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力人(右)和曹廷杰先生的长孙曹启烺在枝江市顾家店镇(2016年4月11日)
布满荆棘的墓地
一天,我在书房里乱翻闲书,不知怎的就翻到了记录着曹廷杰老大人历史的那些页面。已经泛黄的文字告诉我,民国五年六月十六日(公历1916年7月15日),曹廷杰在绕道去吉林的途中,于上海辞世。再过数月,就是曹廷杰先生辞世100周年的纪念日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016年4月2日,是个周六。那天的顾家店镇高殿寺村,春风拂面、艳阳高照。曹廷杰(宜都枝江曹氏14世子)的旁系后人80岁的曹诗珍(宜都枝江曹氏19世孙女)老人带领我们,来到了枝江市顾家店镇高殿寺村一组曹家湾的曹廷杰出生地曹家老屋场。那个屋场坐西朝东,前临山冲、背靠山岗。几棵7、8丈高的大樟树,就像一排威武的随扈那样,大气地挺立在那几栋普通的民房后面,它似乎还在向我们诠释着这个屋场主人当年的高贵、庄严与堂皇。
在屋场上,那个年轻媳妇似乎在收拾着什么。当明白我们的来意后,这位漂亮媳妇告诉我,她叫唐植霞,40岁,原籍湖南石门,20年前嫁到这里。小唐的先生系宜都枝江曹氏曹廷杰旁系20世孙。唐植霞说,听族里长辈讲,“曹家三老爷”就出生在我们的屋场。
稍后赶到的高殿寺村党支部书记刘顺兵告诉我,他们这个村就是曹廷杰的出生地。全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其中:曹姓村民就有100余户。同来的该村村民、另一位曹氏20世孙曹礼圣,也是曹廷杰的旁系后人。研究曹氏家族历史、搜集曹廷杰的故事与传说,是他农活之余的特别嗜好。
2016年4月2日那个下午,太阳开始偏西,我与我年逾8旬的老父亲一道,从顾家店镇出发,向南穿越枝城长江大桥,侧跨宜都界,俏入松滋境,横绕陈店镇,直抵松滋口。在长江边的山脚下,我们走访了10余户人家、请教数十人,但均无人知晓名为曹廷杰的老先生魂归何处、神安何方。面对满目苍山、一江春水,夜色中的杨氏父子疑惑不解、怅然若失、无言以对,我们只好打道回府。
真的是一种巧合。整整一个月之后的2016年5月2日下午,我携妻带子,再次与老父亲同行,按照曹家后人提供的“寻墓路线图”,重走五家口。这里过去曾是松滋县的一个石油库,现在成了为长江过往船只加油的水上加油站。在江边趸船上值班的张师傅很友善,待我说明来意,他立马上岸给我们开了路旁靠山那边一个院落的大门。走进大门,张师傅怕我们不好找,又带着我们继续往前走。他告诉我,他们的油库在此生根有50多年了,曹廷杰先生的墓地被圈在了他们油库的地盘里面,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缘分。过去很多年,大家都没有太在意。最近这些年,每年都有好多批的人,前来祭拜老先生。
在上图中部几根输油管道上方的灌木丛中,隐约可见曹廷杰先生的墓碑
跨过几根碗口粗的输油管道,扒开一些茂密的灌木枝叶。就在眼前二、三米处,曹廷杰先生的墓碑悄然出现了。
位于松滋市长江边五家口的曹廷杰先生墓地
100年的等待、3米之遥的默契。我们爷孙三代人,怀揣着朝圣者的虔诚与期盼,静静地伫立于曹廷杰先生的墓前。此时此刻,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确立了自己位置的大学者,正安详地躺在那个由他生前亲自选定的普通墓室中;几个从未谋面但却无比敬仰先贤曹廷杰的后来者,在老先生的墓碑前低头跪拜、沉思着。老先生的坟墓完全被植物覆盖,已经看不见坟土的真实面目。
此后,据曹廷杰先生的孙子介绍,在他爷爷曹廷杰仙逝三年之后的1919年清明时节,曹氏家族曾经给曹廷杰先生立过一尊高大气派的墓碑。文革期间,那墓碑作为一个典型的“四旧”物证,被革命小将们给彻底破拆、销毁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尊墓碑,立于1991年,系曹廷杰的外孙鲜于景沔出资,外孙女景清撰写碑文。在墓碑的上端,刻有曹廷杰的生平简述;在墓碑的两侧,刻着这样一副挽联“赤诚爱国忠魂一缕萦萦依故土,严谨治学正气无量浩浩满中华。”
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水湿透了墓碑前每一个人的头发、脸庞和衣服。我们烧给曹廷杰老先生的纸钱,在完成笃定的使命以后,随着那些从天而降的雨滴,画上了安全的符号,最终在雨林中化作一缕缕青烟,继续维系着油库场地与先生墓地之间的宁静、祥和与平衡。
二品道台曹大人
探寻曹廷杰先生历史足迹的征程,是无法绕开宜都、枝江和松滋这3个县份的名字的。
据《曹廷杰集》(中华书局1985年11月北京第一版)载,吉林省历史档案披露,吉林分巡道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月十三日《特用知府曹廷杰禀报到省日期并缴部寺执照及前领取复部照书册》有“曹廷杰,字彝卿,生于湖北枝江县。”一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十七日,曹廷杰《请咨引见缮具履历呈文》:“吉林全省矿政调查总局帮办吉林候补道曹廷杰为呈请事:窃职道现年五十九岁,系湖北荆州府枝江县民籍。”
这两处史料清楚地告诉我们,当时的曹廷杰的出生地高殿寺属于枝江县领地,似不用质疑。
本文作者力人、宜昌市作家协会主席张泽勇(左——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原首席编辑、三峡分社原社长)一起在曹廷杰先生出生地考察(2016年5月7日)
枝江的历史,其实也很悠久。三国时先属蜀,后属吴,吴分枝江、旌阳为两县。以后的枝江版图、隶属关系,数度变更、存废。1955年7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枝江县,将原枝江所辖区域并入宜都县。”《枝江县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记载,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枝江县,以合并于宜都县的原枝江县部分行政区域和宜都县的部分区域为枝江县的行政区域。
枝江与宜都的历史纠结,真的是“说不清理还乱”,然有一点,是可以形成交集的,那就是曹廷杰的准确出生地,虽然一度属于枝江县域、一度属于宜都县域,但在当下,毫无疑问是属于枝江市顾家店镇行政版图的。
光绪九年(1883),曹廷杰以候选州判资格至吉林。这一去就是30年,历任边务文案会办、呼兰木税总局总理、五常厅同知、吉林知府、吉林官运总局会办、长春知府、劝业道道员等职,并代理蒙务处协理。在清代,道员(道台、道尹)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特例,而驻外道员中二品和三品的皆有。
曹廷杰的最高官职便是二品劝业道员。
永宁寺碑的诉说
1883年,时年33岁的曹廷杰以候选州判的身份,被派到吉林。将军派他到珲春靖边后路营办理边务文案。他利用工作之便,到吉林、奉天、黑龙江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这就是他撰写《东北边防辑要》一书的开始。《东北边防辑要》约二万字,上下卷。
1884年,曹廷杰由伯都纳(今吉林扶余县)到边陲重镇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此处是一个集贸中心,往来商贾云集。他从商人王守礼口中,得知黑龙江下游俄占区特林地方有两块明代永宁寺碑。
1885年,根据清政府军机处和吉林将军要选拔人员侦察中俄边界防务的要求,曹廷杰绘制了《东三省舆地险要图》。他绘出草图,连同《东北边防辑要》,一起呈报给希元将军。希元即“密伤候选州判曹廷杰轻骑简从,改装易服前往俄界侦探。”曹廷杰带上士兵两人,化装成商人模样,从三姓起程,顺松花江而下入黑龙江,至徐尔固(今俄罗斯列宁斯科耶城城东北)进入俄界,沿黑龙江至东北??冢诙斫?29天,往返16000余里,历尽艰辛。在特林(今蒂尔),曹廷杰冒着“凡中国人有拓碑文者,格杀勿论”的危险,在悬崖荆棘中,拓下两块永宁寺碑碑文,曹所拓碑文,后有学者认为堪称“价值连城的国宝”。
曹廷杰根据永宁寺碑拓片,释出《永宁寺记》362字,《重建永宁寺记》344字,使尘封于历史的亦失哈奉旨巡视奴儿干的事迹,重新浮出水面。
第一块石碑,立于亦失哈第二次巡察奴儿干的明成祖永乐十一年。亦失哈为了宣扬明王朝召抚极边的功德,奉旨建永宁寺。取名“永宁”,则是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难能可贵的是亦失哈立下了这通石碑,石碑额题“永宁寺记”。碑文首行为“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全文记述了他奉旨巡视奴儿干,抚慰各部民众,以及修建永宁寺的情况。此碑的正面为汉文,阴面为女真文和蒙古文。碑身左右两侧分别刻写汉文、女真、蒙、藏四种文字的“六字真言”。后世称其为永乐碑。
第二块石碑立于明宣宗宣德七年。这次,亦失哈以钦差都知监太监身份最后一次到奴儿干巡视,发现“永宁寺破毁,基地存焉”,于次年春天重建永宁寺并又刻石立碑,名为“重修永宁寺碑”。同样用汉文、女真文、蒙文镌刻铭文,即《重修永宁寺碑记》。因为此碑是刻立于明宣德年间,后世称之为宣德碑。
曹廷杰不仅拓下碑文,还记下碑址周围的详情,后来连同释文和研究论文公诸于世,成为“震惊学术界的一大贡献”。1904年以后,永宁寺碑被沙皇俄国当局拆除,运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现在这两块碑仍在海参崴,《永宁寺记》(永乐碑)、《重建永宁寺记》(宣德碑)现存于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一楼,地址为斯维尔特兰大街20号。此碑是古代中国东北疆域的铁证,证明中国东北疆域远至库页岛(今萨哈林岛)。
爱国学者曹廷杰
作为清末民初研究我国东北历史地理学者中的“后起之劲”,曹廷杰被后人视作“在精通吉林掌故方面首屈一指的史学家”。他的研究活动广泛涉及东北民族、历史、考古以及历史地理等许多领域。他是一个颇有见地的爱国知识分子,对于反抗沙俄的侵略,曾经提出过许多积极的建议,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大多是为了适应当时抗俄斗争的需要而撰写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和《东三省舆地图说》三部著作。
《东北边防辑要》分上、下卷。上卷侧重地理沿革,下册侧重历史考证。该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曹廷杰去东部西伯利亚实地调查以前的思想状况,通过学术研究重点总结了东北地方史上的军事经验。
曹廷杰在侦察俄境的四个多月中,坚持写日记。在侦察中,他对古人用兵陈迹,俄侵略军据点、各处的兵数、地理险要、道路出入、屯占人口总数,土产赋税、贸易往来、民族风俗等一一笔录,整理成《旅俄日记》。十一月,他将确凿可证边界的数据、绘图、论文汇成《西伯利东偏纪要》一书。他在文中写到,另有一类汉奸“俱未改装,华貌俄心,意不可测”。如彦楚河华商刘福,伯利华商纪凤台最为可恶。刘福专刺探中国边防事务,供给给俄军情报。纪凤台“在伯利开立和成利字号。交接俄官最密,各处俄人无不知有纪凤台者?;讼陆骋?,不经其手以分利,每被俄害。”曹廷杰“此次三至伯利,彼皆款洽殷勤,复馈送广藤鞋一双、糕饼四盒、洋鱼四匣,又代觅轮船。私情甚为可感,然以大义揆之,实为边防之患。谨以实陈。”曹廷杰先生作为一位清代官员,其爱国、忧国之心,由此可鉴。
曹廷杰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亲自调查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各民族、各部落的学者。这部书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一部关于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的记录。它反映了沦陷区的中国各族人民思念祖国的心理,也表达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对同胞无比热爱的高尚情操。学术界论定该书“为研究东北亚洲历史 、地理、民族、国际关系所必备”。1886年2月,吉林将军希元将《西伯利东偏纪要》摘出118条,连同8幅地图报军机处呈上。5月,曹廷杰以探俄有功,被光绪皇帝召见。他上《条陈十六事》,结合历史考证和地理考订,根据当时形势,主张军事上备战,政治上稳定内政,经济上开发边疆,外交上阻俄扩张,而后始可言抗俄。在中朝关系上,要支持朝鲜,唇齿相依?!短醭率隆范孕问频姆治龊椭髡哦际钦返?,这反映了曹廷杰这位学者型政治家的敏锐思想和爱国情怀。
《东三省舆地图说》是曹廷杰又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内容可归纳为历史考证、地理考订和形势分析三大部分。曹廷杰在考证地理和分析形势的时候,一般都涉及到历史问题,而在考证历史时,又把历史和地理沿革及对当时的形势分析相联系。曹廷杰力主被侵略的国家要自强,要积极准备反侵略战争。他认为,“兵贵神速”、“先发制人”、“兵不厌诈”等军事思想的实现,必须以雄厚的军事实力为后盾。
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荣禄命曹廷杰陈述有关庚子赔款办法。曹廷杰于是日撰《上荣中堂密禀》。透露自庚子年后的四十年内,每年约需二三十万万两白银作赔款,故清廷以房捐、彩票、膏捐、猪捐、糖捐、酒捐诸名目榨取民脂民膏。曹廷杰主张变换手法,如唐酒捐从出厂价款征收,不得向商人和顾客索税。房地捐税只征收买方一方。较重要的两条,一是在内蒙设官安民,放荒收租;二是在外蒙、西藏鼓励自强自立。
曹廷杰的爱国还表现在,尽可能为老百姓做好事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编写并印发《防疫刍言》一书。宣统二年九月,东北鼠疫流行蔓延。不到五个月,就有五、六万人死亡。曹廷杰以防疫为己任,日夜翻阅有关资料,找名医协商研讨,写成《防疫刍言》、《救疫速效良法》、《经验良方》等书,自己花钱印刷装订,下发到百姓家庭,深受群众欢迎。曹廷杰自幼学会针灸、切脉、用药。他不怕担风险,以针灸疗法传于当地,为百姓治病,仅三姓一处就治愈1200余人,有800余人临于死亡而被抢救脱险。
1912年,辛亥革命,民国初兴。他感到“今共和告成,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自由之幸福”,于是于1913年辞去劝业道道台职务,回湖北老家,专心著述。他的作品除历史地理代表著作外,还撰有《论语类篆》、《孟子类篆》、《论孟类篆举要》,并整理出版了《时务一班》及其父遗着《元空妙诀》。
曹廷杰在《论孟类篆举要》说:“祥观孔孟论政,悉本尧舜之公理。盖尊崇人道,保全人命,重民生,开民智,伸民权,得民心诸大端。后之治世君子,遵之者昌,违之者亡,规劝誥诫,天地纵毁,此理终当长存也。”这些话语,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不过时,对现实改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族人眼里“三老爷”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2016年4月11日,在这样一个清风送爽的日子里,我非常荣幸地见到了曹廷杰的嫡孙曹启烺先生。进入我的视线的是一个已经谢顶、满头银发的老头。启烺先生的头发白了,但眼神却颇为自信、犀利,握手有力、说话风趣,举手投足之间,清代道台大人的神韵似乎隐约可见。启烺先生告诉我,宜都曹氏来祖曹澄公,于明代永乐年间从江西来到宜都县王畈老窝棚(现老屋棚村)。曹氏12世曹统明,于乾隆年间迁往长江北岸的高殿寺(今属枝江顾家店镇)。这位曹统明,就是曹廷杰的祖父。统明公育有绪府、绪贵、绪光三子。绪光号近臣,传14世4人,其中的三子楚训,号廷杰,字彝卿,这就是后人们俗称的“曹家三老爷”曹廷杰。曹廷杰娶过两房。大母生泽浩,曾任安徽合肥知县,于1912年因病去世,遗一子,夭折;后母在长子去世当年的八月初三生泽民,泽民生二子一女,其长子即为我见到的这位曹启烺老人。
壬午年(1942)九月二十一日,曹启烺出生于宜都县聂家河镇白田,今年已经74岁。曹启烺老人告诉我,爷爷曹廷杰去世时,他的父亲还不满4岁,后来一路坎坷长大。父亲泽民,23岁开始教书,教的课程是图画、美术,这一干就是一辈子,最后在宜都陆城第一小学退休,1991年去世,享年79岁。父亲在世时,经常给启烺讲述爷爷曹廷杰的故事。曾祖父对孩子们的要求特别严格,曹廷杰从小聪明,20岁中秀才,23岁考入京城国史馆当差。曹廷杰读书用功,做人实在,求知欲强烈,为官几十年,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审断每一个案件,他都秉持一个理念,尽可能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曹廷杰从山西知县卸任时,当地老百姓用红绸缎做了一把“万名伞”,大家纷纷在上面签上名字,并抬出一盆水、一面镜子,寓意曹廷杰做官清如水、明如镜。曹启烺听他父亲说,这伞后来带回了老家高殿寺,邻里乡亲家里办喜事,还常常借去展示,以图一个吉祥。
曹廷杰一生做官,家规一直严格。他要求后人以“孝顺、公道、勤俭、自立”作为曹家“八字家风”。曹廷杰的父母安葬在顾家店镇高殿寺村一组葫芦坡,和普通人的墓地没有区别。曹启烺老人说,我们后人也基本上是按照这“八字家风”去做的。启烺的婆婆(奶奶)王富琴为北京王姓木匠之女,生于1888年,1951年在今顾家店镇高殿寺曹家老屋去世。启烺那时已经9岁了,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婆婆当时的墓地选在如今的顾家店镇高殿寺村陈家冲水库堤头。曹家因为划成了地主,家财几乎被全部没收。婆婆28岁守寡,64岁去世,安葬时是睡着别人家的门板到墓地的,婆婆的遗体下葬以后,抬去的门板也没有能够一起入土,最后硬是拿回来还给了别人。
曹启烺老人的举手投足虽然尽显“清朝遗老”风范,但他其实就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过去在宜都无线电厂上班,现在家住宜都陆城黄家河乡下,拿着2098元的退休工资,和老伴种着5亩9分田的责任田。两老育有二子一女,长子在当地打工,次子当着一个小包工头,女儿一家干着收购废品的营生。启烺老人面带笑容地说,这样的小日子,还算过的怡然自得。曹启烺老人还有一个过继给别人的亲妹妹,也就是曹廷杰先生的孙女,如今也已年逾古稀,居住在顾家店镇政府附近的一栋民居里。走在大街上,她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邻家老奶奶,你断然不会想到,这会是一个清代道台大人的宝贝孙女。
“曹家三老爷”20岁考中秀才,后到宜都县城设帐授徒,其间与长其11岁的地理学者杨守敬常有请教交流。及至成年,曹廷杰学有所成,其研究成果也为杨守敬所敬重和借鉴。杨守敬在《高句丽广开土好太王谈德碑跋》中,记述了曹廷杰给他寄过初拓本《好太王碑》二通,并另纸说明碑石剥蚀的原因。
1916年7月15日,曹廷杰从家乡重赴吉林,取道上海,因患脑溢血于上海辞世,享年66岁。其灵柩由沪轮运归故里,葬于其生前自选墓地湖北松滋五家口。
关于曹廷杰先生辞世的真实时间问题,有的文献因为引用资料的关系,误以为是1926年7月15日,并认定曹廷杰先生享年76岁。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必须予以纠正。
曹启烺先生向我转述,其父曹泽民在生前,曾经撰文回忆过爷爷曹廷杰的二、三事。文中专门提到:“1918年,父亲逝世后两年,一伙强盗对我家连续抢劫4次,他们误以为我父亲买回一批金佛,逼我母亲交出来。1919年,母亲带着我和姐姐逃到宜都陆城,住在大母所生的大姐家。”
因此,曹廷杰先生1926年才辞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宜昌拥有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和杨守敬故里,这无疑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同样不能遗忘,今后将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的曹廷杰故里,正等待着我们去寻访、去追思、去拥抱……
作者力人:本名杨力,字力人,号夷陵耕夫村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相关成果见《宜昌文艺典藏》“名人堂·文艺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