浓。
?。ㄗ髡呦岛笔∶裥敝飨?,湖北三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宜昌市民协顾问。)
文/图:文耀堂、陈启金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
文耀堂更多相关内容详见“宜昌文艺网-文艺资讯”专栏——《三峡曲艺人文耀棠:吹拉弹唱样样行 嬉笑怒骂皆成章》:http://www.ycwl.gov.cn/content-46909-814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