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域认同与宜昌民俗书写
田兆元
《中国民俗志 · 湖北宜昌市卷》的出版,是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宜昌区域文化发展史上空间的文化壮举。宜昌民俗志是宜昌文化认同的大典,宜昌之所以是宜昌的民俗文化依据。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它对难见经传的民俗事象进行科学记载,是存史、资治、传承、惠及子孙后世的重要工具书。
宜昌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平原水乡风情,山地耕猎风情,都市古镇风情交织在一起。城镇与乡村,名山与大川,古老的历史与世界级的水电工程,都从远古链接着当下和未来。《中国民俗志 · 湖北宜昌市卷》在田野调查和典籍查检的基础上爬梳剔抉,审慎修志历时五年,将宜昌自辛亥革命迄今100年来民俗文化的多元形态予以系统展示,终成650万字的优秀志书。我期待,下一步,宜昌学人在现在的县市区卷基础上再编修一部宜昌市公共卷,将会与13部县卷本相映生辉。
民俗的层级认同甚为重要,这既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宜昌民俗是宜昌的,是中国特有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关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所有文化习俗,包括关于屈原的跨越国界的端午习俗,都不仅仅是地方文化的华彩呈现,里面蕴含有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跳动的脉搏。被大范围认同的 “丝绸之路”,与宜昌民俗有分割不开的联系。宜昌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先秦时代隶属西陵,黄帝之元妃即丝绸文化的创始者西陵氏嫘祖。历代宜昌人为嫘祖建造了一座座庙宇,乡里至今传承丝绸文化,以民俗的方式长期推助了中国丝绸文化发展。这无疑是属于影响世界的民俗文化。所以,宜昌的地域认同,既是对于独特的宜昌地域文化资源、民俗根脉的认同,同时又包含了在地域认同中的对于中国国家文化的认同,也包括了趋向大同理想的世界文化的认同。
宜昌民俗志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区域历史自我书写的传统,这也是该书之所以厚重的原因。民俗文化是民众自己创造并由民众自己享受、自发沿袭的,民俗志当然应该自己写。从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开始,中国人就是自己书写自己的历史。吴越地区后来成长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中国地域认同度最高的地区,与最早的地方风俗志编纂形成的地方认同很有关系。“吴越贤者”的署名可能是他们自己的表述,也可能是后人对于书写该书的作者的敬称。地方风俗志的书写者就是当地的圣贤,他们的价值在未来会增值。宜昌民俗志的编纂者都是宜昌文史风俗研究专家,市里的专家领衔总编,县市区专家编纂本地民俗事象,加上市卷评审委员反复评审把关,群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出来,信史佳志面世可谓水到渠成。宜昌的修志方阵和修志方略,在我国地方民俗志的编纂历史上罕见,对当下推进全国民俗志县卷本编纂工作具有示范意义。
地方民俗志的编纂需要文化担当,需要奉献精神,需要夙兴夜寐不分巨细不辞艰辛。我愿意送个宜昌编纂者们一个尊号,叫“宜昌贤者”。“宜昌贤者”的成果,一定会为宜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济的腾飞助力。
?。ㄌ镎自夯Ψ洞笱袼籽а芯克淌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