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俗文化传承者
——写在《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出版之际
王锦强
宜昌市是全国最早响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地级市之一。2002年3月,宜昌市率先召开全市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化工作现场会。2007年,宜昌市推出了12卷本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宜昌市分卷》。这套凝结着宜昌市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田野劳动心血的民间文化读本,在书写有关岁时节令、民俗风情、巴人传说、楚地文化以及屈原、昭君、三国人物等方面用力颇丰,且韵味无穷。其卓越的文化成就也为随后的大型民间文化项目《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分卷》从调查、采录、编纂、评审到规模出版积累了经验,提升了人才队伍专业水准,为促进当地民间文化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民俗志》(县卷本)的内容着眼于我国各县的历史沿革及人文地理环境,涉猎物质民俗的生产、交通、商贸、民居、饮食、服饰、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和非物质民俗的村落、家族、民间组织与社团、岁时节日、人生仪礼、民间信仰、禁忌、巫术、医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游艺、体育竞技等各种民俗事象?!逗币瞬芯怼芳燃鞘龅钡刂匾袼资孪蟮姆⒄孤雎?,又全面展现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传承人的现存状况。这套民俗志书为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方言学界提供了翔实的研究依据,也为民众开垦一块可供寻根向祖的“精神家园”。
宜昌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一大批天才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刘德培1998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首,并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成就奖”,享誉海内外;故事家刘德方、孙家香于2007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共同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向长仪等一批民间故事家在传承民间文化方面贡献良多;青林寺谜语村为中国唯一、世界唯一的民间谜语村;土家族民间歌舞走出国门,有口皆碑??梢运?,宜昌的优秀民间文化很多是与故事村、故事乡、谜语村、民歌村及众多的民间文艺之乡、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基地等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民间文化富集地孕育出了一大批出色的民间故事家、民间歌手、民间舞蹈家、民间说唱艺人、能工巧匠、民俗文化活动主持者,等等。他们是掌握着祖先创造的文化传统的传承人,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务必重视对传承人的?;?。
宜昌市在编纂民俗志过程中,遵循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理念与工作原则,并按照中国民俗文化志书的规范和要求展开田野调查和信息采集。同时,也汇集了50多年来民间文化调研和采风成果。如早在60年代初,长阳县文化部门就组织队伍搜集了大量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料。70年代以来,当地文化人和各界有识之士,常年上山下乡从事田野采风。2009年起,长阳民间文化工作者再次跑遍全县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行程近5000公里,走访民间艺人1698个,登记重点传承人254个;录音7200分钟,录像4300分钟,拍摄照片7000多幅。通过普查,基本上掌握了县域民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曲艺、医药、技艺、体育与竞技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蕴藏量、类别与分布形态、传承方式以及重点传承人的最新信息。其他区、县、市同样坚持了这一民间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体现在宜昌民俗志书各卷本中,就是在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本思想和民生理念。该志书专设“民俗人物卷”,为各类传承人和独特技艺掌握者以及采录者、整理者署名、立传,体现出对民众文化创造和传承的前所未有的尊重。如“宜都卷”收录范围包括科技、教育、医药、文艺等类能人;“猇亭卷”集录了民间工匠、民间中医、民间艺人三类民俗人物;“枝江卷”为986位民间技艺人物列传;“兴山卷”收录了118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且为部分已故民间艺人列表留名;“长阳卷”筛选了部分历史上和社会上影响大、传颂广的名人,囊括了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的民间艺人、农商精英、一方名医、宗教人物、“红白事”重要主持者、“九佬十八匠”等民俗人物及其民俗采风者,分别为其列传、列表记载;“伍家岗卷”人物传及人物录均按生年顺序先后排名,其中生卒年不详者也根据调查访谈记录列位;“点军卷”的民俗传承人物中多为教师、医生和民间舞蹈、民间吹打乐、山歌、民歌、灯歌、锣鼓歌的传承者,还有知名厨师、知客先生、孝堂歌师和风水先生等,他们共同演绎和承续着一方的民俗文化根脉。
花鼓戏传人林志清在远安县荷花镇谭坪村组建的花鼓剧团,能上演三十多个剧目,保存30多个传统花鼓戏剧本,并唱遍了远安、宜昌、??抵鼙呒甘鱿缯?,演出多达1000多场次,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呜音传人陈德望吹拉弹唱样样皆通,每年在农闲时节演出80多场次,成为远安呜音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长期的创作和演出活动中,从当地流传的200多个呜音曲谱中整理出67个,曲牌20多个,还掌握了“呜音”(喇叭)的制作方法。正是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出现和存在,才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充满自信,充满激情。
民俗人物是传统民俗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离不开各类传承人。拥有了众多的传承者,各地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传统及样式得以口耳相传,绵延赓续,并能够不断地涵养文明,泽被后人。民俗事象五花八门,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落社区,都有当地的民俗文化领头人,但他们从来都是自生自灭,湮没于民间。直到进入21世纪后,民间文化遗产的窘境一再拷问和敲打我们的灵魂,我们才开始开始关注民间文化传承人?!吨泄袼字?middot;湖北宜昌分卷》对民俗人物的全方位观照,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典范。
(王锦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志》执行总编辑。此文原载《中国艺术报》2015年6月15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