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18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将在宜昌隆重举行,本次端午文化节活动以“中国端午•诗意宜昌”为主题,包括开幕式暨屈原故里端午祭、“诗意宜昌”系列文化活动、“‘粽’情端午• 传承文化”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等5大主题16项活动。
其中,“诗意宜昌”系列文化活动将围绕“中国端午•诗意宜昌”主题,举办端午诗会、万人诵经典、朗诵艺术大赛、“诗意宜昌”摄影及诗歌创作征集、著名诗人走基层等五个子活动。吉狄马加、叶延滨、李少君、张执浩等当代著名诗人,瞿弦和、徐涛、纳森、温玉娟等知名朗诵艺术家将齐聚宜昌,共同感悟诗歌之美、追思屈子情怀,感受诗歌之城的独特魅力。
以诗意为魂,祭祀屈子;以文化为骨;共享盛事。宜昌文艺网特推出“中国端午•诗意宜昌”系列专题。(“中国端午•诗意宜昌”系列专题之——当代著名诗人联展)
“中国端午•诗意宜昌”系列专题之——人文话端午
作者旅行埃及,在卢克索卡纳克神庙
屈风
文/ 杜培俊
秭归的域名缘于屈原。
屈原诞生在秭归,但那个时代秭归这个地方还不叫秭归。殷商时为归国所在地。西周时期为楚子熊绎之始国。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为夔子国。春秋中期属楚。战国后期称归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为郡县,归乡在南郡辖区内。汉置秭归县。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这就是秭归的由来。
北周建德六年置秭归郡,为避郡县同名而改秭归为长宁县。隋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改长宁为秭归。唐武德二年置归州;天宝元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元年复置归州。宋时仍名归州。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归州路,十六年降为州。明洪武九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属夷陵州;十年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清雍正七年置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十三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归州直隶州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民国元年改为秭归县至今。1998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归州镇迁至茅坪镇。
秭归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期,秭归就有了人类文明活动。在上海世博会展出的“太阳人”石刻,向世界撩开了远古时代秭归先民们原始文明的神秘面纱。“太阳人”石刻是目前在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太阳图腾崇拜文物,距今7000多年历史。1998年由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在秭归东门头遗址发现出土,为城背溪文化的遗物。“太阳人”石刻刻在一块长条形褐灰砂岩石上,长10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整个石刻图像古拙质朴,原始气息浓郁。“太阳”刻画工整、圆润;人物头部略小于太阳,形状尖而瘦弱,身躯为一向下的倒三角形;人物面部表情凝重,似祈祷歌颂太阳,造福万代子民。整个石头经过精心打磨,表面平整,长条形四周打制规整匀称,凿刻痕迹与图像古朴怪异,具有厚重的原始宗教特点。秭归“太阳人”石刻记录着三峡先民们对太阳的图腾崇拜,是三峡地区重要的史前美术遗迹和极具珍贵研究价值的原始艺术品。它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史上极少实物资料的空白,结束了研究史前美术特别是雕刻史上这一时期缺乏高艺术价值实物作品的历史。于是,在上海世博会穿行、驻足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黑眼睛、蓝眼睛、褐眼睛,透过“太阳人”折射出的历史长河的烟尘和风云,看到了秭归先民们勤劳、质朴、智慧、鲜活的沧桑印记。
斗转星移。如果我们说“太阳人”石刻是秭归越迈千古的黄钟大吕的前奏的话,那么屈原的诞生则是历史赋予秭归的宏大奇迹和特别恩宠。公元前339年的战国时代的楚国,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位于长江三峡的楚国归乡,从此,秭归的后人和华夏的后人世世代代都记住了这个光耀千秋的名字:屈原。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年),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人(今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怀王十五年,屈原23岁左右,入王室作楚国左徒,掌管楚国内政外交大权。他学问渊博,精明强干,洞悉战国形势和楚国政治,对内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举贤授能,彰明法度,削弱旧贵族集团的权力;对外实行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力图孤立秦国、壮大楚国,进而统一中国。他的政治抱负和治国纲领得到楚怀王的赏识,怀王要他起草变革宪令。上官大夫靳尚心怀嫉妒,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惩跆挪餮?,免屈原左徒职务,令其作三闾大夫,掌管王族三姓(昭、屈、景)事物。时秦王派张仪使楚,在怀王面前以秦国商於之地600里相许,破坏楚齐联盟。怀王受张仪之骗,与齐国绝交。张仪又否认在楚国的承诺。怀王一气之下兴兵伐秦。秦兵大败楚师,取楚之汉中地?;惩跣盐颍匦缕粲们鍪蛊牍?,修好楚齐关系。秦获悉,害怕楚齐再度结盟,派张仪二次入楚,以重金贿赂怀王宠妃郑袖和上官大夫靳尚,怀王又将张仪放回秦国。时屈原出使齐国归来,问怀王为何不杀张仪,怀王追悔莫及。此后十余年,楚国政治混乱,经济停滞,国力衰败。屈原有才不能施展,忧愁、愤怒之下,写下许多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楚怀王三十年,秦昭王与楚国王族联姻,约怀王去秦国会晤。屈原劝怀王不要去秦国,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去秦,即被秦兵扣留,逼他割地媾和?;惩跤只谟趾?。最后走投无路,客死秦国。怀王长子熊横继位,为楚顷襄王。其对外执行亲秦政策,对内扶植旧贵族势力,楚国政治更加昏乱。顷襄王听信谗言,将屈原逐出郢都。屈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克楚之郢都。屈原眼见郢都陷落,楚国濒临灭亡,他的政治抱负化为泡影,于五月初五怀石自沉汨罗江。
这是屈原的悲剧,又是楚国的悲剧。但历史又是公平的。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悲剧屈原,就没有诗人屈原;没有政治上失败的屈原,也就没有成功站在中国文学巅峰的屈原。屈原衣袂凉生,在流放地行走,那是他在寻找。他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他问天、问地、问人。那是一次整体意义上的炼狱般的思想涅槃。他以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旷世艺术才情。结果,他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星空得到了永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屈原诗歌作品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
《离骚》是屈原最宏伟的诗篇,是他自我叙述平生的长篇抒情诗,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再没有比这更长诗篇了。全诗共373句,2477个字。诗中尖锐地抨击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 ,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毒鸥琛肥乔鞣旁诮鲜痹诔窦浼栏璧幕∩?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诗歌,分别祭 记11种神灵?!毒耪隆肥乔吹囊蛔槭闱槭还?篇?!毒耪隆泛汀独肷А?是一类型的作品,区别在于《离骚》是屈原平生综合性的自我叙述,而《九章》则是具体的片断生活的记录和心情的显现?!毒耪隆肥茄芯壳胶退枷胱钣屑壑档牟牧??!短煳省肥俏夜难飞虾奔囊黄嫖?。它以一个 “日”字领起,作者一口气对天、地、神、人等各方面提出 了170多个问题,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探索事物根源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全诗共374句,1553个字,是屈原作品中的第二首长诗。《招魂》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迷信活动。在战国时代的楚国,这种巫术宗教活动极为盛行。楚怀王客死秦国后,屈原运用民间的风俗和艺术形式,写成了这篇颇有艺术特色的诗篇。他在诗中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作了惊心动魄、凄惨恐怖的描写,叫魂魄哪儿也不要去,赶快回到自己的祖国。屈原招的是怀王的魂,实际上也在招楚国的魂?!墩谢辍肺蘼燮渌枷肽谌莼故且帐跏址ǎ荚谖夜难飞险加兄匾匚??!冻恰烦晌泄难飞系蔫裁髦?。
秭归诞生了屈原,屈原成全了秭归。说起屈原,就会想起秭归;说起秭归,就会记住屈原。故里人民为了表达对屈原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以多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早在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便在城东屈沱建起了秭归最早的一座屈原祠。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赵顼封屈原为“清烈公”,归州百姓集资修起了一座“清烈公祠”。后历代修葺,奉若神明。1976年,因葛洲坝工程建设重新修建而成的“屈原祠”,朴素而庄严,祠内矗立着一尊由诗人家乡人民塑造的屈子雕像。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和水库蓄水,秭归人民再次将屈原祠“移民”至茅坪新城凤凰山。如今,屈原镇、屈原中学、屈原路等饱含故里深情的乡镇、学校、街道命名,无不从视觉和心理上感染着每一个人。在秭归乐平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甚多,如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为 “八景”并以景名联诗一首:“降龙伏虎啸天来,乡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荡谷俟。锁水回龙含泽畔,三关八景胜蓬莱”。在屈原故里还有一奇值得一提。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给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这里是文化秭归。文化最终的沉淀是人格。在秭归丰富的地域文化中,屈原文化是涵盖其它文化的统领文化和核心文化。多少年来,秭归的“屈学”研究经久不衰。屈原故里常年活跃着一批又一批热爱屈原和屈原文化的工作者和爱好者,他们用自己一颗颗滚烫的心和勤奋治学的毅力,创作和整理出了一批又一批屈原传说、屈原民间故事和屈原文化艺术精品,其中著作《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屈原文学综述》以及讴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诗人一生为题材的历史文化情景剧《礼魂》等作品,为全面展现屈原文化风貌、挖掘屈原文化深刻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在秭归,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文化丰富多彩,历千百年不衰。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的五月初五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了,因此也称“诗人节”。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都要在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但是,一个端午节远不能表达秭归人对屈原血浓于水的情怀,因而他们要过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让长长的思念飘满整个五月。
秭归的端午文化是独特的。这里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文风极盛。除祭拜屈原、龙舟竞渡、游江招魂以及全国通行的习俗外,秭归人还少不得吟诗唱和。自明代起,秭归人就开始在端午节这天相聚屈原庙,用屈原故里乐平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用正宗的骚体诗凭吊屈原。大约在清朝中期,这里便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农民诗社——骚坛诗社,历经几百年不衰。骚坛诗社是中国现有的唯一的农民诗社。这种发自民间的纪念形式和文化习俗已成为屈原故里一道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文化风景。
底蕴深厚的文化根基,成就了今日文化秭归的繁荣。秭归人连夺两届国家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峡江船工号子”唱向了世界,“秭归花鼓舞”跳进了北京奥运会的世界大舞台;秭归人挖掘和?;ち?个国家级、5个省级、7个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9大类43项;此外,还有县、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建设,文化旅游发展等文化建设。国家给了文化秭归的高度认同。2009年,秭归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走进秭归,你时时都能感受到屈风的吹拂,处处都能领略到屈原文化的厚重与灿烂。“中国三峡秭归文化旅游节”既是文化秭归的载体,又是发展秭归的名片。“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为库区首县秭归的经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比如,大型历史文化情景剧《礼魂》打造出台,在曾是屈原开坛讲学、植兰修性的九畹溪漂流景区上演,使游客不仅沉醉于秭归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兴奋刺激的探险漂流,更沉迷于名人名篇和古乐器营造的浓郁文化氛围,这就放大了旅游经济的张力和效应。屈原文化元素的加入,让九畹溪景区由过去的一季游变成了四季游,把漂流这种单纯亲水游复合成了亲水文化游,从而一举改变了长江三峡的旅游格局,形成了九畹溪与神农溪、小三峡三分天下的局面。又比如,凤凰山风景区把屈原和秭归丰富的文物资源、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正倾力打造成三峡文化旅游精品。归州屈子街、屈姑桥等景点,集中展示屈家粽子铺、屈氏铁匠铺等民俗风情,向世人展示着历史秭归的别样魅力。秭归盛产柑橘的历史悠久,“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的《桔颂》诗篇又成为“中国脐橙之乡”秭归发展柑橘产业的一大文化品牌。给山水注入灵魂。秭归人从屈原文化中感受到了文化与旅游和经济融合的力量。文化成了秭归经济发展的启动器和助推器。现在,仅秭归的年旅游收入,就占全县GDP总量的近20%??梢运?,没有屈原文化的感染力,便不会有秭归旅游的提升力和征服力。
文化秭归将会给世人带来更大的惊喜。秭归正在大力实施“依托三峡、工业主导、文化开发、城乡统筹”的四大战略,努力实现“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三峡物流新县、全国旅游名县”的“四县”目标。全国旅游名县的蓝图让秭归的明天更加精彩。秭归将用文化从整体上整合山水资源,把秭归的核心区域打造成一个景区,这就是屈原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区。它是一幅以三峡大坝为景区大门,以秭归县城为游客中心,以高峡平湖为主轴,以西陵峡、香溪河、九畹溪为风景廊道的激动人心的壮丽画卷。秭归旅游正加速与它的文化内核融合,从而快速耀眼全国,快步走向世界。
这是文化秭归的新起点。
这是发展秭归的新跨越。
【链接】——
杜培俊更多作品请关注“宜昌文艺网-精彩专题”专栏——
杜培?。骸栋<八娓小分?mdash;—文化埃及 http://www.ycwl.gov.cn/content-46910-970813-1.html
文/图:杜培俊
编辑:冯潇
(点击左上方“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