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风——当代中青年书法家邀请展(第二届)”近日在武汉美术馆开展(4月21日至5月10日)。本届邀请展作者共10位(首届也是10位),分别来自北京、昆明、深圳、重庆、西安等地,罗海东是宜昌唯一受邀入展作者。策展人:张文博。学术主持:于明诠。
罗海东,1976年生,湖北长阳人,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书法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学术委员,湖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宜昌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宜昌市青年书协主席。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展、第三届青年展、第四届草书展、第二届册页展、第六届楹联展、首届“长江杯”等,并获第五届湖北书法黄鹤奖、第七届湖北省展一等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学视阈下的中国书法文化研究》,在《人民日报》、《中国书法》、《书法报》、《湖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近二十篇,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书法基础》第六讲《草书基础》主讲人,出版有《跬步集——罗海东书法文象合缀》。
著名书法家徐本一先生宣布展览开幕
学术研讨会现场
罗海东创作感悟:书法,玄妙之技也,而技进乎道。无技,安可论道?无道,徒有技耳。书如其人,书亦养人,是故风格即人。人欲变,其书亦变;人趋恒常,则书风定矣。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既妍,仍以质为贵,书重传统之故也。人之为书有则乎?曰有。有乎?曰无。然则果如何?曰:大体则有,定体则无。
参展作品之一
罗海东答策展人:
张文博:对您目前风格形成影响最大的碑帖(或书家)有哪些?
罗海东:我没有给自己设定太多条条框框,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所以临帖比较驳杂。最得力于怀素《自叙帖》、《小草千字文》,黄庭坚《诸上座》,张旭《肚痛帖》,王羲之手札,米芾手札,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王远《石门铭》,禇遂良《大字阴符经》,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以及《好太王碑》、《鲜于璜碑》、《散氏盘》、秦诏版等。法古之外,我也积极从当代名家书风汲取养分,获益良多。
参展作品之二
张文博:在创作上目前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
罗海东:作为高校书法教师,我思考得更多的,是上了国展之后该怎么办。我们这些书法青年,大都以展览体上国展获取“功名”,是展览机制的直接受益者,但也因此面临着“唯技法论”和“同质化”的威胁。故而,在锤炼技法的同时如何丰富作品的精神内涵,在展览体与研究性创作探索中如何兼顾平衡,更进一步说,在书法生态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如何找准当代书法的基本定位与发展方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参展作品之三
张文博:如何定义自己的书风?
罗海东:坦率地说,目前我还谈不上有自己的书风。一是功夫不深,水既未到渠自难成;二是我还年轻,不想过早结壳,喜欢尝试各种有意思的想法,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恩师周德聪教授最了解我,他知我善变,期待我的变化轨迹导向于风格的明朗。当然,我的书法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共性,徐本一老师说我“用笔劲健多变、结势奇幻郁勃”,也有道友认为我的作品总体上比较大气、文气、有想象力。我明白,这是他们对我的鼓励与期许,当继续努力才是。
参展作品之四
张文博:如何看待书家的“专精与博取”?
罗海东:书家的专精与博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专精代表高度,博取代表广度,这是关于书家能力水平的两个维度,没有高下之别,也很难截然分开?!妒槠住酚芯浠昂芎玫鼗卮鹆苏飧鑫侍猓?ldquo;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我认为,最好的模式是“一专多能”。“多能”既为“一专”开阔眼界吸收营养,也为“一专”提供多种可能性。“一专”则为“多能”引领高度。真有“一专”,“多能”也不至于太差;“一专”都没有,“多能”可能全在低层次徘徊,意义不大。
参展作品之五
张文博:怎样看待“传统”?
罗海东:仅仅将传统视为书法史上可资借鉴的技法与风格是不够的。我将书法的传统定义为:中国式文人在长期书法实践中积淀而成的超稳定的技法程式和审美心理,它是中国的人文道统在书法领域的具体反映,对书法创作与接受有着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通俗地说,传统就是书法的游戏规则——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可行。它由一切过往的书法实践从正、反两方面积淀而成:成功的创造,被作为新的传统积淀下来,告诉后人“这样做也很精彩”,例如《大字阴符经》,用笔夸张、字构出奇、风神遒逸,为楷书艺术又开新境,对后世影响深远;反之,不太成功的作品倘能流传下来,也会作为反面教材汇入传统的河流,使后人明白“那样做乏善可陈”,例如《上阳台帖》,笔法字法章法鲜有可贵处,遂知李白之诗可学而书不可学;再者,同一作者或同一作品,往往既有优长也有不足,后人须去芜存菁,例如黄庭坚的书法个性鲜明水平极高值得学习,但要力戒其“振颤”的习气。在我看来,临帖的根本意义,正在于从历代碑帖中领悟书法的传统即游戏规则;所谓创新,乃是接受传统又突破传统进而丰富传统的历史过程。
参展作品之六
张文博:除了书法以外,您平时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什么?
罗海东:临帖创作、读书作文、教书育人之余,我最乐意与人交往。陪陪家人、交交朋友、拜谒师长,这既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书法很好的滋养,从中能感到温暖、得到信息、受到教益,偶尔还会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罗海东陪同湖北省书协徐本一主席(中)、武汉美术馆樊枫馆长(右)观看入展作品
张文博:关于书法,您最看重的是什么?
罗海东:我最看重书法的格调。“格”即思想境界,关乎个人修养、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精神内涵;“调”即艺术品位,关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等审美形式,二者谐和即成格调。从根本上说,格调是人与书、道与技、性情与形质、内容与形式的交融。格调的高低决定书法作品的成败。
罗海东与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于明诠教授在展出现场
《书法报书画频道》现场采访罗海东
文/图:罗海东 编辑:冯潇
(点击左上方“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