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心中都应有座未来的城堡”
晚报万生堂文化沙龙第二季第二弹:历史学者张永久畅谈写作之钥
“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民国时期的名臣陈宝琛的这句诗,委婉地道出了作为一盘“枯棋”的民国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正因如此,对民国史的研究和解读,成为近些年史学界内外关注的显学。甚至上月著名女作家、翻译家杨绛以105岁高龄仙逝,也成为人们哀挽“民国范儿”一去不返的新的由头。在这个民国题材写作群体中,宜昌知名作家张永久显得尤其突出,自2007年出版《民国第一家:袁世凯家族》以来,张永久一头扎进民国的历史丛林中,十年来先后出版《刘湘家族》、《革命到底是干嘛》、《民国三大文妖》、《粉色官场》、《摩登已成往事:鸳鸯蝴蝶派文人浮世绘》等多部历史随笔著作,而中华书局去年推出的《袁家有故事:袁世凯后裔记忆拼图》,更是引发热议,著名学者马勇在序中真诚点赞。
18日下午,由三峡晚报、三峡大学文学院、三峡茶文化研究会和湖北和合永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万生堂茶文化沙龙”第二季第二期在宜都宋山子墨山庄举行。此次沙龙的主讲嘉宾正是近些年在民国题材领域纵横驰骋的宜昌知名作家张永久先生。他以“写作者的城堡——我与历史题材写作”的精彩演讲,让在座的30余名宜昌本土作家及文学爱好者连呼过瘾,并纷纷与张永久互动,场面十分热烈。万生堂茶文化沙龙第二季继余秀华诗歌分享会后,再次为读者端出了一份精神盛宴。
子墨山庄一角
宜昌市作协等给子墨山庄捐赠作家著作
历史学者张永久在讲座中
他坦露了一份个人的“写作发生学”
曾供职于湖北化肥厂的张永久先生是以写诗起家的,宜昌前文联主席在本报刊发的系列回忆文章里,对此专门提及。后来,张永久被调进文联工作,专事写作,更多地以小说创作为主。而进入本世纪后,张永久又再次华丽转身,一头扎进民国题材的写作,出版了近十部历史随笔著作,其中,《摩登已成往事》获第六届湖北文学奖,去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袁家有故事》反响更为热烈,就在上周,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以《袁家故事》为题,推出了五期深度访谈节目,凤凰卫视记者专程到宜昌,对张永久进行采访。
写作,可以说是张永久半生的主旋律,在讲座上,他和盘向听众托出了自己的“写作经”。“每个写作者心中都应有座未来的城堡,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不断修筑,并进行总体规划。”他联系自己40多年来的创作历程,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不断修正方向、更改目标,最终在历史文学方面结出美丽花朵的故事。其中,他重点提到以下三个观点:一是“当梦想遭遇现实”,他以自己大半生笔耕不辍、坚持不懈的故事,鼓励在座的文学爱好者要沉下心来读书、写作,做一个虔诚的写作者。二是“实验室里的嫁接”,他从中国文人的价值定位聊起,提出文学创作应该推开门窗,多多吸取其他人甚至其他行业的精华。三是“写什么与怎么写”,他用自己探索多年才最终明确创作方向的故事,告诉大家“写作应遵从自己的内心”。
甘茂华:重要的是要挖一口深井
他挖掘了一个民国的故事家族
研究民国,袁世凯是最不可能绕过去的重要人物。甚至可以说,袁世凯是打开民国的一把钥匙。这位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北洋军阀领袖,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 ,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可以说是聚讼纷纭。张永久深知袁世凯及其家族在民国史研究的重要性,决不避重就轻,而是迎难而上,首本推出的民国历史随笔就是《民国第一家:袁世凯家族》。此后,他的很多故事正是围绕此书展开,而《袁家有故事》,可以说在那时就结缘了。
“2007年冬天,长春电视台准备拍摄一部《袁世凯家族》的专题片,约请我担任撰稿。踏上旅途,驱车穿行在茫茫风雪中的北国,寻访了河南项城、郑州、安阳、天津、北京等城市,接触和采访了数十位袁氏后裔及相关人员。对我来说,那次特殊经历是人生的一次洗礼。”张永久说。
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这些儿女们结婚生子,繁衍至今已有五、六代,遍布在国内外的袁氏大家族成员少说也有数百乃至上千人。“这本书只写了他们中间十几个人的人生故事,对于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大家族来说,这本书写下的只是一些飘零的叶片。不过管中窥豹,透过这些飘零的叶片,可以看到袁家的部分投影。”
在讲座中,他还透露,近些年来,他收藏了三百多种太平天国研究领域的书籍和资料,假以时日,他将开辟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为读者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太平天国历史拼图。
张泽勇(右一):文学需要坚持与关注
他的讲座引出了一串回响
讲座结束后,张永久还与现场的作家及文学爱好者们进行了精彩互动,大家一起谈历史、谈写作、谈读书,场面十分热烈。
作家甘茂华说,每位写作者要做到知己知彼,确定一个文学样式,挖一口深井。 “我认为,一个作家的一生一定要有好的安排。何谓好的安排?应该是先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的文学样式,再进行深度挖掘、研究。文学种类有很多,就好比十八般兵器有刀、枪、剑、矛、锤等。哪样用着合手?得一样一样尝试,才能选一个最得心应手的。比如张永久,他最得心应手的就是写历史小说,而且历史小说这个‘武器’是他在试遍其他‘武器’后得出的结论。若你已经确定了文学样式,找准了发展目标,接下来就应该进行深度挖掘、研究。就好比挖井,挖得越深,出的水越清甜。”
著名指书趣诗家姜祚正这次推掉了当天的三个应酬,专门来参加本报的文化沙龙,“我觉得三峡晚报的沙龙文化范儿十足,是一个值得长期坚守的品牌。”,谈到讲座中提到的读书写作话题,姜老告诉参加讲座的年轻作者们,“我今年八十有二,仍保持着记笔记的习惯??词榭吹骄蚀?,会在小本上记录下来;每晚上《喜马拉雅》网站听书,感兴趣的也会记下来;想到了什么,更是要马上写在本上,列成提纲。我认为,从事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更应该有个专业、敬业的态度,只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定会出成果。” 而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子墨山庄笔会中国民间故事之乡宜都故事之友创作研究基地挂牌仪式上,他还专门指书了两首新创作的趣诗为笔会助兴。殊不知,这两首亦庄亦谐的趣诗,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他数十年的积累、思考而炼成的硬功夫。
宜昌作协主席张泽勇说,坚持与专注,让张永久先生走向了成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进取的人生。三峡大学教授彭红卫则说:“年轻人应该多读书,因为看书里别人的生活,也是在映照自己的生活。”
互动环节上,西陵区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朱新泉现身说法,称认准了的路就要坚持一直走下去,不要在乎旁人怎么说,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每天坚持记日记,记了大半辈子,一天不拉地记。就是为了两个字:坚持。” 在场的作者马丫儿、李小坪、张君等还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本文有删节,全文见6月20日三峡晚报文化版。本期照片由杨和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