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多元呈现民众生活百科全书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评述
黄永林
新出版的《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共含13个县卷本,计650多万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近百年来湖北宜昌市民俗文化事象,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是湖北宜昌现当代民众民俗文化百科全书,中华民俗的生动剪影。
首先,真实再现了宜昌独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宜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是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汉族和土家族、回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宜昌地区的历代民众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构成了当地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环境,作为巴、楚故地,宜昌民俗不仅遗存着浓厚的巴、楚古风,而且具有汉、土、苗等多民族融合色彩,具有较高的多元文化?;?、传承和研究价值。如宜昌清明上坟至今还遗存有“赶堆子”的古风,清朝同治年间《宜昌府志》记载三月清明日,宜昌祀祖扫墓的盛况:“男女挈榼郊行,歌哭迭应,楮钱满陌,更以五色彩幡标陇头” ,“奠酒陈食,并延亲朋席地而饮” 。时至今日,每年清明节前后,宜昌人依然都要为亡人祭奠,上坟、插青、烧纸、修坟茔。端午节赛龙舟吃棕子的习俗,起源与纪念屈原有关,所以屈原家乡宜昌秭归的纪念活动就更加隆重,家家户户悬菖蒲、艾蒿,包粽子、喝雄黄酒,挂长命锁、戴香包、洗兰草澡,划龙船高喊龙船号子为屈原招魂的习俗更是盛行。宜昌清江土家人独有的丧葬习俗中的祭祀歌舞“撒叶儿嗬”,我们从中尚能找到古代巴楚之地祭神乐歌的影子,其源头可以从《巴渝舞》和武王伐纣时的巴人军阵舞中找到关联,歌舞中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积极人生态度,贯穿着豁达通脱的生命观念,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根据跳丧舞改编的“巴山舞”,如今已成为流行的全民健身体育舞。宜昌丝竹,亦称“细乐”,以其演奏效果上的细腻、婉转、吉祥、典雅而被广泛用于民间吉庆、盛典等各种红事场合,以其风格独特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作了“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著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宜昌有些民俗因多方面的原因正在或已经走到消亡的边缘,这套宜昌民俗志的出版是对这些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民俗文化财富的有效?;?,对研究、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
其次,全面反映了宜昌民众的社会生活,是现代民俗百科全书?!吨泄袼字?middot;湖北宜昌市卷》的编纂者们怀着为国存史、为民立传的宗旨,以传承文明血脉,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精心打造了一部全面反映宜昌民众民俗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这部民俗志将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发挥重要作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活力的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文化基础。记录和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一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这部民俗志的编撰者们透过文化与习俗的视角,秉承传承与坚守的信念,怀着对民俗文化的热爱、珍惜与敬重,用平实畅达的语言、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了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生生不息的文化影响力。关于编撰和出版这部民俗志的意义与价值,诚如执行主编王作栋先生在该书的跋中指出的:“这套体例完备的民俗专业志,为施政者察俗资政,为宜昌文明的延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广大读者解读宜昌风土人情、认知一个世纪以来宜昌社会变迁历程,为学术界研究近现代地域民俗流变的具体形态,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坐标系。”笔者认为,该系列民俗志的出版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明、保护民俗文化的知识产权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ㄗ髡呦祷惺Ψ洞笱Ц毙3?、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