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华章先生自1964年在 《长江文艺》发表处女作,距今已50余年,先后发表散文1000余篇,诗歌100余首,评论200余篇。出版散文随笔集、少儿作品集、与人合著计30余部(集),其作品入选数十种选本。
2016年,按农历计算,华章先生80岁。9月,他的散文集《江河长流》由现代出版社出版。该集分“沅水心影”“三峡情怀”“最美之缘”“品书读人”及“附录:自赏文选”等五部分计80篇,约20余万字。
本期特别推出涂怀章、张道葵、杜鸿、韩玉洪、张同五位作家的读后感。
喜读李华章的散文
一一最新散文集《江河长流》代序
涂怀章
一位作家迎面走来,步履健美,著述丰厚。30多年来出版10余部散文集。
李华章先生的散文,总数逾千,历经时间风雨的冲刷,个人心智的磨砺,挑出来的皆闪光之珍品。好作品是审美与高尚情思的结晶。读李华章的散文,我的第一感觉是心情愉悦,进而有所体验,有所领悟,直至赏心怡神,获得精神享受。这就是被艺术唤醒的足以提高生命活力的美感。
现实中的审美属性,多以可感的直观形式呈现。作者深谙此理,紧紧抓住画面特征,描绘自然,讴歌生活。在叙写故乡往事的篇章中,他是才华横溢的画师,潇洒泼墨,绘出一系列风景画、风物画、风俗画、风情画、人物画。它们各有区别,也互相辉映,色彩鲜丽,线条清晰,动感极强。比如写湘西凤凰山、南华山、丹岩山、花果山……写沅水以及它的支流溆水、舞水、酉水,美得令人无法转述。
当然,作者并不满足于感性的、自然的、直接的联系,不只是观看、倾听、品尝、触摸,而是以它们为出发点,赋予丰富的社会意义。不是照相般地复制形状、色彩、光线,而是取综合式动态展现并各有侧重。意在激活外表,情思刷新空间。写风物的,如《千年屋》、《历史的丰碑》、《欢喜佛》、《吊脚楼赋》、《湘西的水车》、《记忆烘桶》,注重思索富含时代特征和地域色彩的典型物件,追溯已逝时空的生命脚印,折射人世沧桑与社会变迁的哲理。写风俗的,如《溆水河畔屈原魂》,讲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颇显神奇。至于侧重风情和人物的佳品,更体现作者对美感要素的综合把握?!端榱榈难砻纭?,展开“四月八,开秧门”的画卷,幽默诙谐,给人印象和启迪均很深刻?!锻醮逭蚍缭稀沸垂耪蛐旅?,苗土少数民族劳动场面,彩亭铜柱引人深思,感觉蕴涵不凡。更有以记人为主的佳作,如《晚景》写含辛茹苦、坎坷一生的父亲;还有《山里舅舅》、《三舅》、《边城茶峒寻梦》、《阿拉女人》等篇,都是抓取人物特征、思考时代变迁的佳构。歌赞革命历史人物和古今文化艺术名家的散文,大都通过某纪念地风物而深切缅怀,如对向警予、贺龙、粟裕的礼赞,对屈原、王昌龄、沈从文、黄永玉的景仰,用以弘扬造福后世的崇高精神,特别益人心智。
如果说李华章的“湘西组画”以清丽柔美为主要特征,那么,他的“三峡画廊”则多了雄浑壮丽的风格。他尊重客体自身尺度,全面、精炼、形象地展现三峡全景。既从不同侧面显现了三峡壮美的外在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赋予了全新的当代社会意义。以《滩多流急西陵峡》为例,足以证明这种主客体尺度统一的良好效果。读此文,我仿佛置身惊涛骇浪的闯滩全过程,同时听到高度浓缩的关于历史传说、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的精彩介绍,惊魂动魄,感悟良多。
另外,“神州选画”。有对母?;惺Υ蟮幕匾?,对清江水库、鄂西茶山的采访,有“行万里路”的游览踪迹。武夷山、庐山、鼓浪屿、北戴河、洞庭湖、虎门、丽江、大连海港、鲁迅故里、四川三星堆、苏州小巷、常德诗墙以及柳叶湖畔司马楼……,尽在他的纸上流光溢彩。它们引起的美感是多样的。当然,这只是此类散文的部分美学要素。笔者在《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散文卷《序言》中曾说:“他的笔墨始终散发着纯正的思想芳香”,此书再次做了印证。
李华章的散文已形成个人风格。这就是说,其多数作品从选材到立意,从章法到技法,富有思想和艺术特征的自我一贯性,具有与他人散文的明晰区别性。他坚信真情出美文,追求至情、至真、至美境界。所取题材,必是真感动了他的对象,然后被他描写。他属于审美类型的人,易受触动,又能理解,在思维的情感化和情感的思维化之敏锐反应中,理性与感性认识互融,于是有了创造,通过形象表达出来。虽然,创作受世界观和学识所支配,但他从不赤裸地表现理论概念,也不像有些散文卖弄学识——“掉书袋”。而是追求清新质朴,清纯自然,不喜堆砌和炫艳,反对矫揉造作。他的抒情和对古今文典的引用,都是附丽于情思的自然流露,融入无痕。有些事物使他激动、沉醉、难以忘怀,但他决不停留于生理学意义的冲动,而是表达升华的所获。根据规律,文学创作具有作家自我表现的一面,作家个人经历、独特遭遇、一生之中尤其童年心灵所受的影响,往往会有形无形地表现于作品中,即很大程度上受其禀赋的影响,他当然也不例外。他的秉赋很好——我们不从先天的聪明理解,而是看作后天实践的结果。他生长于民风淳朴的乡土,经过学校与社会的陶冶,在政治风雨和时事变迁中淬火,执
着地追求先进思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高尚情操和优雅气质,也培养了高度敏锐的辨别力与分寸感,所以,他的散文不浮不躁,不俗不腻,纯朴自然,显示出平易亲切的素质,达到了难得的高雅境界。
就结构而言,走笔多像随意漫步,述说感悟,抒发真情,自由自在?;蛉缫槐市胁菔榉?,远望养眼,近观好认,不繁冗,不做作,不生硬。他的语言清新、明快、典雅、凝炼。时引幽默生活化语句,谐趣而不失端庄。他写湘西的篇章,深得沈从文技巧之堂奥,却有发展和革新。同写乡村人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思想格调迥然不同。其氛围、场面、境界、语言技巧,可与大师媲美,堪称《湘行散记》之续篇。而寄寓美与爱的理想、表达民族和个人情感,则富有全新的高度和意义。他吸收和学习沈氏技法的精华,却不受其束缚,而是掌握规律,驾驭自如。在写三峡和其他散文中,又有突破和大胆创造。
信念坚定重情义,步履健美写年华。岁月使有价值的艰辛凝为永恒,李华章的精选文集使我们有理由赞扬他的成功。 (有删节)
(涂怀章,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作协会员, 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武汉市作协原副主席。出版有评论集、散文集和长篇小说集10多部。)
清凉的风 温暖的火
一一李华章散文集《江河长流》欣赏
张道葵
炎夏吹来一股清凉的风
欣赏李华章先生的新散文集《江河长流》,宛如炎夏吹来一股清凉的风,叫你浑身舒坦。作者以其生花妙笔,传神地描绘出湘西沅水的旖旎风光,风土人情;描绘出瞿塘峡的雄奇惊险、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滩多流急。一句话,沅水的优美、三峡的壮美的多卷图画扑面而来。如果你到过这些地方,就会钦佩作者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功力;如果你没有到过这些地方,则会心向往之,恨不得立即前去欣赏。不是吗?千层碧波的辰河、陡峭的绝壁箱子岩、处处可见的悬棺葬,不是很吸引你的眼球吗?又如环环白玉直砌云端的花瑶梯田,令人叹为观止。梦里溆水中的过虎跳滩,惊险而有情趣。色彩艳丽的巫山红叶、无比秀丽的大宁河、惊心动魄的崆岭滩……无不耀人眼目。西陵峡峡中有峡,石牌、灯影峡、黄牛峡,景色壮丽。一条香溪河,流淌着王昭君的故事传说,美不胜收。其中,有趣的桃花鱼,会给你带来惊喜。至于全书对风土人情的描写,不亚于对山水自然风光的描绘。如溆浦的粽子,就有三角粽、背儿粽、船儿粽、秤砣粽、枕头粽等等,你见过吗?我是没有见过的。湘西过年的礼性,独特而又新奇?;褂型醮逭虻墓牌用穹?,土家族的织锦西兰卡普……无不令人情趣盎然,那造型优美、古色古香、色彩艳丽、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体现了浓郁的土家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读着这些美文,无不令人身心愉悦,妙不可言。
还应当指出的是,作者又是与时俱进的。他满怀深情地歌颂湘西的新貌,满腔激情地讴歌宏伟的三峡工程建设,展现长江三峡壮丽景观的新娈化,为美丽的桃花鱼仍在飘游、为三峡又闻猿猴啼呜而欣喜。
寒冬送来一团温暖的火
更为令人欣赏的是,《江河长流》并非纯客观地描绘山水自然美和塑造人物风貌,而是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而深厚的情愫。这情愫,不是狂热的豪情,也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情,更不是虚情假意的煽情,而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与客观景物相融合、与生命体验和精巧构思相统一,在文词佳句中汩汩涌动的深情,是与真善美相结合,能够引发广大读者共呜的情愫,是以美动人、以情感人的,宛如寒冬送来一团温暖的火,暖和着人心。
请看《田野的声音》中对父辈一代农民的歌颂:“在祖祖辈辈务农的火辣辣的人生中,战烈日,斗风雪,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伸不直腰板的一代穷苦百姓。于是,我常?;诚敫盖啄墙挪劝壹?、挺直腰板耙田的形象,那是一幅多么壮美的油画!”《一床棉絮》中的那床重达12斤的厚棉絮,寄托着多么深厚的母爱。无怪乎作者要将它“延年益寿”,以珍藏对母亲永远的感恩和敬爱之情。而《仗筒而哭》尤为感人至深。那滚滚的眼泪,那低沉的哀乐,是孝心的表达,是对死者的深沉怀念,对生者的莫大安慰,也是自己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正如作者所说:“世界上最能打动人的还是情。”
《江河长流》中所表达的情愫,具有自身的特色:一是不作纯粹的抒情,而是与客观景物相结合,借景抒情。如对巫山神女的歌颂:“她以一颗纯洁、善良和悲怆的心,铸造一种崇高不朽的大美大爱,温暖着我们的心房。神女峰啊,她不仅是巫山顶上一块普通的岩石,也不仅是一块独具人形的奇石,而是我们心中相思的真、善、美的女神。”二是与景中人物相一致,人在景中,景美化人,人寄情于景。又如写舞水:“400多里的舞水穿山越谷,峡谷幽深,弯弯曲曲,湍急奔流,两岸青山,绿意盎然,美如画廊,‘行人在山景在溪’,‘昂首但见山揷天’;船只上下舞水河,古朴的船俗,闯滩的号子,张扬出五溪湘西强悍坚韧的霸蛮精神。”霸蛮二字写出了闯滩人的英雄豪气。三是抓住重点,写出情趣盎然的景物。如对大宁河“点水雀” 的描写,美丽极了。真是景、情、趣三者的巧妙融汇。作者的喜悦情感深藏于景物描写之中,含蓄精当,情趣无限,颇有诗意。四是与所忆念的人物相一致,并把这种情思生发开去。如《梦忆枣子坡》:“从枣子坡溆浦一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学生,一个个都像一株株枣树在阳光下,在风雨中茁壮成长,开了花结了果,哪怕枣子红了,也甘愿让人用竹竿子浑身上下扑打(收获枣子的方法),撒落一地,金黄璀璨,而造福于百姓”。它不仅意象优美,并且在文意上生发开去,富有象征意义,引人自由联想。
无尽阐释的审美空间
李华章先生的散文,大都是精短、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追求诗意化的表现。既继承了中国古典散文和五四以来新散文的优秀传统,又融汇了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给读者留下了空白,也就是留下了无限阐释的审美空间,让读者自由联想,在联想中获得无穷的审美愉悦。什么是空白?我曾说:空白就是给读者的联想创造空间。由于空白的含意带有不确定性和广阔性,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启廸读者的联想,把潜在文本转化为现实的文本,和作者共同创造艺术境界。既参与了创作,自己又陶醉在创作的愉快之中。读者与作者,也就构成了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在此,我们不能不提到《千年屋》,它确实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阐释和想象的空间。千百年来婆媳关系是对立冲突的,才造成了《孔雀东南飞》诗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和《钗头凤》中的陆游与唐婉的不幸遭遇。而《千年屋》中的母亲却将自己费尽心血准备的上好棺木让给了先逝的儿媳。这是何等广阔的心灵,又是多么伟大的母爱,表现出和谐的婆媳关系?;箍梢粤氲皆谛碌氖贝车墓勰畹玫搅烁镜淖?。当然,矛盾是永恒存在的,只要换位思考,互相关心和爱护,总的倾向是会走向和谐一致的.。
“空白”不仅应当留足,而且应留得适当,方能引发和启廸读者的联想?!督映ち鳌肥亲龅搅苏庖坏愕?。如在《神女峰,永远美丽》一文中,作者在描写神女亭亭玉立、妩媚动人的神态之后,恰好揷入了周总理生前一次陪外国某元首过神女峰时的情景:“恰逢遇上细雨霏霏,云雾缠山,周总理指着神女峰对外宾说:神女见到陌生人,真还有点害羞哩……”“害羞”二字,可以引发读者的无穷联想,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端衬窘场芬晃母颐墙彩隽艘桓隽钊颂湫苑堑墓适隆K衬窘澄裁茨岩云骄??是希望的幻灭?是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还是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传统与现实的纠结?作者没有言明,只是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神秘的佛地》也达到了这种艺术效果。散文创作应当排斥虚构,却并非排斥想象。文贵含蓄,给读者留足空间,是散文创作不可或缺的。
我们相信,李华章先生一定会笔耕不止,更行更远,继续写出有生命力的好散文来!
?。ㄕ诺揽?,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在《江汉论坛》、《中国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艺术与时代》等刊物上发表文学评论和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130余篇。)
故乡永远是最广阔的叙亊空间
——李华章散文集《江河长流》读后感
杜 鸿
华章先生一直潜心散文,默默创作,长年不辍。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坚持、专著和独守一域的孤独”,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坚实的印证。他为人处事从不张扬,从来有一说一、实事求是。他以文学之名写下第一个字开始,一直贯穿到现在,始终以一种近乎苛严的实在精神饲养着他的文字和自性,并以此构成其散文创作与他人明显的区别性?;孪壬纳⑽募督映ち鳌吠浅7置鞯爻性亓怂泄毓氏缫约按醋鞯娜糠绻恰I⑽募?016年8月由现代出版社出版,遴选了华章先生2014至2016 年期间散文随笔80篇,分辑《沅水心影》《三峡情怀》《最美之缘》《品书读人》和《自赏文选》成书。在创作成就上,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涂怀章对华章先生的散文作出了忠恳评价——“不浮不躁,不俗不腻,纯朴自然,显示出平易亲切的素质,达到了难得的高雅境界。”而我,从华章先生这部散文集,读到的更多是,他文字的骨骼里光耀着故乡带给他的心灵和情感的光芒。藉此,华章先生让故乡成了他的散文创作最为广阔的叙事空间。
一、乡愁:溆浦、沅水及记忆
《沅水心影》是作者对原生故乡溆浦为代表的故土所进行的生命触探。在这里,作者无论是读沈从文的沅水之行,还是书写自身的采风亲历,始终都围绕着魂牵梦萦之地溆浦那块既亲切又陌生,既伸手可触又遥不可及,既亲晰可感又依稀朦胧、如同隔世的故乡,以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和不同思悟进行最为深情的抚触。正是这种抚触叠加成作者的异常繁复的心灵镜像,将沅水这条美丽的河流以让人心动犹怜的母亲形象呈现出来,从而成为作者对故乡及其乡愁累积总和的载体。在《沈从文心中的沅水》里,作者一句话“千里沅水,滚滚奔流。这是湘西儿女的母亲河。她有天生成的美丽和温柔”,就点题式地将乡愁附着在阅读审美与乡愁诉求幻化成的母性形象身上,然后以一系列女性形象和细节,进行了深情呈现。这些女性形象中,有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母亲和妻子三三(张兆和),“孤独地坐在冰冷的船舱里,一心挂着两头:一头牵挂着病在家中的母亲,归心似箭,如火如焚;另一头思念着北平的妻子,离开爱人一日比一日渐行渐远,眷恋之情,如丝如缕。”继而,因为沅水的缘故,“他把眼中的所见、心中的所喜,故意以轻松的笔调写信告诉妻子三三”。还有在沅水上生存的底层女性,“从窗口伸出女人的头来,正嗲声嗲气喊着船上的人:‘再来,过了年再来。’这是吊脚楼人家送水手下河,声音缠绵死了。”本身,这样的女人头,这样的嗲声嗲气,这样的过了年再来,就已经构成了一副绝美的水上风情画。但是作者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由表及里,将笔触层层深入到吊脚楼灯光下那些“扯得眉毛极细的妇人’,或是大脚妇人、年轻女子”身上,她们“唱着曲子,每首曲子里,无不流露出这些人的哀乐”,从而“令人有点忧郁,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可以说,正是沅水这条母亲河及其河上生存的女性,让作者和沈从文的审美,由自己的亲人到河上的风情,最后到吊脚楼里的曲子,可谓直抵人心及其骨髓。也正是在这种抵达的过程中,作者无以排解的乡愁块垒得到了消解。与此同时,“坐船的客人夫妇间若撒了野,还得买肉酬神,才能消灾免祸”的禁忌,让沅水与女性一样有着某种与生俱来的贞节底线。
当然,任何一位作家的阅读都不是被动的阅读和审美。华章先生更是这样。他一边阅读着沈从文的逆水而上,一边放逐着自己的情感和心境,随着大师的笔触时而心领神会,时而心潮起伏。在有的地方,他甚至超越大师已有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以自己与故乡深切的审美视角和情感融合,情不禁地跳出来,直接以自己的文字摇笔书写起母亲河来,“那条河流清明透澈,沿河两岸是绵延不绝高矗而秀拔的山峰。善鸣的鸟类极多,晴朗朗的冬天里,还有野莺和画眉鸟群集在黛色庞大的石头上晒太阳,悠然自得啭唱着悦耳的曲子。”这是作者赋予沅水的整体写真。接下来,“水底全是各样的石子。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人坐在船舱里,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从水底到石上,从细节到春雪,从船仓到船底水流的声音,作者将这些真切而富有叙事伦理的环境观察得如此细致入微,无疑是浓浓的乡愁使然。紧接着,作者通过河滩上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斜卧于干涸河滩石子间,有工人正在船边敲敲打打,用碎麻头和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在如此景物明朗和劳动场面中,却似乎蕴涵了一点儿凄凉和寂寞”,由此点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意旨。进而,“这种深深的印象不时地触及到他的灵魂”,以至“美丽总是愁人的”,从而完成具有互文质性的表达,既跳出了解读大师作品带来的局限,又映证和强化了乡愁主题的表达效果。
在《沈从文流泪听“傩堂”》里,作者的乡愁符号则借助对沈从文回乡的情景再现,特别是一个个对大师流泪的细节的描写,直接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一方面,作者如同祥林嫂式的叙述过往的记忆,本身就是一种深情的乡愁表达。“他重回念过书的文昌阁小学,在教室里坐了一会儿;在校园背后的兰泉井边,他俯身喝了几口井水;还执意去赶了一次乡场,喝了一碗豆浆,吃了几砣狗肉;他游览了黄丝桥石头古城;在悠悠沱江上划船荡桨;在破旧的老屋中堂,扶壁张望……”在这里,沈从文近乡情怯的情态,痴痴傻傻的模样,完全和作者的内心情态合二为一了。与此同时,主人公的情感无疑就是作者心灵的物化和再现,“沈从文也跟着轻轻哼唱起来,尤其是聊发起少年狂来,手舞之、足蹈之,待唱到动情处,他跟着一边轻哼,一边流出眼泪,那眼镜片后,一双眼红红的,噙着泪水。”到了这里,沈从文的眼泪,何尝不是作者注视和眷恋着故乡的那双眼睛里所含的热泪?
在传统乡愁符号里,除了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还有炊烟、家畜、小船和木排等在现在看来不可多得的元素。在《洪江风采》里,作者再次运用呈现式的叙事,以最能打动人心的木牌,木排、竹簰、牲猪和炊烟等,铺排成一副江上人家落日熔金的画面,还原出具有陌生化效果的江上乡愁,“木排、竹簰铺满半条河,排上还修有小木屋,住有船家,养有牲猪,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落日映在江面,比绘画还漂亮几分。”在《双井》里,作者的记忆则停留最热闹的七八月酷暑的夜晚,那时的双井,“满天星星,闪闪烁烁,月光皎洁,撒满池塘,与田间地头的萤火虫交相辉映。”因为双井离老大门有两三丘稻田的距离,房子和围墙挡不住吹来的凉风,好似离村的一座孤岛,双井的夏天就格外清凉,“月光下,有喜巴子专卖凉粉的摊子,打的是祖传的招牌。这是用纱布包住‘石花籽’搓出的浆汁,凝成透明的豆腐块状,用井水浸泡着,给人盛一碗,加三条匙红糖水,二条匙陈醋,进口凉浸浸的,又酸又甜,爽口解渴”,以致“井台边的凉粉摊,吊一盏玻璃马灯,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在《田野的声音》里,作者的记忆又是那么幽美而沉重,“牛在前头拉耙,人在后头双手扶耙,身体前倾、埋头,典型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继而,这种混杂的情绪,暴露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人在泥水里行走,热汗在水中流淌,激起一层层浪花,发出一阵阵水响,溅得人满身泥水点点,而扶耙的双手还要掌握耙齿入泥的深浅,上下沉浮,泥水荡漾出的声音,急促与舒缓有致,富有韵律感,既用力又用心,艰辛之极。那犁耙水响融入了父亲沉重的、湍急的心声,那希望的田野成为父亲一生的梦……”父亲用一生的劳动所编织的梦境,也永远定格在作者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如今以文字的方工生长成一棵乡愁大树。
不过,在作者明亮的心境里,乡愁不仅表现为离愁别苦和触景生情的泪花,还更多地表现为风情各异和栩栩如生的家乡美。在《花瑶梯田,壮丽的画》里,这种美丽,就是那壮丽的花瑶梯田和劳动者。作者以极简洁的文字,素描出花瑶梯田的前世今生,“支系花瑶(现全国约七八千人)与汉族黎民百姓,把一个个山包、一条条山湾、一片片山坡开垦成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弯弯曲曲的农田,坡与坡相接,丘与丘相连,由山脚至山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千姿百态,形成诗意的美丽梯田,有如高等画家绘出的一幅幅国画。”及到秋收时节,“放眼望去,上万亩梯田的稻谷,如金带盘绕,似金龙腾飞,像金蛇狂舞,整个山背金黄遍野,山风吹拂,如海似潮,一沠浓浓的山背秋韵。”而个中最为动人心弦的是“离几栋木楼不远处,有七八上十个花瑶妇女,头戴圆圆的火红太阳帽,身穿翡翠色的衣服,脚上裹着绑腿,光彩照人,妩媚而潇洒,正在稻田中抬头拭汗。”原来在作者心里,这才是最为美丽的风景。在《龙潭,最美的缘》里,“眼睛里珍藏着花瑶女人在梯田收获、服饰靓丽、欢声笑语的倩影”再次印证了这种美丽。
除此之外,作者的一组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叙事性文本,通过人物形象和老家故事的描写更加深刻地锁定了记忆里的乡愁。在这组文章里,印象最深的是《留守小兄妹》。主人公是作者的两个小外孙,父母出远门打工,留下八岁兄和五岁妹。见到他这个爷爷级别的亲戚,连少儿天然的“人来疯”没有了,“他俩在一旁的条凳上赶作业,机灵地偷看几眼电视,或你打我一下,我还一下手;或我抢了你的笔,你拿了我的本子,一心多用,小动作不断,有时跑进跑出,有时在沙发上摸爬滚打……”如此这般,算作是他们作为少儿的全部童真与快乐。于是,作者主动打破这种僵局,试探地问,“有一个芒果是不是你吃了?她连连点头,小苹果似的脸上添了一抹红。好吃吗?她又点头:味道甜甜的。见我亲切和蔼,没有责怪她,便燕子似地飞出门了。”天性的流露加上亲缘的力量,僵局被打破,继而“她主动乖巧地喊我们舅婆、舅公,举止也慢慢地无所拘谨,有时还撒娇似地往怀里钻”,直到最后“那闪亮的大眼腈,薄薄的小嘴唇,白净的圆脸庞,天真美丽可爱”。整个文章的笔墨并不多,但是小妹妹的形象鲜活地跃然纸上。读完这篇文章,里面的人和事久久挥之不去。
在《顺木匠》里,作者讲述了一个文“文革”后期发生在家乡的往事。战士舒昭杰回家探亲,归队急命速归。路遇渡河洪水,叫渡船不应,便对着船老板发了一通火,说了句“如果因此延误军机,你要负责任的……”半个月后,便被状告他一个地富子女用枪威逼船老板过河,请部队严查遣反回乡。后来虽然已然澄清是非,但是“顺木匠从儿子家信中得知此事之后,受到不小惊吓,连做几回噩梦”,以致“顺木匠连说:好险呀,我这一回躲过了一劫, 重复了好几遍”??杉?,文革往事并不如烟。《一床棉絮》里的母爱更写得极具暴发力。作者通过一床棉絮,将如棉絮一般深沉繁复的母爱,通过一连串絮语表现出来,“说是特意给我弹的,用的是自家产的棉花,颜色洁白,雪花似的;棉纤细长,沒有渣滓,篷松柔软, 手感舒服。一个人上了年纪,比不得后生,身体上的毛病处处冒头。寒冬腊月身上不多穿衣服, 床上不盖厚棉絮,就容易患这病那病的。所以赶着弾了一床加厚的棉絮,重12斤,反正是自产的棉花。弹匠师傅也是你的堂哥,手艺远近出名,做工细致……母亲说了这一连串亲切温存的话语,眼睛微笑地看着我,深怕我嫌麻烦、不愿带回。其实,那字字句句都温热着我的心窩,那嘱咐声比加厚的棉絮更加厚重,比篷松的棉花还要温柔。”其实,作者早就从妈妈额头上的皱纹里读到了母爱的真谛,“宛如棉絮上密密的线网。错综之中无不浸透着浓浓的母爱。”
像这种叙事性文本,在华章先生的《自赏文选》也有体现,《梦里的溆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首先,作者以自己的动态视角,将竹乌蓬里的器物进行了生动地介绍,“头就顶着竹乌篷,后舱底层是铺着木板的,板子涂了桐油,擦得亮光光的,晚上打开铺盖就是船老板的床,两旁挂有生活必需的用具。有一样与坡上不同的是,煮饭、烧水用的是鼎镬,圆圆尖底,深深的,盖子也是铁制的,悬吊着煮饭,煮出来的饭格外喷香,不用好菜,一土碗腌了二三年的酸菜”,接下来,作者将这种叙事推进到一种半主观半客观的状态,“一边吃一边看船工们喝酒。酒是本地造的甘蔗酒、高粱酒。少则喝一碗,多则喝半葫芦,用以驱寒解困,舒筋活血。酒后那半醉的样儿,令滴酒不沾的我,心里也似乎微微醉了。”最后,作者的主观感受全部笼罩住竹乌蓬里里外外的世界,“叫喊声惊醒了我的梦,我揉了揉眼聙,小船仍在前进,天上是金色的满月,江面波光粼粼……”文章的意境与梦境由此融合在一起,共同构筑出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最为迷人的情态。
二、抒怀:景物、故事及互文
生活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因为读书和工作,华章先生在经历了大学岁月的短暂过渡之后,从沅水河边辗转到峡江宜昌,在这里以50多年的时间扎根生长,并成长为宜昌文艺界的领军人物。就是在这漫长的时间,让他的内心和情感发生了难以言状的嬗变。一种在情感上近乎“双城”的模式,让作为作家的华章先生经历着其他作家所无法体察的心路历程。此时,用“第二故乡”来定位他和三峡的关系似乎已经不够准确。在我看来,他在这种双城两地故乡之间,既有融合又有悖论,如同两个异地相恋的情人,“双城之恋”既是发酵相思的温床,又是催人老去的病毒。因此,“日久他乡即故乡”便成了华章先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感佩。也因此,三峡宜昌在华章先生心里始终显得既坚硬又柔软。也正是这种柔软催生了他在《三峡情怀》里明显带有地域印记的文本,从而成就了他与溆浦处在同一高度的关于三峡的一系列作品的情感支撑。
如果说,华章先生对溆浦的书写是一种行吟,那么他于三峡的笔墨挥洒无疑是一种歌唱。而他歌唱的方式主要表现在景物、故事和互文抒怀等表达方式上。当然,个中也有交叉与混杂。但是无论哪一种表达方式,它们都和华章先生溆浦的亲缘散文一样,具有与他人散文创作非常明晰的区别性。
在华章老师《三峡抒怀》的系列作品里,借景物抒情类的作品可谓数量颇丰。《远逝的三峡民谣》就是其代表作。作者单挑西陵峡青滩老纤夫的一根老纤绳,然后给予足够专著的凝望,然后从色彩和模样上将它历史全部锁定,“竹缆上涂抹的桐油巳呈黑褐色,形状似琵琶的模样”。然后,留给读者关于主体事象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在《三峡,永远的风景》里,桃花鱼和点水雀成了作者爱不释手的表达事象,并以此浇灌自己对三峡的热爱之情。作者开篇就点题道,“香溪河依旧流香,依旧漂浮着桃花魚。”桃花鱼顿时就在作者笔下游弋起来,“依然五彩缤纷,呈乳白色、淡黄色、桃红色,像一把把小降落伞,又似一朵朵桃花,约古铜钱大小,柔软透明,一闪一闪,隨波荡漾……”然后,作者的通感接锺而来,“那形状,那颜色,那姿态,那灵性,无不令人新奇,美丽之极”。作者把桃花鱼写活了,一张一翕游走了,点水雀又像精灵一样飞到了作者的笔下,“双脚纤细灵活,身子小巧玲珑,羽毛乌黑发亮,尾巴上似涂抹一点红,叽叽的叫声悦耳,蜻蜓点水式的跳跃,宛如轻歌曼舞一般的轻盈舒展,又像行云流水一样的飘逸灵动。”但凡有过水边生活经验的人,此刻一定会被作者这一连串的文字唤醒记忆从而获得美丽的觉受。在《永驻心中的“天官牌坊”》里,一尊古老的牌坊,承载了作者乡愁思接千古的记忆,“迎面为长方形两层楼房,砖木结构,滚三层长条青石作墙脚,进门上两级青石阶梯,便是一条幽深的走廊,光线暗淡,左右两边洞开四扇门,两房之间又有一扇小门,用锁锁死,三四家分而住之。”一开始的客观呈现带着近乎冷静的理性??墒亲奂?,“天官牌坊里的那间窄窄的屋子,也寄托着我浓浓的“乡愁”,在长江滚滚的波涛中成为了恒久的定格与牵挂”,作者的情怀得到了排山倒海式的表达。
借景抒情也是作者的拿手好戏,所以作品数量也不少。像《待到巫山红叶时》,作者以红叶之美,抒发了对峡江的爱恋。在作者眼里,“巫山红叶满山遍野,一片片,一丛丛,一团团,火红火红的,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灼灼耀眼,壮丽无比,令人想象那是一幅幅的国画,一首首的唐诗,一篇篇的美文”,继而,这种鲜红“让亭亭玉立的神女满脸绯红,红光闪闪,诗意盎然,好像装扮好了、正欲上花轿的新娘一样”。此时,看似作者在写神女的万千媚,其实更在写红叶的千姿百态和缠绵悱恻。像《香溪缘》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香溪写得维妙维肖,“与过去相比,香溪长胖了,长高了,性格也变了。……像个成熟的女人,丰腴沉静,举止端庄……”像《幽幽桂子香》以拟物化的技巧,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眼前的她巳幻化成一枝金黄的桂花……暗香却藏于星星点点之中,其质朴、淸纯和淡雅是与生俱来的品质,即使枯萎落在地上,也让人争相拾捡,用以酿出佳蜜来。”像《情满山楂树》熟稔地将比喻——“树上的山楂果皮呈青绿色,向阳处巳略带一丝丝淡红,像少女脸上涂了一抹淡妆,那圆圆果实底部开一个小口子,似少女张开小口对人微笑,越看越笑容可掬,露出永远的魅力”和诗典——“若躺在床上听雨,时而大弦嘈嘈,时而小弦切切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声音脆响悦耳,诗味隽永”融合在一起,从而将山楂果写得活灵活现,极尽了作者的喜爱之能事。
借故事抒怀的作品,于华章先生而言更是得心应手、诗意灵动。在《神女峰,永远美丽》里,作者将叙事——“我推开窗子,半窗阳光,半窗山花,半窗山风,半窗涛声。山色入眼,山风贯耳,江涛动心”与拟人化写景——“她亭亭玉立,含情脉脉地似朝我走来……天上的五彩祥云,好像招之即来;峡中清凉的风,又像是挥之即去。她摘下一片云,当作轻柔的面纱;她追赶一阵风,沉入岁月沧桑的回忆中”两种手法叠加起来,将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肤之所触,顺手拈来,化作灵动的叙事,将自己对三峡及巴楚故土的深沉爱恋无以遗漏地呈现在读者的视野里。在《“跳龙门”》里,作者以“浓重的寒气直灌进领口、袖筒,手也冻,脚也麻,冰冷的风似刀子在脸上刮,生痛生痛的难受”铺垫出自己的情感,“在路上,我只轻声地说了一句:小心冻手啊!明天还有笔试!在昏黄的路灯下,我的心发痛,泪水湿了眼角……”那种长辈的怜悯之情尤如清晨绿叶上的露珠纤毫毕现。在《神秘的佛地》里,作者通过速写信徒行大礼以表达人物的虔诚,书写自己的敬畏,了了几笔,便活脱而出,“下山时,我选择走骡马道,一路上两次遇到行大礼的香客。一位是身穿僧人长衫的中年人,走三步,仆伏地上,双手前伸,额头叩地,如此往复艰难地前行,他浑身沾满泥土,额头微肿,目不邪视。”
与前人的文本在思想、情感上进行互文互动,从而抒发自我内心的块垒,也是作者较为别具一格的地方。在《像流水积下了层叠的悲哀》里,作者抓住过往骚人墨客的足迹和感受,层层进行思辩和审视。既有卞之琳先生的“古代人的感情像流水积下了层叠的悲哀”;又有历代咏三峡的古诗词,绝大多数也都“指向个人的生命和情感体验,以独立品格与自由性灵,寄情于山水”,并且“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彩,至今仍保持着独立的审美价值。”在《舒新城“滟滪堆”之恋》里,作者借助舒新城的遐想,“若能在堆上建一座小屋,…对着青山流水阅读,暇时垂钓荡舟,或至白帝城中闲游,至少可将我脑中所有的尘俗思想涤清”,从而书写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情感。在《沈从文过三峡》里,作者借沈从文对三峡的感动。即“那保存太古风的山村,那在江面上下的帆船,那三三五五纤夫在岩石间的走动,那江上巳经起了的薄雾,那江边货船上的装货呼唤,那弄船人的桨橹咿呀声、船板撞磕声,还有那黑苍苍的大鹰就(即岩鹰)在江面上啄鱼的雄姿,一切都自然综合成为一个整体,融合于廹近薄暮的空气中,动与静契合,雄与秀并存,而与环境又如此调和”,表达出自己的心声。甚至在《沈从文乘船过枝江》里,作者互文式地表达出和沈大师同样的痴迷——峡江泛舟的迷人景象——“漂浮着星星点点的小渔船,弄船人迎着晨光撒网,载着落日归来,白花花的鱼儿装满舱,那优美的自然生态,至今令人神往!”
三、启悟:叙事、情感及心态
故乡背后,永远站立着人最为深沉的情感。情感背后,又隐藏着太多的故事。故事里面,自然隐含着生命与人生的诗意。诗意里,绝对隐埋着思想、文化、伦理和人的心灵根系。所以,故乡和文学一样,一直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果和根源?;谡庖坏?,基于有着两个故乡的华章先生比其他人有着更加深切的感受?;率Φ脑氏缭诤纤玟悠只ㄇ牛婀氏缭谒胫挢四チ?0多年的三峡宜昌。所以,在华章先生的生命里,关于故乡这个母命题所主宰的情愫,始终处在一种双城游移的境遇之中。在他的生命和潜意识里,人在溆浦时,宜昌是他的故乡;人在宜昌时,溆浦是他的故乡。正是这种双城故乡的处境,催生和加重了他对故乡的认知和感触较之其他人要深刻得多、浓重得多。所以,故乡在成就了他的丰富的内心之后,更加有力地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所以,华章先生顺手拈来地说“故乡留给我广阔的叙亊和心灵空间。”当我读到他的这句话时,心不禁为之一震。这句话就像一座轰然而立的碑一样,一下子突然矗立在我心里,久久挥之不去。由此可见,故乡是华章先生毕尽一生伏飨的主题。
纵观《江河长流》,华章先生以溆水和三峡这两大包含了故乡和情感板块的创作主体,既渗透了自己深沉的眷恋和情感,又水乳交融地呈现出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才华,并带给读者以审美上的巨大享受。同时,我觉得,作为一个散文创作的富裕地区,我们广大散文作者,还必须从华章先生的创作实践里得到了几点创作启悟,以引导我们在今后的创作实践。首先是叙事性的重要性。叙事性对散文创作的切入,特别是对散文创作的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孪壬男鹗滦陨⑽淖髌匪淙辉谒拇醋骼锉戎夭⒉淮?,但是像《留守小兄妹》《一床棉絮》《“跳龙门”》等作品,让人触摸到了作者身上那种潜在的天赋性的叙事能力,并且让其作品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像。其次是大情感的重要性。从作者在溆浦和三峡两大亲缘题材散文创作的成功实践来看,再次有力地证明了大情感在散文文体创作中的重要性。三是开放心态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以我与华章先生的交往,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一直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虚怀若谷的心境和创新不止的精神,不断行走在探索散文创作新方法的路上,以至他的作品的原创性越来越鲜明,文学性越来越强大。以他现在的年纪所付出的努力与收获,再次证明文学创作不存在年纪大小、地位高低和出道早迟,而是与作家的心态、精神和境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永远的作家,必须永远学会对自己习以为常的进行颠覆,将自己习以为常的细节和意境,一定要用锤子锤破,然后重构。对自己所依赖的构思方法和内在结构,要勇于全面解构并打碎重组。对自己固有的创作伦理和逻辑,要进行富有锐度的切割和转接,直到抵达到创作的真相之核。与此同时,还要强化阅读以厚重思想、拓展视野、磨练思维,强化观察以丰富载体,达到陌生化效果,从而真正实现一位作家的眼到、手到、心到、情到和魂到,从而完成自我和文体具有深度、密度和情感度的多维度创作。
(杜鸿,中国作协会员,武汉作协签约作家。着有长篇小说《一个白痴统治的村庄》、《黛瓦园》、《杜鸿中篇小说精选》和散文集《书房听雨》、《怀想三峡》、《永远的三峡》等。多部电视电影剧本投拍并与影视公司签约。)
江河长流耀华章
韩玉洪
人们聆听一首歌,没有人报出唱歌人的姓名,就能猜出歌手是谁,那么,这个人就是歌唱家。读者看一篇文学作品,先不看作者姓名,就大致知晓作者是谁,那么,这个人就是作家。只有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才能成为大家。我对李华章就有一种真作家感觉。
我每次看到赞美三峡或湘西的散文,不看作家姓名,看到文中把峡谷流水当做一本书,就感觉有位慈祥聪慧的学究在讲课,将课文的内容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甚至还听到溪河的流水声,看到峡谷的深沉。那么,这个作家就可以肯定是李华章先生。
李华章每年发表散文二三十篇,三年精选出一部集子,《江河长流》主要遴选李华章2014—2016 年期间撰写的散文随笔,于2016年9月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分为“沅水心影”“三峡情怀”“最美之缘”“品书读人”四个部分,收录散文71 篇,另附录作者9篇“自赏文选”。取名《江河长流》,是因为作者所入选书中的散文,绝大多数是围绕着沅水与长江三峡这两个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地理范畴进行创作的,所涉猎的历史、人文、情感、风情丰富宏大,文思细密,学养深厚,反映了散文这一题材当前的发展水平。
我第一次拜访李华章老师是30多年前。1980年我刚从部队复员,找到宜昌市文学创作组的李华章先生,向他汇报我在部队创作的电影剧本《无人区探险》,请先生帮忙指导。我看到他文文静静,说话客客气气,就感觉到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先生。
2013年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鸽子花开》出版,请李华章写序,李先生写到:第一次见到韩玉洪的时候,他还是个小伙子,高高的个头,文艺青年的模样。送稿子给我时,却一脸的腼腆。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还一直坚持着业余文学创作,似乎“万物招引”,他都“无动于心”,视文学如生命。这种执著的文学精神,的确令我感动。遥想当年,同我一起在文学道路上起步的朋友,如今大都昙花一现了,惜乎哉!
原来,我们早就有相互敬慕之心。
时光老人似乎有禁止时间流逝的功能,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让他停止变化。李华章就是这样一个被时间凝固了的老人,好让学生们向他看齐。日子过着过着,我也老了,原先一直称被作长辈的李先生,现在看起来就像我憨厚的大哥。原来,对李华章先生来说,写作还是一剂返老还童活力涌现的灵丹妙药。
李华章家乡湖南怀化的媒体率先介绍:《江河长流》多是短篇文字,真实地记录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以及时代的主流声音。他的语言清新、明快、典雅、凝练,其多数作品从选材到立意,从章法到技法,具有与他人散文的明晰区别性。
摘选李华章《难忘雪峰山》,可窥作品风格:“那天清早我从娄底上车,经洞口、过塘湾,至雪峰山下,夕阳巳经落山,夜幕即将降临。翻山的那条老公路曲折盘旋,仿佛百步九折, 窄得似一副羊肠,好像一条鸟道,司机的方向盘不停地左转、右转,惊险之极;眼前群峰叠嶂,悬崖绝壁,树木参天,枯松倒挂,瀑流飞湍,溪水潺潺,鸟鸣林间。可是,再雄奇壮美的风景,我也无心观赏,吓得几乎是全闭着眼晴,心里暗想:一个穷学生的生死都交给命运的安排了。忽然一个急刹车,我眼睛猛一睁开,惊回首:山中舞动着一条长长的龙灯,好像头咬着尾,尾衔着头,迤逦而上,车灯闪灼,辉映星光,宛如在茫茫云海里起起伏伏,颇有看相,别具魅力。”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涂怀章评价:“读《李华章散文选集》,我的第一感觉是心情愉悦,进而有所体验,有所领悟,直至赏心怡神,获得精神享受。这就是被艺术唤醒的足以提高生命活力的美感。金闪闪的灵魂跳动,使内在世界跟外在世界发生特殊的认识关系:审美。人与世界的这种关系,主动权在人。只因有了人,世界才显得如此光辉,优秀的艺术创造便是明证。李华章的散文不浮不躁,不俗不腻,纯朴自然,显示出平易亲切的素质,达到了难得的高雅境界。”
李华章把涂怀章7000字的评价选择了一部分,作为《江河长流》散文集的序。
李华章在《梦怀过年》一文中表述:“雪花纷纷扬扬的时候,在我的湘西家乡是快过年的日子,落雪和过年常常连在一起,哪怕在寒冷中, 人也感到很快乐。尽管岁月流逝好多好多年了,却依旧那么缠人,像冬日的浓浓云雾难于散开,如思绪缕缕萦绕不去。屈原流放寓居九年的溆浦是橘乡,也是盛产甘蔗的地方……”
很自然的,李华章把宜昌三峡的屈原和湘西家乡联系到一起,这是他写作的最大特点,别人很难有这种淳朴的体验。屈原流放来到溆浦,李华章从溆浦来到屈原故里工作,经常奔波两地,思绪也常在两个故乡之间徜徉,激发出篇篇美文。
《江河长流》书中值得注意的是作者9篇“自赏文选”。这些散文读起来非常亲切,似还带有作者的体温,仍还有一种呼吸的起伏感,给人几缕思想的光采,入乎其内,似有深情,出乎其外,尚存高格,仍有生命力。李华章说:“难免生出几分自我欣赏之情。”
看到“自赏文选”中《滩多流急西陵峡》一文,我就想到以前和李华章一起经常到江边看西陵峡的工人装卸,听峡江号子。文中的句子,李华章30多年前就有构思,没有想到,成了本书的自赏文选。
真可谓江河长流耀华章!
(韩玉洪,湖北省作协签约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码头文人,人民图片网等签约摄影师。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文学作品200万字,新闻报道20000余条,图片1000余幅。)
在文化的江河里行船
一一读李华章散文集《江河长流》
张同
认识李华章先生十多年,常在报刊中看到他的散文,也读过几本他的散文集,对他的文风和情怀似乎很熟悉了。收到这本《江河长流》时,既有新鲜感,也有亲切感。
这本书中的“沅水”、“溆水”、“洪江”、“安江”、“龙潭”、“香溪”、“峡口”、“清江”、“枝江”、“长江”等是自然的江河,读者却可以透过这些自然的江河,看到沈从文、舒新城、屈原、昭君、鲁迅、徐迟、鄢国培等这些文化江河中的脸谱,他们为这些自然的江河赋予了某种灵性。在《江河长流》这本散文集里,我读到了沈从文对故乡的真眷恋?!渡虼游牧骼崽?ldquo;傩堂”》一文中,“听到这里,他和另外几位朋友都哭了。眼里噙满泪水,又滴在手背上,他仍然一动不动。”对家乡戏的爱恋之深,泪水是最好的解读。作者写道:“他的流泪正是对故乡山水花草的眷恋,对故乡父老乡亲的感恩,对故乡古老传统文化的致意!”可以说,李华章先生既走进了沈从文的内心,也道出了读者读到这里时想表达的心语。这本书所蕴藏的文化信息量之丰富,读后感到收获满满。正是在《沈从文行船过枝江》一文中,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枝江的文化信息。1951年10月31日,沈从文《致张兆和》中写道:“船刚过枝江县,江边大县,已起始见到山头,树木郁郁森森,使人想到二千四百年前泱泱楚国景物,犹如逼近目前。江流壮丽,岸边航船如蚁,其实大多是过千石双桅大船。也有小渔船在江边漂浮。气候还如八月间北方。已见到江边大祠堂和油坊一类建筑。远山有如崂山重叠作浅蓝峰岭的。极壮丽感人……”这一段,作者选自《沈从文全集》第19卷。如果没有作者的博览群书,又如何能知道沈从文行船过枝江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这篇散文里,我们还知道了“枝江县域内,占有95.5公里长江岸线,上达重庆,下通武汉、南京、上海,不愧为大城镇”。古人说得好,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信然。当今时代,资讯丰富得有些成灾,一方面是海量的读物堆积如山,一方面是生存的奔波忙碌辛苦。在我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静心阅读《沈从文全集》时,能从李华章先生的文章里知道一些关于沈从文的片段和信息,也能获得一点点求知的满足感。
李华章自己是写散文的大家,他喜欢的散文是:“于平实丰富中见真切,于清淡优雅中出境界,于随意漫步中显活力,从独特的感悟与自由的抒发中,获得审美的欣赏和创造的愉悦。”这正是他散文作品风格的体现。在读《江河长流》之前,读过他的《更行更远》、《李华章散文选集》等,其文风一直保持了这种真切、境界、活力与愉悦。2014年夏天,我和李华章、甘茂华、温新阶等宜昌散文界老师们一同前往兴山参加宜昌市散文协会成立大会,不久便读到了他发表在《三峡日报》副刊上的《香溪的散文树》。我认为这篇亦是“于清淡优雅中出境界”的代表作。书中也收录了《美丽董市之恋》这篇散文,那是2016年初夏时节,我们邀请了宜昌一批文艺名家来董市采风,华章先生写的作品。董市是长江中游的千年古镇,在这部《江河长流》里,是一朵充满激情的有温度的浪花。
看完《江河长流》时,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上读完时间,12月11日。这与李华章老师赠寄书时在扉页上的签名时间正好一个月?;叵胝庖桓鲈碌囊涤嗍奔淅?,一直在文化的江河里行船,看两岸不同的风景,结识不同的人物,体会另一种山水风情,不是熬夜的辛苦,而是对匆忙生活的调剂和滋养,在文化江河里漂流与旅行,其心境如此高远与辽阔。
“唯愿有生之年,继续笔耕不停,保持一种向上和向前的精神状态,倾注自己的毕生精力,再出几篇有生命力的好散文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更行更远。”这是李华章先生在《后记》里的心愿。我想在这里给他改一个用词上的“错误”,是希望他再出“一系列”有生命力的好散文,而不是“几篇”,以飨更多的如我一样喜爱这种文风的读者。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集《孤洲心语》、《E-mail里的乡愁》,长篇小说《蔓藤的春天》等)
文/图:本网编辑部 编辑:冯潇
(点击左上方“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