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写这一篇,是怕错过了,再也不会记得。
“三峡”这个题目太大。大到足够引起人的忽略或者警觉。选择忽略的人会觉得足以脑补;而警觉的人会想要追究影像背后的那个宏大的故事线。
我属于后者。
到过三峡,175(水位)之上的那个。至于135之下的三峡,除了各种史料文献和钱币上的图案,只剩传说。
说三峡,必然离不开三峡工程。然而三峡工程本身,是个很大的坑,兴师动众,倾国倾城。历史仍在发生和发展,问题仍在继续和显现,学者仍在调研和讨论……全民进入反思时段。
一个还未被历史上色、定型的标志性大事件,出现在如此大型的群展上,理应是三峡人的一次集体发声。而我想要在这个展览上寻找的,就是这道音符的强度。
一直以来,无论画册、专题、还是展览,只推荐,不评论。这一篇也同样如此。但是,请允许我先对展厅吐个槽。否则,真是如鲠在喉。
迈入这个空旷的大厅,面对一整套的四合院,出现第一个困惑:完全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开始看展。足足走了十几分钟,终于明白这是一个个小专题单独呈现、彼此又有题材连贯性的大型群展;随即,第二个困惑出现了:我不知道这个展览还有多少内容没有被看到……以及,出口在哪里,有没有必要继续走下去。
终于重新转回正厅,心中一阵惋惜。
《三峡三峡》中,30多位摄影师以不同视角,不同题材,以及不同水位的三十多组、数百幅的作品。时间跨度四十多年。就数量和内容而言,几乎涵盖三峡大事件的脉络中,所有变化中的民生民情:有很官方和正式的报道,有形而上的歌颂,有冷静客观的记录,也有极其张力的控诉,和隐而不露的批判。
原本,一切都很清晰,观者应该可以有目标和选择的观看……
然而,如此海量的作品呈现在一座上千平米的四合院内,却没有一张平面导览图让观者可以有针对的选择观展路线,也没有任何参观引导的标示。
即使如此,仍然立刻开始第二遍更为详细地看展——我以为这是三峡的摄影博物馆被复制并搬到了平遥。
本文推荐就是这个展览所涵盖到的三峡视角。
1、航拍总览:上文展场门口的写真长卷。
《长江三峡写真长卷》:杨铁军、黄正平、卢进、徐为民
总 览
一个有总览图的大专题,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气。
既然是航拍,还可以俯瞰。
这样一条长卷铺在展厅地面或走廊里当做导览地标也是不错。
2、三峡建设:
黄正平:《三峡工程20年》—2006年三峡工程全貌:
黄正平:《三峡工程20年》—1993三峡工程全貌
孙荣刚:《三峡工程大事记》—三峡首批外迁移民
孙荣刚:《三峡工程大事记》—2002年3月24日,西陵峡畔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归洲古镇炸响三峡清库最大一爆
姚侬正:《葛州坝开工》1970
李亚隆:《三峡筑坝人》
马宁:《三峡大坝农民工》
孙荣刚:《三峡大移民》
三 峡 建 设
这是一个很大跨度的话题,却也很规整。
除了必要阶段的新闻图片,历史资料、建设者和移民工程也是不可或缺要素。几个点结合起来,堪称一套三峡大事记。
这些图片如果资料足够丰富,应该也很官方。正常按时间罗列,不会出错。
3、风景
黄铁:《鬼斧神工》
李风:《新三峡风景》
张毅:《175水位线下的三峡风景》
卢进:《四季三峡》
胡光文:《逝去的河流》
张优明:《三峡遗痕》
三峡风景
无论是安斯尔·亚当斯的自然主义风景,还是贝歇夫妇的工业风景;亦或者浪漫主义风光摄影,提问式的人类遗迹……有人的地方就有风景。
毫无疑问,大自然创造的瑰丽风景是人类审美的源头。
而人类在此基础上加以塑造的景观和生活遗迹,又是审美视线的另类导向和思索。
摄影人根据自身经验,孜孜不倦地记录着这一切。
当这一切被掩埋在水底——你会不会震撼和惋惜?
4、日常
鲁翔:《生活在175》
彭维:《留守在185米上的童年 》
李勇:《三峡人》—巫山1997
李勇:《三峡人》—龙潭 2006
李风:《新三峡人》
周运逸《新三峡风情》
杨少文《点点土地》
李风:《三峡移民走过20年 》
陈文:《后三峡时代的百姓民生》
三峡人的日常
记录三峡民生的作品很明显被划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工程进行时的忙乱;二是移民新村的生活。于是这里面很多作品被冠以《新三峡XX》。
无论是新三峡,还是旧三峡,人还是那群人,只是三峡不再是那个三峡。
日常轨迹的变化,往往和环境相辅相成。也可以看做地方文化的演变。这种呼应往往是一个看点。
5、历史
朱光俊:《桂林村:一个消失的古镇》
孙荣刚:《抢救三峡文物》
杨铁军:《古道》—瞿塘峡古栈道-2002年
杨铁军:《古渡》
杨铁军《古文》
肖萱安:《消失的佛像》
赵哲:《三峡 》—大溪1994
赵哲:《三峡 》—奉节1996
赵哲:《三峡 》—东壤口1992
历史的三峡
对着三峡说历史,有些尴尬。所有照片记录下的都是历史。尤其对于改头换面的三峡。
我们都会变成历史。和古文,古道,古渡一样,变成某一天里,被后人书写的篇章。
当三峡的水位退回130,苏轼的赤壁赋重见天日,你猜,我们在这条历史的长河里,还留下了什么?
关于三峡的历史,鲍昆老师有一篇文章说的也是这个展览,时间脉络十分清晰。附文末可见。
6、观念
管珍珠:《我建造了大坝》
黎明:《三峡游记》
颜长江:《三峡•黑匣子》
朱鸿《筑坝人》
肖萱安:《将移民留影装入记忆之框》
颜长江:《三峡》
观念的三峡
什么样的照片不是观念的表达?
都是。
“2009年……三峡成了强国的标志。”
当这个标志从你的手一点一滴入了你的画——且问和谐与平衡?
只能将“无价记忆”的黑匣子掩埋滔滔江水之下,等待岁月的冲刷和清洗,终于会有一天,真相总会还原;
翻一翻三峡人的抽屉匣子,做一套老三峡人档案;留一张特别的肖像;
或者让一群三峡人的目光,透过十多年的变迁,直视你的脸;
……
展览上还有更多好的图片和组照,只是手头暂时没有,先放这么多吧。
以上分类只是便于网络介绍和查看。
顺便跑个题,看到那组《我建造了大坝》的作品,我就想到了铺在地面的航拍图。恩,还可以做个大坝的装置,就是水泥浇筑的实物……当然要提醒大家,注意脚下,不要被“大坝”绊倒。
言归正传。
如此多样貌的三峡,都是摄影师的视角。这还只是一部分。
可想,如果完整的,做一个认真的呈现,其意义,正如开头所言,我看到了一座三峡的摄影博物馆。
还记得我在前文中的发问么?
“在这条历史的长河里,还留下了什么?”
没错,留下的是以他们(三峡人)的视角所篆刻的三峡影像。
于我们这些并未亲历的观者来说,这个“长篇巨著”的意义正是如此——让我们有机会,系统和深入的看到整个三峡,那个宏大工程的前身后世。
相比视频类国家宣传片,以及纪实类报告文学所不一样的,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这是一个多人视角,不同声音,针对同一主题的大集合。
如果《三峡三峡》这个展览的呈现做足够认真,那么我们这些走入展场的人,就是在倾听三峡人的各种发声,对我们诉说、回忆甚至哭泣,他们的那段被牵引的历史。
迥然不同,却又千丝万缕,一脉相承。
总有一张让你铭刻和震撼。
为了寻找这个展览失败的原因,我在大展之后走访了多位平遥大展现场参与过《三峡》展览和布展的人。原因很复杂,但矛头指向一个:参与决策的人太多。
特地写出来放在这里,作为策展警示:做群展,尤其大型群展,策展人要有足够的决策权。
最后再说一组久久凝视的作品:
如果这是一面墙一样大的艺术微喷,我相信路过的观众都会立刻被画面中不复存在的三峡风景所打动——面对这样的《鬼斧神工》,很惋惜,没能抢在截留之前去听听白帝城的两岸猿声。当然,还有一条条截留而溺的江豚,一个个回不去的家乡……在展览现场,我几乎找到了所有想要的场景,却没有动物。
于是我一遍遍地在展场里走下去,只为在那个浩浩荡荡的《三峡三峡》中,寻找和发现。
展览外墙《长江三峡写真长卷》
展览正厅两侧高悬的策展前言
正厅的《三峡工程20年》,也是全场唯一一组有专业灯光的图片。
能看出来我的拍摄角度么?
这些房间里位置很高,需要上几层台阶。
如果每个小房间,每一个小单元里能有一张一目了然的主图该有多好?
这里显然曾有个装置。
看展时已是撤展前的最后两天,摄影人几乎不见,却听到熙熙攘攘的游客在作品前的讨论:
呀!我去过这里,你记得不记得有一年……
你最喜欢哪一张呀?我最喜欢这个小姐姐。
我就知道你喜欢看风光,啥时候咱也去趟三峡吧?
呀,爸爸,你看这个男孩身上穿的是什么?
塑料布。他是在做游戏呢!你可不能做这样的游戏……来,我给你讲讲三峡的故事。
……
他们都是最认真的,走完全场的观众。
一个历史影像博物馆的意义莫过于此,让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存在和位置。
附文:《国家·三峡》
国家·三峡
鲍 昆
今天被中国人认定为是文化母亲河之一的长江,其称谓在历史上并不如是。据说六朝起始有“长江”这个称谓的说法,但很长时期这条大河实际上一直是分段称谓的“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河”、“川江”、“扬子江”等名字。大量使用“长江”称谓,则是近现代以来的时期。其中,川江段的三峡(别称峡江)也越来越具有长江的指代性。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现代性中国国家意识的崛起。
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了中国现代国家的进程,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国土也开始告别古代文人骚客那种诗意的观看和感叹。现代性资源利益的考量成了人们重新审视江河山川的意识。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首次提出了对三峡水能之利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的一次演讲《民生主义》时,进一步阐述了开发三峡水能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设想。若干年之后,国民政府建立机构勘测三峡,并形成开发报告。在抗战结束之前,国民政府又请美国大坝专家萨凡奇做出了可操作性的方案。但是之后的战争终止了一切。
1949年后,三峡的开发再次成为新政府的议题。毛泽东在他著名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豪迈畅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的咏叹也成了中国人内心中的意象,那就是大江、大坝、大国家。在长达45年漫长的畅想、论证、争议、勘测、设计、试验之后,1994年三峡大坝工程终于正式开工。与此同时,中国大规模的现代性开发建设也全面开始了。整个中国,进入到处挖掘,到处施工的时期。
2009年,三峡大坝终于建成,涛涛的大江之水成了波澜不惊的止水,高峡也果然平湖。中国人的强国梦终于实现了,三峡成了强国的标志。
现代性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目前仍未完结。对于其价值意义,人类也开始反思。所以,“三峡”也因之是一个充满了历史隐喻的概念。作为三峡岸边和三峡大坝下的宜昌人们,观看和参与了这一时空的巨变。宜昌的摄影人和艺术家们,更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可控制的感光体纪录了这一过程。
对于三峡之外的人们,三峡是一个空置的想象概念。但对于三峡人来说,一切则都是具体的生命过程。让我们随着他们的眼光痕迹,进入到三峡人的内心,并随着他们回溯这一宏大的生命与自然的旅程。
2016.9.3
那么,看展行就到此结束吧。(薛莉 羽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