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悲写厚重
———张永久先生和他的《袁家有故事》
李小坪
《袁家有故事》
对《袁家有故事》这本书期待已久。捧书在手时,内心是无法言说的小心翼翼。一页页翻开,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用两天时间认真读完,书已被我横七竖八做满了记号。这是一本厚重广阔的人物群体素描册,真实生动地描写了袁世凯后人们背负红十字一路艰难生存的群生相。而袁家后人生活的背景,是中国现代史的百年沧桑与风云变幻。
在书肆坊间,关于袁世凯的著作比比皆是,不同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褒贬不一。在那些书籍中,袁世凯大多成了政治符号。张永久先生别辟蹊径,将敏锐的眼光和善意的笔触投入到袁世凯后人这一群体身上。他试图从袁家后人们日常生活的跌宕、平凡、庸俗与琐屑中,发现袁家后人内部的精神图景。
近百年来,袁家后人们背负着袁世凯孝子贤孙的标签一路风尘仆仆,从遥远的岁月中集体缓缓踱步而来,他们曾经享受着至尊无上的荣光,也承受着痛彻心扉的磨难。整本书的故事从袁家血脉深处起源,过渡到袁世凯这一辈的枝枝叶叶,重点落笔在袁世凯后人们在历史轨道上的行踪,或沉潜、或逃避、或坚韧、或冷清、或激愤、或平静的生活姿态。在一辈子绕不过去的标签下,袁家后人们,用各自的生活轨迹烛照了一个时代的百年浩瀚与血泪沧桑。
作者心怀爱与慈悲,写袁家人的生活,其实也是写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众生群像。隐藏在岁月深处欲言又止的幽暗、寒冷与乖谬,终于浮出了冰山一角。如实的观照里,折射出的是历史的神性和人性的多面。写这样一部著作是需要勇气的,很多一言难尽的史实需要写作者一夫当关的率先承受面对,反刍内化,再成为笔下波澜不惊的从容与平实。袁家后人们的吃喝拉撒,柴米油盐,他们的生活其实和我们普通大众一样,只是,因为特定身份枷锁的桎梏,就像与生俱来的胎记,更加剧了袁家后人们在本就波谲云诡、动荡不安的生活中的悲剧色彩。比如书中人物袁家揖,在经历了生活的折磨后,对姐姐说不该生在袁家。比如袁家诚,因头上顶着的袁世凯孙子的帽子,读书无门,参军无路,他感叹大地上有一千条道路,像他这样的人仍然无路可走。一入豪门深似海,豪门后代苦难深。像枝枝蔓蔓一样在时间的枝头上伸展开的袁家后人们,几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一本带着沧桑与血泪的厚书。
这本书从计划到写作再到付梓,历经8年。人数众多的袁家后人,纷繁复杂的人生轨迹,数不胜数的采访手记,如何让它们变成读者面前顺理成章的故事,这需要非凡的强大内心与写作阅历的丰厚积淀。作者张永久先生,始终将人文情怀当作一位写作者的本分。他耐心地将这些故事抽丝剥茧,整理归纳,明月当空,半壁书影,他旁若无人地一针一线,将一位写作者的仁厚与慈悲贯穿整部故事始终。在这个记录名人之后日常琐事的故事文本里,其语言也是相当优美的。比如,“我伫立在空荡荡的祠堂前,伫立在空旷无人的时间里,仿佛听见了来自岁月深处的声音:身披战袍的袁甲三立在云头轻轻叹息一声,在丝丝冷风中恍若一声呜咽。”在客观冷静的白描叙事与如实还原口述史实的写作整理中,时不时有作者内心倾泻而出的浅唱低吟、浆声灯影,那些语言就像被山泉洗濯过的珍珠一样明净圆润。读一个人就是在读一本书,而读一本书也是在读一个人。写作最终是通向慈悲的旅程,而慈悲是需要勇敢的心去秉持的。这种勇敢体现在私人情感与情绪的幽微克制,又能上升到一个阅读群体共通的高度,这是作者对行走在茫茫人间的袁家后人们在泥淖中挣扎,在苦水中泅渡的告慰,更是对所有阅读对象的冷静与负责。
作者张永久先生,见过几面,大家风范,慈悲善良,儒雅淡定,清醒自信。在写作的旅程中,他用心捧出这本《袁家有故事》,里面有清醒的疼痛,有克制的辛酸,有温暖的世事,有练达的人情,更有横跨人文、宗教、地理、历史等领域的百科汇集。这是送给时间的一份大礼。
读一本好书,最好是清灯一盏,微风斜过,窗外有三两蛙声,历史的呼吸由远及近,人物的命运从高到低,一页一页的往事穿林渡水。书中的故事很平静,很客观,很厚重,也很迷人。
——《袁家有故事》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ㄔ亍逗比毡ā菲缆郯?,2015年8月30日。作者李小坪是宜都市人,不了解的可继续阅读周凌云写她的文章《文学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