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诗人陈时进前面加个“小”字并不妥,它暴露了由成人掌控的现实与成见。中山先生远赴檀香山时才13岁,在浩海之上,即有了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肖洛霍夫18、9岁即开始了那部《静静的顿河》的创作……
放在“佳作欣赏”专栏也不妥,好在仁智各见。在中国诗歌之乡,一个15、6岁即获全国第四届小诗人奖“特别发现奖”的翩翩少年,无论如何是值得用心推介的。
此书收录有陈时进的诗作及相关诗评
陈时进诗?。ㄒ唬?/strong>
《三代人》
爸爸开车送我上学
除了唠叨学习,他不会
说别的什么
我一言不发。
我不会和他谈论函数与大爆炸,就像
他从不和我谈论卡佛与特朗斯特罗姆
我想爷爷的白发
终将覆盖他的头顶
而我的嘴角也会长出
爸爸的胡须
《无题2》
霍金预言:人类将看不到2031年的太阳
那时我才二十九岁啊
不过,这并不重要
“死亡是生命里的事情”
也许,只是克罗诺斯在看电影
他不小心按了快进……
《在妈妈生日想起她的眼睛》
与朋友聊天
朋友转述奶奶的话:
“人死后会跟着彼岸花
走上奈何桥,
喝下一碗孟婆汤,
忘记前世,迎接来生。”
“下辈子,你想出生在哪儿?”
他问。
我脑海中闪过地名和场景:
湖北,
宜昌,
第一人民医院,
一个年轻女人的身边,
一名熟睡的婴儿。
一捧花,
一只吊瓶,
一台飘着雪花的电视机,
一个成为父亲的男人。
那年,
他的头发乌黑如夜,
她的眼睛深邃如海。
妈妈生日想起她的眼睛——陈时进诗歌中的爱与日常
何方丽
15岁本就是诗一样的年龄,在这样的年龄与诗歌邂逅是一桩美事。小诗人陈时进的诗歌是美好的,恰如他青春的年龄,恰如他与诗歌的这场相遇。陈时进的诗大多书写日常,但又不仅限于对日常的还原和再现,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整合,让日常摆脱杂芜琐碎之感,进而拥有了可贵的诗意和灵气。
爸爸开车送我上学
除了唠叨学习,他不会
说别的什么
我一言不发。
我不会和他谈论函数与大爆炸,就像
他从不和我谈论卡佛与特朗斯特罗姆
我想爷爷的白发
终将覆盖他的头顶
而我的嘴角也会长出
爸爸的胡须
这首《三代人》前两节讲述作者与父亲之间的一次独处,地点是上学途中父亲的车上。父亲对学习的唠叨和我的一言不发构成对比。父子之间的交流似乎遇到了障碍,好像除了学习,父亲对儿子没有其他的关心和嘱咐。是父亲不关心儿子吗?显然不是,只是在高中这个特殊阶段,父亲对儿子的学习更加敏感而已。而作者的沉默,则是对唠叨学习这件事的反抗,并非对父亲的抵触。单看前两节,这首诗并不抢眼,无非再现了一个普通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父子关系的一种理解。真正让人惊喜的是最后一节,这一节的出现让平淡的前两节有理可循。父亲喋喋不休时,作者一言不发,他的思绪早已远行。他在思考父子关系,或者如题目所言“三代人”的关系:父亲会成为爷爷,作者会成为父亲,而爷爷也将满头白发。这种角色领悟与臧克家的《三代》颇为相似,对于三代人的理解其实隐含着作者对生命的理解。由于时代原因,臧克家眼中的三代都与土地密不可分,联系他们的纽带正是土地。在陈时进的诗中,联系三代人的是时间。白发和胡须都是时间的凝结,白发代表衰老,胡须象征成熟,他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特点,将其对生命的理解娓娓道来。虽然不如臧克家的理解深沉,但却不失少年诗人应有的敏锐与生气。
陈时进的诗歌有舞勺之年特有的活力,也不乏高于同龄人的思考。面对霍金“人类将看不到2031年的太阳”的预言,小诗人起初也感到惊慌——那时我才二十九岁啊。但他即刻恢复理智,认为这并不重要,因为“‘死亡是生命里的事情’/也许,只是克罗诺斯在看电影/他不小心按了快进……”同龄人会怎样处理这一残酷的预言?无动于衷还是认为这个预言纯属无稽之谈或是陷入悲伤与恐惧?我们不得而知。可小诗人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他没有停留在预言本身,而是由此想到了时间这一永恒深邃的主题。克罗诺斯是掌管时间无实体的神,象征永远存在、无始无终、自有永有的时间。诗人用一个颇具深意的比喻为霍金的预言作了注脚。时间之神俯视人间,人间万象就像一场电影,个体只是这场宏大电影中的角色之一。人类无法摆脱时间,克罗诺斯在某种意义上操控着人类的命运,当时间之神厌倦了人间这部电影,于是他按下快进键,人类就“将看不到2031年的太阳”。诗人用自己的智慧对这一预言作出了令人惊喜的回应??烧饩菜坪跤质乔槔碇械?,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陈时进的阅读范围相当广泛。例如辛波斯卡、米沃什、克拉科夫、克罗诺斯、梵高的弟弟提奥等这些人,对于绝大多数15岁的孩子而言是陌生的,可他们却不时出现在陈时进的诗中,他的阅读量由此可见一斑?;谡庖坏?,也就可以理解他颇具智慧的语言了。
虽然颇具智慧,但陈时进的诗并没有老气横秋故作沧桑之感,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真诚和思想的活力。一个饱经沧桑的成年诗人难以凭借自己的才华与诗情创作出诸如“茶几上的杯子揉碎了自己/作业本自焚/书桌卸掉短腿”“奥运赛场。眼珠也有轨迹:/羽毛球飘荡,天鹅湖上演”这类如此活泼饱满的句子。年轻是一种资本,更是一种力量,对诗歌创作而言尤其如此。陈时进稳稳地把握住了这份资本,让自己的天赋同日常生活在恰当的时机相遇、碰撞,从而写出了青春而不失厚度的诗歌。
同对日常的书写一样,对爱的理解与表达也是陈时进诗歌的可喜之处。“急于将慈爱盖到我们身上”的祖父、只会“唠叨学习”的父亲都成为小诗人笔下爱的具象。关于爱,我认为写得最入心的一首是《在妈妈生日想起她的眼睛》,朋友问他“下辈子,你想出生在哪儿?”诗人脑海中浮现了一些地名和场景:
湖北,
宜昌,
第一人民医院,
一个年轻女人的身边,
一名熟睡的婴儿。
一捧花,
一只吊瓶,
一台飘着雪花的电视机,
一个成为父亲的男人。
那年,
他的头发乌黑如夜,
她的眼睛深邃如海。
诗人将他想象的出生时的场景一一罗列,像一幅定格成永恒的画:花、吊瓶、电视机是背景,年轻的女人、成为父亲的男人、熟睡的婴儿是画面的主体,他如夜乌黑的头发、她如海深邃的眼睛是特写。作者构建的这个空间肯定不是他出生时的真实场景,但却给人以真实之感,这就是诗人的过人之处。感受爱是一种秉性,表达爱却是一种天赋,诗人兼而有之。他懂得何为父母之爱,也知道如何书写这份厚重的父母之爱。诗人选取了他初临人世的场景作为载体,因为这一刻,所有的角色都改变了,孩子成为父母世界的中心。父亲的头发、母亲的眼睛让这份爱不至于显得空洞、苍白和贫乏。除了写来自他人对自己的爱,他也书写自己对别人的爱。对梵高、“爸爸老家失去土地的农民”、腹有蛋花的母鸡、“小区门口被城管追逐的小贩”,他都报之以同情。悲悯是一个诗人的情怀,而15岁的陈时进已然具备。
除开爱与日常,陈时进也写现实,他说“《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科幻片”,暗讽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他关注“爸爸老家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小区门口被城管追逐的小贩”,表达对弱势者的同情和对城管过度执法的不满。在《多和少》中,他讽刺热爱形而下的忙人、钟情讲述的墓碑,推崇热爱形而上的盲人、钟情倾听的树木,并进一步在多与少的反差中反思当下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小诗人基于自己的阅历适当介入现实,敢想、敢写,有着小男子汉应有的责任意识。
陈时进确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凭借他的天赋与勤奋,他会在浩瀚的诗歌星空中散发出越来越强的光和热。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陈时进会写出更加成熟、更具力量的诗作。(此文写于2016年——编者注)
(作者简介:何方丽,1993年生,湖北长阳人,现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新诗研究。)
陈时进诗?。ǘ?/strong>
《读加西亚•马尔克斯》(一)
讲述百年孤独
讲述蓝狗的眼睛
讲述族长的秋天
讲述霍乱时期的爱情和
无人写信的上校
这些事物寄居
卖房者
香蕉公司
冰块
劣质香烟,以及
思乡的异乡客
回到那里去吧!阿拉卡塔卡
继续做着醒梦:
他们多么伟大
而你的爱多么贫乏
《读加西亚•马尔克斯》(二)
对,就是那个人!
那个逃兵役的人
得了两次淋病的人
从波哥大国立大学辍学的人
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却
义无反顾的人
在卡塔赫纳游荡的人
为《先驱报》撰写专栏的人
胡须如野草、头发似狗窝且
面目可憎的人
——我写了些东西
但我还是我
我问老爹:海的那边是什么
他答:海,没有那边
《替梵高给提奥写信》
“让我们保持勇气,试着学会忍受与宽大。不要害怕离开正道,把善与恶分辨清楚。”
——梵高
亲爱的弟弟,你不用担心,
我有了一个盼望已久的房间。
不再有倾斜的天花板,
也没有带绿边的蓝纸。
弟弟,我知道你热爱艺术。
我为你高兴。
那些点灯的家伙
是诗,
你要尽力赞美她。
弟弟,你要多出去走走,
保持对大自然的爱。
不要介意你的生活懒散。
——生命实在太长,
而死期来的并不慢。
弟弟,我常写忏悔录。
我祈祷主
不要离的太远,
忠实的孩子会遇见埃及的飨宴。
弟弟,每天都有恶,也有善。
魔鬼不总是黑的,
你可以看清他的脸。上帝
真的存在吗?
我的心没有死去,
他却睡着了。
弟弟,我想阅读大量的诗歌,
诗是醒着的梦。
我憎恨我的生活,
我是我的门徒。
弟弟,学会温驯与没有心眼。
你有了孩子,
而我的孩子使我
迟钝与软弱。
弟弟,我看不见你!
我的理智垮掉了一半!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
无限的、
深刻的、
真实的东西,
我不会眷恋人间。
亲爱的弟弟,你不必担心,
我在瓦兹河畔,
这里不再有倾斜的天花板,
也没有带绿边的蓝纸。
当你再次大声呼喊“梵高”这个名字的时候,
要留心
一个回头的守夜人。
少年在写诗,岁月保持了安静
李小坪
陈恳兄是个诗人,谦谦君子,湿润温暖。书香门弟,家学渊源,他的儿子陈时进,也在写诗,而且诗歌内容涉猎得还很丰富。十五岁,多么干净的年龄,多么新鲜的岁月,诗歌的种子与灵魂的自由一并植入青春里,多么难得又多么幸运。
少年在和生活的平凡相处中,带着一颗诗意之心时时在观察着生活,他以越过生理年龄的成熟与机敏,在每一个当下的生活现场里,去捕捉人生的小智慧,描绘日常之平凡生活,那些微观的心灵体验,化为笔下简净的诗意清流。亲情,是涵养人生的第一杯营养。他写《三代人》,他和父亲之间安静而默契的彼此体认,爷爷的白发,爸爸的胡须,最终穿过岁月的加持,一并由他完整继承。他写《在妈妈生日想起她的眼睛》,简单而深情的陈述里,没有故作深沉的表达,更没有苍白的煽情,而只是淡淡的让生活场景一一返乡回溯,具体的爱便有了一种丰饶。不露声色的表达里,无不让他内心潜在的情感做出了清晰的透视,我们看到,他年轻而丰富的内心种上了对生活的感恩、慈悲与祝福。
少年读书的范围超过了我的想象,事实上,在写诗的少年面前,我们是应该保持静默与深呼吸的。少年之诗,明净,明快,明朗。他写诗的触角由生活的景观里转移到另外一个维度与空间现场。比如,他在《读加西亚•马尔克斯》、《替梵高给提奥写信》等诗行中,他提到了爱,“他们多么伟大,而你的爱多么贫乏”。爱是丰饶的,也是贫乏的,他的思考有了密度,有了独立与广阔。生活常常伸手不见五指,希望是那么渺茫而悠远,他能努力抓住那些卑微与不容易,有感而发。他的梦境里有那么多生命的慈悲与警醒,他用内心丰厚的营养来浇灌自己,去摆脱这个年龄行走程序化生活的那些表面的相似。
事实上,读少年的诗,内心是会被净化一次的。他不会故作高深,那么刻意的寻求成熟的表达,或意象的清晰与精准,他更像是一种简净的内心需要。他坐在田野上,四周寂寂,月明星稀,一个小孩在与自己诚实的对话。他真实而细微的参与到生活世界中去,去发现了同龄人不能发现的生活经验,找到了属于他的情感表达形式,也让他的心田启蒙了对生活深深的慈悲与敬意。而诗歌,也可以算作是生活回馈给他的礼物。
一个人,能够在心田种下诗意的种子,从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世事艰难,灰尘满面,能够以一种低调而饱满的形式去打捞自己,他的生活就不会下坠得太厉害。无论未来的生活空间如何逼仄还是广阔,诗歌必将忠实的喂养内心的另外一种生活形态。如此,这样的人生,是有福的。
如此,非得要给陈时进的诗行冠以意义与附加值吗?好像也没有必要。他只是在和自己说话。他享有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立意识,以及早慧带来的心灵自由。他在诗歌里进行一些小小的争吵,谈判,融合,消解,甚至于势不两立。有时候,小诗人也许会选择袖手旁观。在表达的现场里,也许他的意象组合还不太成熟,生涩无可避免。但人在成长过程中,思维会不断发生化学反应,诗歌文本每个时段都会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在写作这一条艰辛放逐的路上,也许激情会消散,困惑如潮水漫漶,如果真爱诗歌,陈时进该如何继续下去?答案就是:坚持。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对语言的驱使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陈时进与诗歌,彼此关联,并最终会让他成为自己,而不会人云亦云。诗歌喂养了他骨子里的贵族气质,更加悠远的前行岁月,他的视野将更加开阔,阅读将更加广阔,内心定会构建更加牢不可破的骨架,生活委以一蔬一饭,谦卑之心去感受生活的烙印,且看他温文尔雅,凌然而立。(2016年12月6日于陆城)
(作者系湖北省作协会员,宜都市作协副主席。曾有散文《遇见大溪》、《老巷》等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
陈时进诗?。ㄈ?/strong>
《宿命》
窗台上,蜘蛛反复前进和后退。
一只苍蝇落入法网
却并不挣扎
多么熟悉??!
仿佛小区门口被城管追逐的小贩
仿佛爸爸老家失去土地的农民
仿佛偷看电脑时被妈妈发现的我
《棉被》
秋日,爷爷在老家禾场晒棉花
他将这些柔软的东西翻来翻去,像
拉拽天上要飘走的白云
我和爸爸去田头看了地下的曾祖
回来时爷爷已为我们
装好一床八斤重的棉被
南方的秋夜并不凉
他却急于将慈爱盖到我们身上
《偷光》
我要偷光,太阳
是我窃取的首选目标。
我端着配制的化学药剂,
朝太阳的脸泼去。
但太阳比我想象的还要吝啬,
只熄灭了0.001秒,
又燃烧起来。
地球上,
没有人察觉到什么,
那0.001秒的黑暗,
不过是忙碌的世界眨了下眼睛。
我并没有把这短暂的黑暗
变成光明。
《多和少》
在城市
忙人热爱形而下
盲人热爱形而上
所以忙人多,盲人少
在郊区
墓碑钟情讲述
树木钟情倾听
所以墓碑多,树木少
在夜晚
医院治疗外伤
教堂治疗内伤
所以医院多,教堂少
陈时进,男,2001年9月出生,现就读湖北省宜昌市二中高一年级。喜爱阅读和写作,有文章发表于《三峡文学》(教育版)、《荆州晚报》等,获全国第四届小诗人奖“特别发现奖”。
(供稿:毛子 编辑:冯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