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底,宜昌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的称号,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在宜昌隆重颁奖,至此,宜昌这座以水电著称、以三峡旅游为特色的城市,开始在文化输出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提升和传播宜昌的精神风貌与文化软实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论文就以宜昌诗歌的文化传统和近年在全国文学界的地位为切入点,总结了宜昌诗歌对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作用,并对其作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展望和设想。
一、为何要以诗歌来打造宜昌的“文化地标”
一座城市的文化,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它决定了城市人的精神面貌和城市在世界中的姿态。中国城市近三十年都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的决策者们也在想方设法寻求新的突破。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城市的竞争,无疑是软实力的竞争,其中“文化的竞争”是根本。城市需要有一张“名片”来展示其价值和魅力。而一个城市怎样能在群雄逐鹿中胜出?在这方面一定要有文化上的“金字招牌”。
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软件系统,林立的摩天大厦、繁忙的交通运输、发达的信息科技、炫目的商业产品,这些现代化高科技为人们构建了一个看得见的城市,而文化则为一个城市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塑造了一个看不见的城市。我们体验到不一样的城市经验,城市透过文化而重获新生。从文化来看,只有那些具有高度包容性,并且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出重要力量的文化才可以成为软实力资源。
当我们返观宜昌时,荆楚大地上有水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而最响亮的,无疑是宜昌的诗歌文化。宜昌作为中国汉语诗歌的源头,诞生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甚至被誉为中国的“诗歌之父”。他的爱国思想,他的不屈精神,他的高洁情怀,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菁华;他的《楚辞》作为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典范,他也由此被尊推为中国的诗魂、国魂和民族之魂。屈原作中国诗歌精神和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一个象征,泽被后世,同时也对他的诞生地宜昌树立起了一个精神的标高。继屈原之后,在中国诗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宜昌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一大批著名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都曾写下了对这片土地和山水的深情。
自近现代以来,因白话新诗的兴起,宜昌诗人也像全国很多城市的诗人一样,在个人独唱的同时,也加入到了对时代的书写之中。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宜昌出现了以黄声笑、习久兰、刘不朽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诗歌黄金时代的到来,宜昌诗歌也再度焕发青春活力,诗人们的创作也从之前的乡土诗为主,转向了更具现代意识的先锋诗实践。宜昌城区和各县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大量的诗歌社团和诗人群体,先后有屈原诗词学会、三峡诗词学会、秭归骚坛诗社、当阳长坂坡诗联社、长阳诗词协会、宜昌新诗学会等。秭归县成立了骚坛、萤火虫、兰蕙、楚风、树蕙、天问等20多个诗社,发展会员 1000 多人。诗社中的“三闾骚坛” 诞生于屈原出生地乐平里,有 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现存最古老的诗社了。新世纪以来,宜昌诗歌的发展呈现出平稳态势,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继南野、姚永标、肖国松、熊平、刘小平、徐原等诗人之后,出现了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诗人,如毛子、温新阶、李祖贵、周宏、徐虹兰、颜铭、冯汉斌、徐述红等。这些诗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创作风格,不仅在整个湖北诗坛具有整体的影响力,而且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创作在表达技巧与思想深度上都表现出了整齐的格局,凸现出了宜昌诗歌在中国诗坛的地位,为宜昌市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一代又一代诗人的不懈努力,让宜昌获得了名副其实的诗意之城的荣誉,这对于提升宜昌的文化品牌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湖北文化的整体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诗歌与“宜人之城”的互动
作为湖北的“宜人之城,昌盛之地”,宜昌是全国百佳文明城市,也是鄂西地区旅游业的重要窗口,更是它的一张文化名片。她的诗意不仅体现在秀美风景上,更主要是渗透在每个城市人的灵魂里。在诗意的浸润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宜昌也再度焕发青春活力。新兴的诗歌群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不断汲取活力,诗歌创作以各种形式呈现,本土诗群不断壮大。在湖北省乃至全国知名诗歌与文学刊物上,“宜昌诗群”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存在。
宜昌新诗学会,2011年成立于宜都宋山,聚合起一批新诗的“实力派”和爱好者。该学会推出了自己的民刊《坐标》,并以此为平台,大力推介本土诗人的精品力作,即注重诗人的原创、创新,也乐意刊发新人新作,同时也刊发了全国知名诗人的新作。学会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影响,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蹲辍访科诔霭婧?,投发给全国各高校图书馆、大学的诗歌研究所、省级以上文学杂志,以及全国知名诗人、诗评家,每年《坐标》刊发诗歌的转载量都达到30余次。宜昌新诗学会不断推出诗歌活动,加强诗人联系,在社区、 在校园,在各县区每年均举办十几场诗歌朗诵会,撒播诗意的种子,短短三年中,在当代诗歌圈里,以《坐标》为核心的宜昌诗人群,逐渐在湖北文学界打开了局面,并在全国诗坛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宜昌市文联主管的全国公开发行的纯文学刊物《三峡文学》,每期都要以大篇幅推出全国有影响力的诗人诗作,同时也给本土诗人发表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外一本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江河文学》,每期也要开辟一部分版面来发表诗歌,尤其是为地方诗人创作带来了福音。与此同时,《三峡日报》每周也在副刊版面上发表“宜昌新诗学会”会员们的诗作,该举措已持续近一年,颇有效果。这两刊一报为宜昌诗歌的发展营造了非常自由宽松的氛围,且与诗人和读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报刊是诗歌发表的平台和载体,而诗人的创作又是诗歌的主体,甚至是整体诗坛兴盛与否的根本和关键。因此,宜昌诗人所取得的成绩,才是提升宜昌文化影响力的前提和保证。周立荣作为宜昌市文联主席,他的歌词创作立足于本土,有着浓郁的土家民俗风味,又不乏时代感。他在歌词创作上的努力,近年来也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巴土恋歌》和《江河恋》两首歌词相继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这些荣誉对于提升宜昌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在全国的影响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自2008年以来,“宜昌诗人群”已形成了“诗歌原创、诗歌翻译、诗歌评论”三位一体的诗歌创作与研究体系。其中,最出色的原创代表诗人是毛子。成长和生活于宜昌的毛子,1980年代初开始写作,至今已有30多年的诗龄。他是属于能够沉潜下来的诗人,已在《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中国诗歌》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许多作品,公开出版有个人诗集《时间的难处》。近年来,他的诗歌更是在全国诗坛乃至文学界显出了影响力,2013年,获得“首届扬子江诗学奖”,2014年获“首届屈原诗歌奖”,毛子在全国诗坛所获得的成绩,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回报,其实也给他所在的宜昌带来了良好的文学声誉。
在诗歌翻译方面,当属《中国三峡》杂志的总编辑柳向阳,这位学金融出生的高材生,是宜昌诗歌翻译界的领头羊,他主攻欧美诗歌翻译,曾翻译过杰克·吉尔伯特、格利克等欧美著名诗人的多部诗集。2012年12月,他推出了历时五年的翻译之作--美国著名诗人杰克·吉尔伯特的多部诗合集《拒绝天堂》,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著名诗人、学者朵渔高度评价该翻译诗集:“2012年诗歌翻译界出了柳向阳翻译的这本《拒绝天堂》就够了。”柳向阳一手原创,一手翻译,同时还做诗歌研究工作,他相继在《世界文学》、《外国诗歌研究》等发表翻译诗歌和学术论文多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诗歌评论和研究方面,以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为中心的诗歌批评团体已经形成,并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先后有刘月新、郭勇、朱华阳、刘波、张慧敏、孔育新等一批青年学者发表了大量诗歌评论文章和研究著作,他们在关注全国诗坛现象的同时,也给予了宜昌本土诗人创作以相当的观照,试图将他们推向全国。
在诗歌原创方面,除了周立荣、毛子和柳向阳之外,还有康宁、曹平、王进、周宏、杨光、飘萍、邱红根、虹兰、王猛、彭君昶、马小强、向晓青、赵玮璐、张颖、祥子等一批中青年诗人,他们的写作在自我要求和相互学习鼓励下,也日见功力,都出版了诗集。这批活跃的诗人正在推出自己的诗歌作品集,十二个诗人,一人一本专辑,预计2014年底或2015年初出版。他们的作品赢得声誉,将宜昌的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作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端午文化节与屈原诗歌奖
自2009年端午文化节“申遗”成功之后,文化部、湖北省政府在宜昌设立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次,这对于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至关重要。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廖达凤在2014年6月7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把端午文化节办成“群众的节日”》一文中说:“举办端午文化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文化惠民,坚持以节促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让群众在端午文化节中真正受益。”秭归县每年举办的“端午文化节”,不仅邀请国内的诗人与文化学者参加,而且还会邀请海峡两岸的著名诗人到屈原故里进行诗歌和文化交流。秭归县文联由此与台湾的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多次在端午节期间举办海峡两岸屈原文化和端午文化论坛,已经推出了系列研究文章,发表在海内外报刊上。此外,还邀请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洛夫、郑愁予、隐地等参加屈原故里端午诗会,余光中还为此创作出了名扬海内外的长诗《秭归祭屈原》,著名诗人于坚也在参加端午诗会后创作出了长篇散文《癸未三峡记》,让宜昌之美在诗人们笔下获得了永久的定格。
2011年,秭归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乡”的荣誉称号,引起了全国性的反响;2012年,由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作家?宜昌文化建设研讨会”在宜昌举行,舒婷、吉狄马加、韩作荣、李少君等著名诗人为宜昌文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2013年,由宜昌市委宣传部主办、宜昌市文联承办的“诗意宜昌”诗歌征文大赛取得了丰硕的成绩,诗人作家的获奖作品,都书写出了对宜昌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诚挚。宜昌市政府近几年也以“诗意宜昌,大城梦想”为目标,大力宣传和支持宜昌的文化建设,以诗歌文化为名片的“走出去”战略,正是配合宜昌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2014年5月,为表彰宜昌在促进中国诗歌繁荣上作出的特别贡献,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其“中国诗歌之城”称号,同时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在宜昌落户。“中国屈原诗歌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中国诗歌学会设立,是中国诗歌单项权威奖,旨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展现汉语诗歌的最高成就,推动当代诗歌的创作与繁荣。首次诗歌奖评选过程中,组委会收到了近万件参赛作品,不仅包括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诗人与诗歌爱好者的作品,而且还包括港澳台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地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最新力作。中国诗歌学会聘请谢冕、吴思敬、张清华、曾凡华、李少君、霍俊明、刘波等九位当代著名诗歌批评家,评选出了桂冠诗人李瑛,金奖诗人王家新、西川、李亚伟、大解、雷平阳、张执浩、毛子、朵渔、江非、郑小琼等十位。郑愁予、李瑛、熊召政、子川、臧棣、田禾、马新朝、宋子江、袁绍珊等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们莅临宜昌,出席颁奖晚会,吹响了中国诗歌盛大的集结号。以“诗意宜昌”为主题,以“诗与城”为主要内容,以诗歌朗诵为主要形式,吟诵诗城,歌颂宜昌,赞美家乡。在此期间,全市上下均受到诗歌精神的感染,著名诗人郑愁予在三峡大学举办诗歌讲座,原定的听众只有200人,但因闻讯前来旁听的师生达到了2000多人,主办方临时将讲座场所从学术报告厅换至体育馆,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在诗歌奖颁奖期间,宜昌也举办了一系列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屈原诗歌奖由此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艺报》、《湖北日报》等各大媒体都对其进行了转播和大篇幅报道,这对宜昌文化界来说无疑是一次盛事,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宜昌作为“中国诗歌之城”开始走出了鄂西,走向了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宜昌市举办“中国屈原诗歌奖”的颁奖活动,其根本目的或许就是廖达凤部长所言:“着力营造诗意宜昌的浓厚氛围,引导群众用诗歌抒发情感、讴歌生活、涵养人生,形成对真、善、美、爱的价值追求。”通过屈原诗歌节这样的平台,邀请优秀诗人到宜昌来,他们回去就会宣扬、提升宜昌的形象。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田禾说,屈原诗歌节和屈原诗歌奖,极大地提高了宜昌对外的文化影响力,这让国人能进一步认识、了解和走进宜昌。“我相信通过诗歌节的不断举办,将会进一步提升宜昌的文化软实力,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事情。”田禾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对“中国屈原诗歌奖”的祝福,同时也对宜昌作为中国诗歌发源地满怀着深切的希望。
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诗歌节”的带动下,宜昌市民对诗歌有了新的认识,它关乎这座诗歌之城的文明守护与文化传统的发扬。随着“中国屈原诗歌奖”落户宜昌,很多人又需重新认识宜昌,该奖项将两年举办一次,而且颁奖地将永久性地设在宜昌。这对于拓展宜昌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重要契机和突破口,它所实践的这种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无疑将使得宜昌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独具魅力。
四、“中国诗歌之城”建设的紧迫性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正如同普希金之于俄国,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歌德之于德国,泰戈尔之于印度,米沃什之于波兰,一个经典诗人的出现,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精神标高,一个城市因为一个诗人而有了它的风度、品格和魅力,这才是城市最好的名片。最近几年,以诗歌为名举全城之力精心策划推出的诗歌节有不少,比如,青海西宁的国际诗歌节、陕西安康诗歌节、辽宁马鞍山诗歌节、四川绵阳诗歌节、广东珠海国际诗歌节、海南三亚国际诗歌节、浙江海宁诗歌节等,这些诗歌节的影响和规模与日俱增,不仅邀请了全国知名诗人和学者,更邀请了海外诗人与学者,这样的举措也会让诗歌节所在的城市声名远播。
既然宜昌已经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了“中国诗歌之城”的称号,“中国屈原诗歌奖”也永久性地落户宜昌,那么宜昌与诗歌的关系也就相应地变得更加紧密了。与那些举办各自诗歌节的城市相比,宜昌应该采取怎样一些富有特色的举措,怎样让“诗歌之城”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凸现出来,既不落俗套,又能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这其实是摆在宜昌文化决策者和全体市民面前的问题。在此,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来思考和关注。
首先,为诗人的创作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同时也给他们一定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加强对诗人创作、诗歌群体的支持力度,最根本的是向全国推出知名诗人。一个优秀诗人,一首好的诗歌,能给一座城市重塑一种精神,能为其增加灵魂的厚度。诗人生活在这个城市,他的作品必然与这个城市的地气、人气、风气密不可分。城市塑造了诗人,诗人又反过来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因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基础就是当地的人文历史。宜昌是最有先天条件的,作为屈原的诞生地,它在精神气质上就具有诗性和风范,因此,这座城市也有出诗人的地基和土壤,目前涌现出的中青年诗人已在全国诗坛崭露头角,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为他们想象的翅膀增添更多的能量,以助力他们飞得更高,更远。这对于加强宜昌作为“中国诗歌之城”的地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加强宜昌诗人诗作对外推介和宣传的力度。一个城市的诗歌文学要想真正推行“走出去”的战略,对外的推介是少不了的,因此,宜昌市宣传部分门和文化系统可以定期与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学协会与刊物开展合作,比如开办一些诗歌采风和阅读写作培训活动,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这样有助于诗人们自己与编辑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在更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和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资助宜昌的优秀诗人、诗歌评论者公开出版诗集、评论集,以让他们的作品获得更大影响力,这其实也是实行“走出去”战略一个很重要的体现与实践。
第三,唱响“诗意宜昌”这一金牌口号。“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是近年宜昌的对外宣传语,这一宣传语更多关注的是宜昌的地貌和自然特征,而恰恰缺少了人文气息。在“中国诗歌之城”的带动下,“诗意宜昌”应该成为这座城市更具悠远意境的文化名片。三峡享誉世界的,不单单是它独特的自然风貌,更应该是几千年来骚人墨客们吟咏传唱的屈子诗歌和浪漫情怀,这会让这片山水和土地更显出了浓郁深厚的人文情感,也让三峡更具魅力。如果没有诗歌,三峡的味道一定会逊色不少,而有了诗歌,三峡自然的也就带上了丰富的人文色彩。
乘着“中国诗歌之城”的东风,宜昌如何打造好这张名片,如何把握住文化发展的机遇,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竞争和发展。进一步提升诗歌这块“金子招牌”的“含金量”, 将是宜昌获得经济与文化发展双丰富的重要保证。在当下,我们不应失掉这样的机会,它是一座城市的内在修养,也是对其外在精神的记录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