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红海上,身后飘扬的是埃及国旗
郭寒,宜昌市作协副主席,现供职于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98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先后主持创办了在电力行业有较大影响的刊物《清江文汇》,策划并执行主编我国第一本流域文化画册《文化清江》。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清江放排人》、散文集《目击清江》等。2011年,散文集《逝水无声》获第八届湖北产(行)业文艺楚天文学作品一等奖。
本文为作者5月埃及行随笔之一
开罗:一半是情怀,一半是灰土
郭寒
《圣经》里最重要一个章节就是《出埃及记》。说的是大约公元前1450年,犹太人先知摩西,带领在埃及尼罗河冲积平原奴役的百万族人,历时40余年,逃离埃及的故事。他们借神灵威慑法老,躲避追兵,忍饥挨饿,跋涉戈壁,苦渡苏伊士湾,神助海水及时分合让他们得以逃脱,而追兵葬身红海。那40页浸透苦难的纸张上,印着悲喜轮回的油墨。
生命的源头都是苦难,过程都是苦难??嗪V心切┫杆槿缋嘶?、飘渺如清风的小幸福、小愉悦,只不过是智者的一滴自嘲,仁者的一寸柔软,多情人的一瞬痴迷。任尼罗河盈枯,国都迁徙,城头旌变,方尖碑断裂,异族奴役,文化信仰乃至语言更迭,5000余年的埃及,被时间风蚀掉一件件金缕衣后,会是怎样的景观?
摩西出埃及记3467年后,我的入埃及记,只会是一个对埃及史识一知半解的东方人,片面的视角,浮浅的观感。
是的,这个国家很好记,1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藏、蒙),其中96%是沙漠,近1亿人口(与粤、豫、鲁相当),生活在占总面积4%的尼罗河河谷及其冲积洲。如同一块四方四正的石块,砌在非洲大陆东北角。方石的东北角有些破碎,红海裂断出的西奈半岛,碎石块儿般填砌在亚非大陆间,苏伊士运河算是一道拙劣的泥浆勾缝。
广州飞开罗,是夜航,11个小时,破晓时分,抵达薄雾包裹的灰蒙蒙的城市。高空中远远看过去,这城市更像一个大村庄。
很多旅行者揣着一份情怀而来,如同精神强迫症患者痴迷穿行入藏的318国道,如同苏俄文学喂养大的人神往有生来一次伏尔加河漂流。
毫无疑问,人类最早的史前文明就在这里——尼罗河谷及其三角洲,5.1亿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积上区区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且不说7000年文明,保存在牛津大学博物馆的蝎王权标头石刻以及文字的出现,就已是5200年前的事了。其他几大古文明,自可对比(我们的汉字的产生,是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殷商后期,只是3500年的历史)。
如果没有惊为外星文明的古埃及文明,这片气候严酷、资源贫瘠、靠尼罗河一年泛滥3次获取有限农作物收成的不毛之地,能引起多少人的兴趣?
尤其是这座名曰开罗的城市。古埃及的最璀璨的历史文化在卢克索为中心的上埃及,最富裕宜人的城堡在尼罗河口的下埃及,开罗有什么?
是的,开罗有金字塔。吉萨塔群们已经在尼罗河的西岸边存在了4600年。
领衔主演的胡夫大金字塔现高137.2米,或许依然是缺少高层楼宇的开罗的城市制高点。230万块均重2.5吨的石块(从900公里外的阿斯旺水运而来),依然是这个城市或许还是这个星球最不可思议的建筑。
坐在微微发烫的金字塔石灰石块上,看着土著成年人牵着骆驼敲诈游客,几岁的孩子纠缠远方客人,世界顶级文化遗产混乱而落寞至此,感到尼罗河上吹来的风也热不可耐。
开罗人口接近2000万。城市几乎没有一个红绿灯,交通混乱,偶尔可见百万级的奔驰、宝马,更多的是欧洲甚至中国淘汰下来的二手车,据说埃及人会把它们一直开到变成废铁为止,我在金字塔下就被一台破得轮胎都大小不一致的“甲壳虫”惊呆了。城市破旧得与埃及这个非洲一等大国首都地位极不相称,据说是开罗人为了免于向政府缴税,故意把好端端一个建筑做成半截子工程,即便建成了也常常是一副“毛坯房”的外观,使得整个市容杂乱不堪。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城市绿化稀少,灰土飞扬,路上是灰,车上是灰,房上是灰,人的身上也是灰,一座“光辉”的城市。真乃“土豪挥金如土,穷人天天吃土”。
下午,我们路过市中心居民区里一片围墙圈起的黄土岗。导游告诉说,那里是一块墓地。一般以家族为单位,上千个小格子屋的墓室,人死后直接放置尸体。一些待放的空格子屋里,住着一些穷人。那是他们在开罗唯一的家。等到新尸入驻,他们就得搬家了。 (2017.5.2夜 开罗)
敬请关注“宜昌文艺界”随后推出的《入埃及记》之二——亚历山大:一半是传奇,一半是风情
文/图:郭寒 编辑:冯潇
郭寒更多相关内容见“宜昌文艺网-文艺名家”专栏http://www.ycwl.gov.cn/content-46961-812469-1.html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