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告诉我,他读过我的散文《黛妹啊黛妹》,说是黛妹这个人和我的散文是值得一读的。他向我打听黛妹的墓地在长阳什么地方,希望我能陪他去墓地看看黛妹,祭奠她和她的小诗《一碗油盐饭》。一个名扬四海的大作家,时隔多年,居然还记得一个从未谋面的已故几十年的农村业余作者,而且把她的小诗从中国讲到外国,如今还要去为她上坟。我的心鼓被重重地擂上一棰,发出“咚”的一声巨响。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厚爱??!他的眼睛凝视着生活中最基层最普通的人,他的凝视不是居高临下地俯看,而是以一个平头百姓的身份去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这不得不让人心情激荡。
——甘茂华
甘茂华:平头百姓刘醒龙
文/ 甘茂华
一个从哺乳时期就远离故乡的人,正如最白的那朵云与天空离散了。这是刘醒龙在他的散文集《寂寞如重金属》中开篇的一句话。他的恋乡情结之深由此可见。他是湖北省团风县人。他跟本土百姓一样,对团风血脉情深。他说故乡是使有限人生重新诞生为永生的最可靠的地方。离开团风后,他没有哪一天不牵挂故乡。尤其是成熟了,成年了,他越是喜欢故乡。喜欢到什么程度?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哪怕只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地深呼吸一下!我也是从恩施大山里走出来的,也是一个虔诚的文学作者,而且和他是多年前就认识的朋友,因此我理解他这种平民立场和百姓情怀,因此我说他是平头百姓刘醒龙。一个人无论走多远,名声有多大,故乡的魅力无不如影相随。
虽然,刘醒龙是获得茅奖鲁奖“双冠”的著名作家,而且又担当着湖北省文联主席的重任,现在还称他平头百姓,这合适吗?我觉得他依然是当年那个刘醒龙,他的平民立场和百姓情怀依然贯穿在一言一行之中,让人感到熟悉、温暖和亲切。他坚守着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应该坚守的信念,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践行的生活方式,从而在根本上守住并发扬了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尊严。
记得很多年之前,我们和刘醒龙一起到长阳釆风。他穿着一件红丅恤,肩挎一个布包,一路上谈笑风生。我和他为文学题材问题发生争论,他说要关注重大题材,我说题材不分大小。当然是各说各的理,我以为他会见怪,但自始至终,他还是和我说笑着谈论写作,用他那种轻言细语的方式。我们上山的时候,刘醒龙捡起一根树枝随手舞动,嘴里轻轻地唱着什么。山路上碰见一个放学的农村娃娃,我们谁也没在意,说笑着往前走了。等我回头招呼他时,我看见刘醒龙从肩挎的布袋里,掏出一瓶矿泉水,塞到那个娃娃的手里。我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刘醒龙的红衫子,手中的树枝和那瓶矿泉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个夏天最热的时候,也就是2018年8月末尾,刘醒龙和省文联的几位领导来宜昌市调研文艺工作。8月26日下午,他一到宜昌城区,风尘仆仆,还没来得及喝口茶,就赶紧专程前往老作家李华章家中看望慰问?;吕鲜Φ比桓卸?,他没想到刘醒龙当了“大官”还是像过去一样尊师重道。
当天下午,在桃花岭饭店会议室召开调研会。与会人员几乎全是宜昌市中青年文艺人才。我作为老作家代表,没有上会议桌,坐在靠墙边的椅子上。我估计多年不见,刘醒龙早把我忘了。因为我知道,文坛也是个很势利的地方。我退休以后,跟省作协基本没有来往。写了作品,也羞于往大报大刊投稿,不想自讨没趣。没想到刘醒龙在讲话途中,主动跟我打招呼,并让我会后留下来说点事。我这把年纪了,当然不会受宠若惊,可又实实在在感觉到了文人相亲的真挚的感情。
会后,刘醒龙告诉我,他读过我的散文《黛妹啊黛妹》,说是黛妹这个人和我的散文是值得一读的。他向我打听黛妹的墓地在长阳什么地方,希望我能陪他去墓地看看黛妹,祭奠她和她的小诗《一碗油盐饭》。一个名扬四海的大作家,时隔多年,居然还记得一个从未谋面的已故几十年的农村业余作者,而且把她的小诗从中国讲到外国,如今还要去为她上坟。我的心鼓被重重地擂上一棰,发出“咚”的一声巨响。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厚爱啊!他的眼睛凝视着生活中最基层最普通的人,他的凝视不是居高临下地俯看,而是以一个平头百姓的身份去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这不得不让人心情激荡。我当即应下他的要求,定下时间,并邀请青年作曲家毛成东和长阳作家肖筱作陪。遗憾的是刘醒龙接到省里的电话通知,临时决定赶回武汉开会,未能成行。他在武汉电话告诉我,下次到宜昌,我们再去看黛妹。
8月26日调研会后,刘醒龙主席和甘茂华亲切交谈
我记得那天桃花岭会议上,谈到文艺创作和培养人才时,刘醒龙有两个观点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他提出文艺创作不能不急,也不能太急。但对宜昌而言,现在应该急了。一是宜昌是文艺重镇,需要再攀高峰;二是宜昌这地方太温馨了,容易懒散下去。他又说,文艺工作者必须脚踏实地,不是看你跳得多高,而是看你走得多远。他的这些发自肺腑的话,依然是轻言细语的述说,如话家常,表达了非常诚恳的心情和殷切的期望。
8月27日,刘醒龙赶到秭归县,走进屈原老家乐平里。在那个群山环抱的山谷里,阳光灿灿,松涛阵阵。刘醒龙与三闾骚坛的农民诗人进行交流和对话。当他点评到农民诗人写的诗句“屈子阶前三叩首”时,他随即起立转身,面向古朴苍凉的屈原庙山门,恭恭敬敬地躹了三躬。这是祭拜诗祖,也是感恩农民,更是感谢文学。刘醒龙的平民立场和百姓情怀,再次彰显了文学的尊严和人格的力量。
什么是平头百姓?诗人张执浩说得好:“日常生活的态度是我写作的根本,只有把自己放到芸芸众生之中,做一个有血有肉的行动者,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歌。”我们这些虔诚的文学朝圣者,从中不是很能够得到清醒的启示吗?从刘醒龙身上,我们也找到了一个作家以民为本的生命方式和来自生活的写作源泉。
顺便提及,宜昌市文联重发我的旧文《黛妹啊黛妹》之后,被著名作曲家方石看到。他读后激动不已,说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他督促我把黛妹的故事写成歌词,一稿不行写二稿,第三稿他亲手动笔作了修改。如今,方石老师已经完成作曲。用不了多久,《黛妹》这首情深意长的歌,就会从黛妹的家乡清江河畔唱到好远的远方。
还要提及,刘醒龙的口味也是地道的平头百姓的口味。他喜欢吃懒豆腐、吊锅菜、霉豆渣之类乡土饮食,喜欢看三峡的桃花鱼,喜欢老哥刘益善,也喜欢在母亲心里流浪的丽江歌手丑钢,还喜欢唱歌和听歌。我想等到我们下次一起去长阳的时候,我们在黛妹的墓地,深情唱起方石老师作曲的《黛妹》,心里一定会涌现清江的涛声。那是一个人生命的回响,我们听得清清楚楚。刘醒龙和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心聆听,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018年9月5日晚于宜昌市格子寨)
甘茂华,散文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湖北作协理事,湖北流行音乐艺术委员会理事,宜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已出版各类文学著作15部,获得湖北文学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湖北屈原文艺奖,国家文化部群星奖,全国冰心散文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散文集代表作《鄂西风情录》《三峡人手记》《这方水土》等。歌曲代表作《山里的女人喊太阳》《青滩的姐儿叶滩的妹》《清江画廊土家妹》《敲起琴鼓劲逮逮》等。
刚刚创作完成的歌曲《黛妹》,甘茂华作词,方石谱曲。
阅读延展——
甘茂华:黛妹啊黛妹
文/图: 甘茂华 编辑:冯潇
(点击左上方“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