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一辉,又名安一珲,现任三峡印社秘书、理事。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院聘画家,三峡画院特聘画家。200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师从方骏、徐建明、徐钢,毕业创作获亚明奖学金一等奖;201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师从袁学君。
作品和论文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3中国画教学文献》《三峡墨潮》《书画世界》《美术向导》《书法报》《美术报》《大美术》《三峡论坛》《三峡艺苑》《三峡日报》《三峡晚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
参展记录
2017——
写意中国?大美辽宁——第二届中国画水墨大展
首届“白山黑水 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第十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大美宜昌诗意秭归”三峡画院写生作品展
艺术南京邀请展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艺术科学院国际邀请展
“丹青华茂”当代青年中国画家提名展
“澄怀味象”三人中国画作品展
2016——
“荆楚风江汉潮”江汉平原书画作品联展
“大美宜昌”三峡画院枝江写生作品展
“如是清凉”当代中国画名家绘扇展
“翰墨乐安”中国第二届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状态”五人书画联展
“学院空间”青年美术作品展
“固本流远”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荣宝斋中国画双年展
2015——
“山外青山”安一辉山水画作品展
“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
“求剑于舟”青年水墨邀请展
2014——
“甲午迎春”万双全 安一辉书画联展
“楚韵巴风”镇宝堂学术提名书画巡展
第二届篆书篆刻展暨三峡印社、南纪印社交流展
宜昌市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
2013——
“后学院艺术”湖北高校教师美术作品展
“山楂树情怀”三峡画院美术作品展
2011——
“夏至印象”九人作品展
湖北二十一届工人画廊作品展
安一辉作品选登
▲安一辉 • 望断江南山色远(130cm x 200cm)• 2015年
话自画
安一辉
自小学起至今,学习了这么久的国画,工作又是教国画,平时又不停的画国画,要说没有什么专业上的企图,不用说别人,自己都不相信。
都说无知者无畏,但是随着书看的越多,画的越多,雄心勃勃的企图,反而越来越像是冥想——虚幻般的精神自慰了。好在是真心喜欢,好在是长时间的研习状态已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你的成长背景、知识结构、性格特点以及周边环境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苏北人,南京求学,湖北工作再到进京负笈,就变成了现在的我。熟悉的人都说我感性,我却坚决认为在专业学习中我是理性的,而且是十分理性。我曾反复细看美术史、画论试图从中找出古人未做或做而未尽之事,我干,成大事;我常收集画家成长经历试图窥视他们的成功秘诀;我还大量尝试古今各种绘画技法的相互嫁接的可能;我对所用绘画工具材料精选细挑,买来原石自制颜色。凡此种种常使我忙得不亦乐乎,但却始终感觉如隔靴搔痒,接下来自然就是郁闷,再接下来是接着干……
好友规劝“书看多了”“想得太多了”,我觉得也是,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也试图改变过,可转了一圈又回了来,本性难移吧。倒是这些杂七杂八的“理性”使我在教学中有了不少优势——可以给学生一个更为庞杂、具体、系统的知识体系。当然跟朋友吹牛时也是显摆的谈资,这一点我利用的也比较充分。
不记得是什么样的天气里,我突然意识到古今并没有像时间这样严格的界限。在古今时间的概念中或许可以利用突破、超越的方式来实现专业自身的定位。但在某个层面古今其实是可以通过像笔墨、造境、节奏等之类的媒介贯穿到一个平面中的。于是古今同一息,临摹、写生、创作或是古人、造化、自我三者间的混溶互化就变得理所当然了,于是就出现了皖南系列、松阳系列水墨的青绿的种种作品。虽然作品还是未能尽我之意,但,还好在路上。
▲安一辉•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136cm x 67cm)• 2015年
▲安一辉• 清明山色(136cm x 67cm)• 2017年
“翟家岭系列”是2015年安一辉在远安翟家岭的写生,主要是对传统绘画理念的一些认知的体现,特别是中国画中的留白,让他意识到了一个新的亮点:自己对中国画的空间分割方式很敏感也很感兴趣,就是“一笔下去,有笔有有墨有节奏,同时又有造型的空间留白关系。”也就是绘画中的“计白当黑”、“留白意识”。安一辉在这一阶段的写生中着重尝试对留白的理解,对原本灰白色的墙体有意识的做了留白关系处理,对四周的房顶、墙角堆积的木头、房屋前后的树木、墙面因漆面脱落出现的斑驳痕迹相对大面积的墙面、天空、路面等都处理得相对紧密,表现出画面整体的疏密节奏,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同时每组关系的外轮廓又都有明显的节奏关系并能与之相对应的留白外形相互错落,计白当黑,黑白相生。
▲安一辉 • 翟家岭图(22cm x 68cm)• 2017年
▲安一辉 • 翟家岭图 局部
▲安一辉 • 翟家岭图 局部
▲安一辉 • 翟家山居(22cm x 68cm)• 2017年
“美术系组织采风活动,于微雨中写生翟家岭百年古树及回马桥边山石。通过此次写生,使得树石结构与笔墨关系的宋人式表现,以及笔墨造境的心性与自然结合变成一种可能,更使我找到了在创作中借鉴李成《窠石读碑图》的方法。随后就出现了这批团扇小品,选择园林题材只是为了画面处理的方便。这组扇面的创作顺序很好的体现了借鉴《窠石读碑》的探索过程,其中还发现了在这一表现方式下的笔墨节奏的更大拓展的可能。总的来说这批作品是接下来松阳系列创作的重要基础。”
——安一辉
【访谈】安一辉:一山一水总关情
“山水画,一直以来有很多人以为它就是水墨画,但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中国画从宋代苏东坡始直到元明清时代,始终倡导水墨为尚,而青绿山水因其独特的、更偏工艺的绘画技法,更多时候被称为‘匠人画’,也因此为文人所不耻。”
3月29日,在对安一辉的采访中,关于青绿山水的历史发展安一辉如是说。
安一辉,又名安一珲,1983年生于徐州。200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师从方骏、徐建明、徐钢老师,毕业创作获亚明奖学金一等奖。201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师从袁学君老师。毕业之后成为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原本以为,这样一位画家会如高岭之花一般难以接近,没想到接触之中他风趣幽默、和善健谈,丝毫没有架子,也正是如此,此次访谈的氛围愉快轻松,安一辉老师的见解和创作体会,也让我们对青绿山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记者:您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青绿山水画,可以请您能就青绿山水这个概念给我们讲解一下吗?
安一辉:青绿山水是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
记者:您是通过什么契机才决定画青绿山水的呢?
安一辉:其实青绿山水一直有人在画,只是比较少。而现代国画在“国画革新”的呼声下,同时又受到西画的影响,逐渐开始重视色彩。包括我之前念本科的时候,方骏、徐建明老师,他们都画青绿,后来在北京念书,那时袁学君老师也在画重墨、重彩,再加上原来我也断断续续地画一些青绿,就自然而然把青绿山水作为一个创作方向了。
记者:看来老师们的影响还是挺重要的,那您对青绿山水很有兴趣,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尝试转型的呢?
安一辉:青绿山水虽然不同于以水墨为主的传统国画,但它仍然要求有过硬的水墨画功底,之前我画了很多水墨系列的作品,大概是在2013年时我尝试把画面中一些山石的大小对比变得更大,同时减弱皴法,再通过皴染来弥补山石的空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技法和传统青绿的勾染法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也是那时我觉得,自己差不多可以画青绿了。
记者:如果从2013年开始算到现在也有接近四年的时间了,期间您在创作自己的青绿山水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安一辉:困难肯定是有的。比如说最开始我会去临摹古代画家的作品,像《千里江山》还有仇英、文征明的一些画作,在临摹的过程发现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材料,第二个是色彩,也就是我在绘画中需要的纸张和颜料。当时我画了一批青绿,在去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讲学交流时见到刘墨老师给他看了照片之后,他说,画重彩一定要有好的颜料。后来我在颜料方面下功夫,也用过姜思序堂的和一些其他调制好的青绿颜色,包括其他的颜料粉,自己调胶做颜料的尝试。但始终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记者:相信您在自己做颜料过程中也是相当困难的,那这个颜料的问题后期是如何解决的呢?
安一辉:现在的颜料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做出来的。之前我请人用绿松石磨成粉,但一般绿松石杂质太多,纯度高的又太贵,也不能用。再后来用使用孔雀石、青金石,我自己也去研究古代颜料所用的胶和水,都是一点点来,做了很多不同尝试得到的。我的白色颜料粉是一般人不太用的珍珠粉,因为珍珠粉有个特点是沾水或加胶后是几乎透明的,在作画的时候你无法判定它所涂厚薄的程度,我也是在画了很多之后才摸索到一个适合的用量。
记者:用珍珠粉做颜料,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安一辉:因为珍珠粉和锌钛白还是有一定差别。锌钛白颜色有些惨白,但珍珠粉由于质地原因有点偏暖色调,就像珍珠特有的荧光感。本来有些重彩类的青绿运用的色彩,它的材料所有的质感也是一般材料没有的。比如说宋徽宗的《瑞鹤图》,据说是由波斯进贡来的蓝宝石磨成粉然后使用的。如果看过真迹的话,你真的会惊讶于那种无法形容的蓝宝石的光泽感,我们看图片、印刷品是无法体会到的,只有在亲眼见过后才会明白那种为天然矿石独特的饱和感、色彩感所产生的感动。(说到这里,安一辉老师明亮的眼里掠过一丝隐动,似乎脱口而出的话语之中那动人的青绿色彩已在眼前闪闪浮动)
记者:就听您说自己动手做颜料,进行各种尝试,可以看出您对青绿山水确实有很深厚的感情。那么您所作的画,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现在这种形态的,可以聊一下您的创作经历吗?
安一辉:创作最开始肯定是临摹了,后来根据自己对山石形态的理解再进行一些小的创作。去皖南写生时画的黑瓦白墙的房子,让我感觉其实这种画面内容映衬到青绿当中是比较好看的。而我的老师方骏,就曾经将徽派建筑的房子加入到青绿山水当中,产生的作品非常漂亮。在福建有个叫林容生的画家,他也擅长画白瓦房,在大面积的绿色当中镶嵌几块留白,给人非常惊艳的视觉效果。由于这两位画家的触动再加上我本身对皖南房子结构的控制和理解,我感觉两者有融合的可能性。在经历了大量水墨和青绿的尝试后,画出了一批比较有意思的东西,拿到北京参加展览后也得到不错的反响,这条路子就基本上定下来了。
差不多在2015年当我对皖南的房系结构把控基本上没有问题后就开始尝试画面的造境。在中国古代重彩青绿有个特点——装饰性强。然而对于我来说,一件作品它的装饰性太强反而会造成造境意识的缺乏,那种氛围并不完全是我想要的。虽然在古代也有作品具备这样的造境意识和氛围,比如说《千里江山》,以及文征明所画的一些小青绿也具备造境意识。但是像明代仇英画的一些青绿、元代钱选的有些作品,我感觉它的装饰味是比较浓的,而我最开始的皖南作品也是如此,我更多是注意到房子、树木、各种色彩的节奏,这些节奏让画面变得平面。然而我内心渴望的青绿应该是充满了氛围、意境和情节的。
所以在2016年主要就是做两个尝试,一个是造境,让画面更有氛围意识,也出了一些作品,另外就是扩充色系,增加颜料使用,青金石的使用就是那时开始的。也尝试着把石绿加以运用根据画面需求和我想表达的境界画出不同的氛围,有的浓艳,有的淡雅,还有雨过天晴的明朗和山雨欲来的压抑,经历这些之后我感觉到画面造境的可能性。
同时我也学习使用朱砂。红色系画青绿山水的人并不太多,目前我们看到比较明显的就是画家张大千。他会根据自然现象比如太阳西照,将几块石头用红色来画,但其他大部分还是石青石绿。到解放后由于时代背景原因大家开始画一些歌颂题材的红色山水的画作,例如《红岩颂》《万山红遍》等等,到现代有些人画戈壁、丹霞地貌、新疆等特殊地貌,也会使用大量的红色。在我看来一方面自然中确实存在红色石头,另一方面就是解放后红色山水已经变成审美符号了,那么我把朱砂红色的山水作为创作方向也是可行的,并且也具有渊源和依据。
但是朱砂的使用确实很困难,毕竟新的材料使用起来都有个复杂的过程,要分出不同的色调,不同的层次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和色彩组合必须符合画面整体感,需要花很多心思去磨合掌握。
记者:根据您刚才讲述的整个过程来看,到2016年的时候基本上画面风格就比较统一了,甚至在后期可能已经有个人的一些创意和改变。
安一辉:是的,其实在2016年下半年同时我也在关注自然的节奏关系,这时期的写生开始学着主观处理画面节奏感。比如说我会把一些房顶空出来,根据画面留白需要把一棵树空出来,或者把某所房子变成一个墨块,这时我对自然景观的处理变得更主观,但我没办法把当时的青绿和水墨写生的主观自然处理结合到一起,确实是个很难的事情。直到看了一些敦煌的壁画,根据壁画上面黑色、红色山系和白色房顶、树木等一系列搭配,在色彩处理、色彩表现空间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开始借鉴敦煌壁画的方式进行自己的创作,于是产生出了一个“小奇葩”的系列。当时拿去给老师朋友看,一起交流的时候他们说我脑洞大开,但他们确实觉得我在现有基础上又往前进了一步。
紧接着就出现了一些四尺斗方系列的大图,创作时间长,画幅比较大,比如说八尺的,两米五乘以一米五的,周期都很长。我最近有一张年前就在画,一直到今年三月份才画完。那么大幅的青绿山水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阶段。
通过这一次对安一辉老师的采访,让我们了解了何为青绿山水,何为重彩!也了解到那青山绿水、黑瓦白墙背后安老师所付出的认真努力。同样也正是因为这份执着,才让安老师在山水艺术的求索之路上开创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同将青绿山水带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之中。相信安老师会持续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运匠人之心、作大师之画,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青绿、喜欢青绿,在青绿山水绘画的发展史中作出他巨大的贡献?。ǚ锰咐丛矗何⑿殴诤诺卤μ茫?/p>
▲安一辉 • 扇面系列一(19cm x 40cm)• 2016年
▲安一辉• 扇面系列二(19cm x 38cm)• 2016年
▲安一辉• 扇面系列三(19cm x 46cm)• 2016年
▲安一辉• 扇面系列四(19cm x 46cm)• 2016年
▲安一辉 • 皖南系列之八 • 条屏(132cm x 31cm x 8)• 2016年
▲安一辉• 幽居人家(136cm x 67cm)• 2017
▲安一辉 • 艾家晚烟 (22cm x 68cm)• 2017年
▲安一辉 • 谭家湾写生(35cm x 46cm)• 2017年
安一辉2016年的创作在延续2015年作画方法的同时,更加丰富画面形式。分别尝试了条屏、四尺对开、横幅、扇面,斗方等形式?;蟹慷ピ谑嗟幕∩嫌玫纠幢硐址岣环慷サ谋硐址椒?,同时也在尝试各种色系的表现方法,分别有朱砂,石青等?;嬲甯臃岣缓裰?,并开始有意识追求画面造境效果。
▲安一辉 • 松阳纪逰(180cm x 96cm)• 2016年
▲安一辉 • 三都呈回(165cm x 180cm)• 2016年
▲安一辉 • 凤凰山民居写生(46cm x 35cm)• 2017年
▲安一辉 • 金家湾写生(22cm x 68cm)• 2017年
▲安一辉 • 落佛村写生(35cm x 46cm)• 2017年
▲安一辉• 小溪口桥头写生(35cm x 46cm)• 2017年
文/图:安一辉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