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勇:作家创造在于精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八次作代会上,号召文艺工作者要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我理解,创作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就是作家的创造。
那么什么是精品呢?我以为可从现象和本质两个层面来观察和理解。所谓现象,这是从表象来看的。比如一个人死了,可他的作品还活着。他的作品不断被印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新中国60年来,有的优秀作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后,至今再版30多次,发行数千万册之巨。尽管人去世了,但他的作品仍为后人津津乐道。这样的作品难道不是精品么?所谓本质,是就理性而言的。我个人以为,精品首先要有可读性。这个可读的含义包括作品是自然的、朴素的、简约的、易懂的,但又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唐诗、宋词、元曲,清新自然,明白如话,这种可读性极强的作品,能为大众所接受,经得起反复咏哦,其乐无穷。其次是普遍性。精品或者说伟大的作品关注的是人类的普遍经验,而不是有限的个人经验,所表现的几乎是多数人可能体验的情感和生活。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但所表现的是封建社会所有男女青年都曾遇到过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痛苦,表达的是所有男女青年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再其次是永恒性。所谓永恒性,是说伟大的作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无情冲洗。有的作品在发表当初,可能会引起轰动,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作品越来越肤浅了,最后被读者所遗忘。相反有的作品在出世之初,人们并没有觉出什么,但时间久了,却光芒四射。如《论语》、《孟子》、《老子》等古代经典。最后是崇高性。所谓崇高性,是指一部作品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所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它鞭挞的是自私、冷酷和残忍,挖掘的是人性深处的善良、正直和勇敢。正因为伟大的作品具备这几个特征,它才被胡总书记称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作家创造精品要具备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从外在条件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阶段,我国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应该说,这已具备了创作精品的外在条件。剩下的事情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取决于作家的内在条件。从古今伟大作家的经验来看,这个内在条件,就是一位作家要具备扞卫真善美的良心。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发现历史的秘密、揭示生活的真相、写出人性的本质,就是他始终高扬“良心”的旗帜,没有丧失秉笔直书的原则,保持独立批判的勇气,才成就了《史记》的不朽。愿宜昌作家在创造的大道上奋勇向前。
?。ㄗ髡呦狄瞬凶餍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