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红海上,背后海鸥飞翔
郭寒,宜昌市作协副主席,现供职于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98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先后主持创办了在电力行业有较大影响的刊物《清江文汇》,策划并执行主编我国第一本流域文化画册《文化清江》。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集《清江放排人》、散文集《目击清江》等。2011年,散文集《逝水无声》获第八届湖北产(行)业文艺楚天文学作品一等奖。
本文为作者5月埃及行随笔之三
赫尔格达: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
郭寒
在路上,听到导游说,赫尔格达的全部生活淡水,是从400公里外的尼罗河用罐装车运过来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惊讶。那时车子正穿行在开罗到苏伊士的沙漠公路上,车窗外一片白光。
没有淡水,居然也能成为城市,它必定拥有不二的资源。
这就是独特的海水。红海以水质澄澈透明闻名,2000公里蓝带状子的两岸,除几个小城,几无人类居住,污染接近于零,且这里终年降水稀少,没有任何河流注入。
红海海鸥,你们可读得懂这面沧桑的国旗?
蓝,可淡、浅、深、墨,太顽皮。
赫尔格达城市不大,本地人口或许不过5万,但延绵数十公里海岸线上,布置着上百家休闲度假酒店,是埃及政府近十年倾力打制的创汇机器。
第二天一早出海。走到海边,就像走到一副连接天地的油彩画跟前。那蓝,能够蓝出四种以上,淡蓝、浅蓝、深蓝、墨蓝,大写意地泼在海平面上。
一艘游船带我们进入油彩的深处。
抵达一个叫天堂的小岛,却是寸草不生,有细如粉状的沙滩。游客有几乎快剥尽最后一寸衣巾的欧洲客,也有不少黄皮肤的国人,还有一些衣着保守的阿拉伯人。我看见水中的阿拉伯妇女,罩袍都不脱,仍然只能看到眼睛?! ?/p>
水中的阿拉伯父亲、丈夫。
太透明,人鱼不适。
宝宝,你在看什么?
是什么歌曲,让你们如痴如醉?
最震撼的在岸上。二三十个黑肤色阿拉伯青年,赤裸半身,围聚一圈,在唱一首首阿拉伯歌曲。毒阳下,几十分钟,乐此不疲。不知他们身份,或许是码头务工者。我看见他们壮硕乃至臃肿的背榜上,吱吱冒油,那是人性的快乐基因熬出的香精,只轻轻一抹,生活的奔波与踉跄随风而去。回程的时候,我看见他们挤着一艘小破船,载歌而归。
有数百只海鸥跟着船尾,滑翔,俯冲,旋转。我不能解读,那是自由、快乐,还是艰辛、寂寞。
还有水中的鱼。水太清澈,鱼群便一览无余,把一切秘密公开。色彩,容貌,姿势,修养。赫尔格达的红海海面,早掀去了?;つ?,让人们对海,重新认知。太透明,人鱼都不适,都害羞。
下午,安排去沙漠。
其实是戈壁滩。撒哈拉离这里还远着呢。
一位贝都因人大叔,一路引吭高歌,将丰田霸道改装的车子当坦克,又当成飞机,如果不是在开阔的戈壁滩,我是不敢坐的。贝都因人是红海周边极少的真正土著,他们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纯正阿拉伯人,靠饲养骆驼为生。据说施行一夫多妻制,最多可娶27个妻子,但真正可以娶到多个妻子的人只是少数。
参观的是藏在赫尔格达西部戈壁深处的的一个一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贝都因人村落。女人穿着只露眼睛的袍衣,伺候游客骑骆驼,穿白长袍的男人一边唱歌。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不值一提。
贝都因人小村落里。
水井,水井,水井。重要的事情说3遍。
远处有片水面,那是赫尔格达西部戈壁滩上的“海市蜃楼”。
日头一落入地平线,温度陡降,旷野一片苍凉。
看了一口井,说是赫尔格达区域极少的几口能挖出水的井之一。俯在井口,望下去,似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块镜子大的水光在晃。
导游最后推出这个花费65美元的号称沙漠观光项目的重磅——看海市蜃楼。其实看到的是戈壁深处一小片水面。
在贝都因人心愿中,那该是淡水吧。
但愿。 (2017.5.6 赫尔格达)
敬请关注“宜昌文艺界”随后推出的《入埃及记》之四——卢克索:一半是鬼神,一半是苍生
文/图:郭寒 编辑:冯潇
郭寒更多相关内容见“宜昌文艺网-文艺名家”专栏http://www.ycwl.gov.cn/content-46961-812469-1.html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