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文化聚焦:读《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高丙中
民俗是群体的生活文化,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相互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含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个体的人生、群体或共同体的存在,都以民俗为内在的意义和外显的活动形式,两者是二而一的研究对象。
民俗在最近一些年越来越多地成为大众媒体的话题,这些话题的一个总的趋向是:民俗越来越明显地被正面对待,被视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在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或文化的话语里,“执政为民”、“民主”、“奔小康”、“文化自觉”等等说法都在逻辑上促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关注的焦点,民俗事象自然就出现在各种话题里面。
历经近代以来的曲折道路,民俗终于从文化负担转变为文化资源。这种改变的一个重大标志是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ぴ硕幕斡?。中国政府签署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す肌?,参加三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的评选,并且在国内由文化部主持组织全国各省市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评选、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俗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待,成为国家所珍视的公共文化。其中,传统节日民俗所受到的重视最有说服力。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っ迹一沟髡ǘ偃仗逑?,把主要的传统节日恢复为法定假日。这是对辛亥革命以来放弃传统节日作为公假日的重大改变,很能够说明民俗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地位变化。
民俗受到尊重和珍视,“中国民俗”这个概念被凸现出来。于是,什么是“中国民俗”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知识问题。
用“志”这种文体对“中国民俗”进行整体的书写,胡朴安是民国初期的先行者之一。胡朴安在1920年代初搜集各种地方资料,编撰出版《中华全国风俗志》,对中国民众所传承的具有悠久历史和地方特色的生活文化做了一次全景展示。不过,因为获取资料的方式比较随意,加上篇幅所限,本书所呈现的民众生活文化图景是粗线条的,难免挂一漏万。到2004年底,陶立璠教授组织31个省市区的民俗研究专家编写出版了“中国民俗大系”,称得上是对中国的民众生活文化图景进行了中距的刻画,非常不易。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省为单位的生活文化书写对于全面准确刻写中国广大民众的风俗习惯,仍然还有些距离。就在陶先生主编的书系面世不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提出编写“中国民俗志县卷本”的宏伟计划,并制定了编写指南。这将是一个三千卷概念的书系,意味着用三千组照片,拍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人文“风景”。
“中国民俗志县卷本”的编纂是个宏大工程。湖北省宜昌市率先付诸实施,扛起了先头部队的旗帜。由各专业组成的300人修志方阵,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其中的执行主编王作栋先生,研究地域文化逾四十年,是一位无论在地方还是在全国的专业领域都赢得了声誉的专家。他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了刘德培这位鄂西深山里的伟大民间故事家,整理、出版了刘德培老人的故事集《新笑府》,为中国民间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作栋先生是接地气的,在编纂委员会领导下,他与《民俗志》编评人员不避寒暑通力合作,以五年的时间完成高质量的《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付出的心血实在可敬可佩!
宜昌市卷的框架设计、体例、调查方法规范,其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的三分框架及其统领的下属类别,既遵从了全国体例的通用性,又很好地包容了地方民俗的丰富性。体例中设置了开宗明义的《凡例》;设计了附录,包括参考文献、本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录和简历,非常具有时代性。每卷精心选入了大量的图片,对于呈现民俗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书籍印制精美典雅,是优秀的工具书。
相比于胡朴安编撰的二册《中华全国风俗志》和陶立璠主编的31册“中国民俗大系”,中国民俗志宜昌市卷13大册的精细记载,是关于民众传统生活的一次文化聚焦,是高水准的风俗长卷。
?。ㄗ髡呦当本┐笱缁嵫到淌凇⒉┑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