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埃及金字塔前
杜培俊,宜昌人。中共党员。曾任《三峡法制报》社总编辑,宜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女民警与皮大王》。该小说于1980年获中国法治文学奖;南京电视台将其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此后先后于《啄木鸟》、《传奇大观》发表中篇小说《禹王宝殿之谜》、《夜明珠》等多篇。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神秘的晚餐》等(广东人民出版社),大型电视政论片集《为了社会的安宁》(珠海出版社),报告文学集《三峡之子》(珠海出版社)。2000年以后,转入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报告文学创作,相继发表有报告文学《稻花香走笔》、《跨越》、《日出江花红胜火——宜化文化解读》、《为什么是宜化,为什么是蒋远华》等。其中《日出江花红胜火》、《跨越》于《三峡文学》发表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丛刊《中国报告文学》全文转载;接着又为多家报刊杂志和网站转载。2006年,长篇报告文学《宜化文化解读》(湖北长江出版集团)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为“先锋杯”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和屈原文学奖。近年发表《税徽的荣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等长、中、短报告文学60多部(篇)及《文化夷陵》、《解读清江》等散文作品70多篇。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
人文夷陵
文/杜培俊
夷陵的得名是源于她的地理位置: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所以,“夷陵”又是一个很古老的词语。
位于长江中上游交汇处的宜昌市夷陵区,最早的起名就叫夷陵,那还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事了。古属“荆州之域”,是楚国的西塞重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册。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西汉复置夷陵县。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改夷陵为西陵。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属宜都郡,郡治夷陵。南北朝时代,宋、齐皆为夷陵县,梁称宜州,西魏改拓州,后周改峡州。
隋改峡州为夷陵郡,领夷陵县。唐、宋、元代为夷陵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置东湖县为附郭首邑。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先后隶属于荆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
历史上的夷陵县城也是迁来迁去。楚时的夷陵,治所在荆门山,称“楚西塞”。三国时的西陵,治所在下牢溪。晋时的夷陵,治所在葛洲坝。唐时移今宜昌市。南宋建炎年间,治所在紫阳石鼻山,宋端平中移治县东南。元代还治宜昌市,明清未变。20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治所一度西迁太平溪,抗战胜利后,治所仍迁回宜昌市。
夷陵区东连远安、当阳,西邻秭归、兴山,南抵枝江、长阳,北与??到尤?。总面积341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1万。早在七八千年前,夷陵就有人类居住了。历史学家在长江西陵峡两岸已先后发现和发掘出古遗址33处。有原始社会遗址如白庙子、清水湾、杨家湾,有商代文化遗址如中堡岛、艾家河,有周代文化遗址如覃家沱。实际上,历史是文化的传承,文明是文化的积淀。历史愈是悠久,文化的积淀愈是深厚。从远古到今天,寻踪先人的足迹,仰望历史的星空,我们的祖先真正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就是两个字——人文。
人文是历史的印证,又是夷陵的印记。
晋代郭璞在夷陵留下的故事,至今仍然让夷陵人引以自豪。晋以前夷陵的历史,让后人记住的,似乎只有两次著名的夷陵之战。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伐楚,火烧夷陵。公元222年,陆逊受孙权之命领兵拒蜀,又是火烧夷陵。那是不堪回首的血戮和杀伐。公元297年早春,当一叶轻舟载着年仅21岁的郭璞从巫山顺江而下在夷陵登岸后,浓浓的墨香,悠悠的人文情怀,从此在夷陵的史册中弥漫开来……
郭璞(公元276—324年),河东(山西)闻喜人,字景纯。他博学多才,人称其词赋为东晋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郭璞初到夷陵为公元297年,居住时间长达3年。本来他是去看望在建平郡巫山任太守的父亲郭瑗的。夷陵的山水和风情吸引了他,于是他选择了留下,寓居夷陵,潜心注释《尔雅》等著作。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解释词义的一部专著,也是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一部词典,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尔,近也;雅,正也?!抖拧肪褪侵附馐痛室褰谘耪?,合于规范。
郭璞著作颇丰,有《尔雅注》、《尔雅图》、《尔雅图赞》、《山海经注》、《楚辞注》等数十部著作。郭璞是堪舆学开山鼻祖,其《葬经》已成为中国堪舆学之蓝本。他又是易学家,著有易书30多部。因为郭璞在夷陵注释《尔雅》,于是夷陵有了尔雅台。郭璞把自己对长江三峡和夷陵的感受概括为:“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到了宋代,宋景佑三年(1036年),身为朝廷大臣的欧阳修,被贬夷陵县令。他是个恪尽职守的县令。他在夷陵的政绩和诗文,成了夷陵历史长河中永恒的美谈。
欧阳修到任夷陵后,时任知州的朱庆基是欧阳修的旧友,便在州府东边为欧阳修建了一座新房,欧阳修起名为“至喜堂”,意即至而后喜,并作《夷陵县至喜堂记》,真实地记载了夷陵的历史面貌:初来乍到,已是初冬时节。驿码头石级陡且曲,绕城江岸。除驿码头外,再无固定的泊舟地点。城无城墙,没有成型的街道,道路又窄又脏,车马不能通行。民众生活艰苦,嗜好腌鱼。住房窄小,一堂之中,楼上住人,楼下养猪。居舍单一,且厨房、天井、谷仓都挤在一起。屋宇是竹子、木板、茅草构成。
欧阳修从民俗入手,对民众施以教化。在城区植树,在山上造林。拆茅屋,建瓦房,人畜分居,厨房与谷仓分开,改变简风陋习。他发现夷陵这个地方虽然是个小县,但打官司的人很多,主要是由于田契不明,“官书无簿籍,吏曹不知字,凡百制度,非如官府。”于是他亲自动手,一一重新整理。争田夺地,辩曲直而后施行;闲殴相争,分轻重方才决断。从此,大小冤案得以昭雪,县内大小官员“遇时不敢忽也”。欧阳修在夷陵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但因为他爱夷陵的山水,为夷陵人办了许多好事,所以受到了夷陵人的爱戴。夷陵是欧阳修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驿站。他远离了京师,却接近了人民;他敢于笑对逆境,收获的却是政治上的更加成熟,诗文上的巨大成就。难怪后来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以翰林改官江南时,友人就曾援引了欧阳修的经历劝慰他说:“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从阅尽增。”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成就——无论是政论散文、史论散文还是抒情散文、笔记散文——都有流芳百世的篇章。《欧阳修文忠公全集》766篇诗文中,直接涉及夷陵的达140篇,其数量之多,文笔之美,是所有生长或光临过夷陵的文化名人均不可与之匹比的。他还在工作之余编写了《五代史》。他自号“六一公”。在欧阳修自传《六一居士传》写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序》中说: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后人为了纪念欧阳修,曾在夷陵城内建有“六一书院”,院内设有讲堂和圣殿。一些景贤造士之辈汇集在这里,拜读欧阳公的作品,查阅他所编著的史料。不少县令还亲自赴讲堂授课讲学,以怀念这位伟大的“六一公”。欧阳修当年留给夷陵和后人的“道德文章、入世精神、人文山水、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追求,是历史锻铸给今天的夷陵人的最珍贵的精神和文化遗产。
世上的事往往讲求一个“缘”字。世界说大是大,说小也小。为了写《人文夷陵》,我跑了一趟夷陵区地方志办公室,居然就遇到了欧阳修的后裔,他叫欧阳运森,是欧阳修的大儿子欧阳发的后代,欧阳修的第38代孙。他曾任职于宜昌县档案馆,现在是中国档案学会会员。他研究欧阳修已有25年,是知名的欧阳修研究专家。
我兴奋不已。因为欧阳运森一直在夷陵从事档案、文书、编审工作,所以,他对夷陵的历史和文人典故了如指掌。
我见过欧阳修的画像,读过欧阳修的文章。与欧阳运森交流,看来看去,我总觉得欧阳运森跟他的先祖欧阳修相比,不仅形似,而且颇有些神似。欧阳修与欧阳运森,被文化界人士誉为古今“六一公”。
人生的命运往往有机缘巧合。欧阳运森于1968年从湖北大学农经系毕业后,恰巧下队落户在先祖欧阳修曾任县令的夷陵。他在上洋乡种过田,在太平溪镇管过机关食堂伙食;后来也当过小官,曾任县委政研室副主任,县档案局副局长兼档案馆馆长。虽说官运不济,但命运却给了他在尘封的历史册页中徜徉的空间和时间。他不仅有先祖的血统,而且有先祖收藏的爱好。他悉心收藏古书、古币、邮票等物,寄情把玩,研究著文,乐不知疲。欧阳运森将居室命名为“六一斋”。他收藏有线装古籍善本一千卷,历代古货币一千枚,清代以来邮票一千套,毛泽东像章精品一千枚,系列火花一千种,“文革”报刊书籍一千份,自号“六一斋主人”。因而,文化界人士称赞他,虽不如先祖诗文盖世,却也谦虚儒雅,君子情性,自成天地。
宋至明清,夷陵这个地方还出了不少文化名人。
南宋大理寺丞杨大异,是一门忠烈杨家将杨继业的后裔。他进士及第,文武双全。因为他当年在峡州(夷陵)任过职,又在四川立过战功,所以他在宦返归隐后,决定留居夷陵?!端问贰氛庋缆垩畲笠欤?ldquo;正论之在天下,未尝亡也。……大异节义如此,宜其善政之著称于世也。”杨大异死后,就安葬在樟村坪镇大荒头村的大山深处。他的后裔遍布夷陵各乡镇,其居住的地方多以杨家湾、杨家畈、杨家冲、杨家河、杨家老屋命名。杨氏较集中的雾渡河镇还分别建有杨家大庙和杨家小庙两座宗庙。
下堡坪乡有一条溪河,叫赵勉河。此河是因为在明朱元璋时期出了个一品官位的户部尚书赵勉而得名。史载:赵勉“以才能著称,每被擢进秩,太祖必以玺褒之”。后来朱元璋滥杀功臣,赵勉被诛,然夷陵祀其为乡贤。赵勉的故里不仅流淌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河流,而且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赵勉河大队、赵勉河村、赵勉河小学等。赵勉河的文艺工作者还于1999年创办了《赵勉河》文艺杂志?!墩悦愫印房潜镜刈髡叩纳⑽?、诗歌、小说、故事、小品、曲艺、摄影、评论等作品,定期出版。潺潺流淌的赵勉河,成为夷陵的文化之河。下堡坪乡的民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特别是民间故事更是闻名全国。全乡能传讲民间故事50则以上的有近百人,能讲100则民间故事的有20多人。赵勉故里的民间故事,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抢救?;っ肌?004年,喝赵勉河水长大的农民刘德方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
到了明末,从夷陵区鸦鹊岭文畈村走出了一个叫文安之的人。他是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后被永明王拜为东阁大学士(宰相)。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有《诗集》、《传记》等。他曾亲自到夷陵的分乡咸池一带采石,通过参加劳动,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咸池采石歌》:“咸池采石昔未闻,自我采之多异文。无精散落入地脉,龙章凤质何纷云。”他为自己人生的坎坷愤鸣不平:“忆我泥途见奇色,下车攀辕泪沾臆。”他以屈原宋玉自比:“屈原宋玉死千年,遗文乍向溪边得?急呼良工命龙泉,琢成十顷良砚田。”他通过自己的经历想到当年欧阳修被贬夷陵:“黄金古藏多遗书,我欲暮晨猎其余。更将欧氏端溪谱,谱入咸池龙与鱼。”(同治三年版《东湖县志·艺文》)
清末学者王定安更是值得大书特书了。王定安(1833—1898年)字鼎丞,今夷陵区龙泉镇良田畈村王家场人。他13岁中秀才,咸丰十一年(1861年)拔贡,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史志文献著作家,以史志文献学、金石彝器学、版本目录学等诸多学问著称于世。曾国藩这样称赞他:“夫名位赫赫一时,而文章则千古事也!”他的主要著作有《湘军记》共20卷,《求阙斋弟子记》共16册32卷,《曾文正公大事记》4卷,《曾子家语》6卷18篇,《两淮盐法志》160卷64册,《平回纪事本末》10卷,《塞垣集》6卷等。他又是大藏书家。他将搜集的百余箱上起南宋下至明初的藏书,编写出了《宝宋阁书目》2卷。在金石学的研究领域,他完成了《彝器辨名》2卷。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他著有《空舲文稿》8卷、《空舲诗稿》16卷、《空舲随笔》4卷。空舲,取空舲峡之名??张z峡在王定安的家乡夷陵的长江黄牛峡以西。王定安以家乡的地名“空舲”作为自己多部作品的书名,可见他对家乡夷陵的无限眷念和热爱。
我从夷陵的王定安,忽然想到了宜都的杨守敬。王定安在中国近代的学术成就,是毫不逊色于杨守敬的。一个杨守敬,一个王定安,他们同是宜昌人,他们又是同时代升起的两颗闪耀在中国近代历史文化星空的人文巨星。宜都有杨守敬纪念馆,杨守敬成了宜都历史文化骄傲的名片。王定安呢,难道因为他曾经做过曾文正公的幕僚,而就这样被他的夷陵家乡遗忘了么?
这似乎是不应该的,尤其是在全国各地都在大抢名人、大挖名人、大打名人牌的当下,我们为什么看不到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和重量呢?
王定安的老家在夷陵的龙泉。我想,龙泉有“稻花香”这个唱响全国的知名白酒文化品牌,如果再加上著名学者王定安这个历史文化名人品牌,那将是何等璀灿辉煌的无边光景??!
当然,那已不仅仅是龙泉了,还有夷陵,还有宜昌。
【链接】——
杜培俊更多作品请关注“宜昌文艺网-精彩专题”专栏——
杜培?。骸栋<八娓小分?mdash;—悖论埃及 http://www.ycwl.gov.cn/content-46910-970810-1.html
文/图:杜培俊 编辑:冯潇
(点击左上方“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