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有故事》序一、三
序一:没有故事不成书
没有故事不成书。项城袁氏家族以袁世凯为核心,袁家的故事自然也以袁世凯为核心。而袁世凯其人,早在生前就已经毁誉参半,死后更是恶评如潮。誉之者,毁之者,批判之者,还有社会世俗的人们,都对袁世凯的行径作为,按照自己的需要,或根据自己不同的见闻,记述、制造了许多故事,载之于简册,著录于笔记,制造为书札函电、回忆录,写成为史话、演义,等等,流传于后世当今。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所幸,时当近代,各种第一手史料,得到了与各种故事同等的保存与流传的机会,可以互相印证发明。
张永久先生,穷数年之力,博采前人与时人的各种记述,访寻袁氏后人,探查袁氏行踪故地,古今融会,上下贯通,从前清嘉道年间直至当代近二百年的袁氏家族,以袁世凯为中心,上起高曾祖,下逮曾玄孙,前后八九代人的故事,旁及,外戚内宾亲朋故旧,同僚袍泽,东西洋人,折冲尊俎,师友觥筹,党同伐异,玻坛权变,时事遗闻,朝野风云,军国大政,中外交涉,世道巨变,家道中落,后人遭际,兰桂齐芳……生动的文笔,连缀成篇,汇集成书,这也不失为一个创造。
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的三十余年间,各地刊印出版以袁世凯或相关内容的社会文化方面的书籍,不下数十种,形成一个热潮?!对矣泄适隆肥钦飧鋈瘸敝杏衷鲆恍缕?br />
永久先生书成,遵嘱为文,权充弁言。
骆宝善二○一四年十二月
序三:说不尽的袁家故事
2009年秋天,在河南省项城市,召开了袁氏家族联谊会,这是自1916年袁世凯逝世93年之后,海內外袁氏后人的首次团聚。我回国参加了这次盛会,结识了前来探访调查的张永久先生。
张永久先生对袁世凯的生平早有研究,为了撰写袁氏大家族几代后人在世纪岁月中的悲欢离合、光影歌哭,他又历经多年,艰苦寻访,查找档案,2013年,张先生通过越洋电话,对我也进行了详细专访。
现在,《袁家有故事》这部书终于问世,从袁氏家族这历史的一角,揭示了我们中华民族在社会剧变时代所经历的苦难与追求。作为袁世凯的后人之一,我深感欣慰;作为张先生的采访对象之一,我深感荣幸;而同时,我也百感交集。
“袁家有故事”——确实如此。故事的源头,不言而喻,就是袁世凯。我并没有见过这位57岁就去世的曾祖父,在他去世之后25年,我才降临人世。但是,我的祖父袁克定那一辈、我的父亲袁家融那一辈,到我这一辈,乃至在我后面的下一辈、下两辈……所有袁氏家族成员的人生、事业、爱情……只要生活在中国,无不受到袁世凯的巨大影响——在某些时段,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袁氏后人”曾经是一个多么屈辱的称谓,几代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背负着沉重的原罪,袁家不论哪一支、哪一人的故事,不论这些故事如何曲折跌宕,他都是一个不出场的人物。
这当然不是说他老人家在冥冥之中真能主宰后人的命运,而是因为在他之后改朝换代的历任执政者,都意识到袁世凯的历史存在和历史遗产,都按照他们各自的政治需要,掌控历史叙述的话语权,来涂抹他的形象、判定他的罪名,并以此来灌输给所有臣民,首当其冲的就是袁家后人——我们不得不生存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中,在普通人所遭受的苦难之上,更要承担巨大的政治歧视、精神重压。
“袁家有故事”,也另有含义。与每个家族一样,袁氏家族内部口耳相传,也一代代延续着先人的轶闻、遗言乃至家规祖训,传承下来关于袁世凯、袁克定和其他长辈的丰富印象和独特评价。本来,在正常的环境中,这种家族记忆既构成社会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又是对社会集体记忆的补充和订正,与社会集体记忆不一致,不仅是必然的,更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构成时代史诗有主有从的多声部交响乐。然而,近百年来,与其他家族非常不一样的是,袁氏家族内部的这种传承,受到来自权力的强大压制甚至删除。我记得,从小我就被迫刈除对于袁世凯、袁克定的好奇心,家人之间都闭口不谈。既然家族的传承中断了、泯灭了,袁氏后人就只能接受官方钦许的“盖棺论定”。2004年,一位旅居美国的作家曾经采访我,请我谈谈我对曾祖父和祖父的看法,后来据此写出长篇专访《百年没有迈出这一步》,当时我对袁世凯和袁克定的认识,就还基本上停留在数十年来教科书所告知的“史实”和结论之中,因为我是在中国大陆接受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与千千万万在大陆成长的人一样,自幼生活在各种谎言和偏见之下。
感谢近30年来中国大陆及海外众多历史学家,包括像张永久先生这样的传记作家,对与袁世凯有关的事件、对袁世凯时代,锲而不舍地追问、探寻,以大量的成果,撼动了许多积非成是的成见,澄清了许多久已蒙尘的真相,也激活了袁氏家族的记忆,启发了我们发掘自己的故事。
回过头来看曾祖父,我终于挣脱了固有的思维程序,摘掉了被几代权力者硬配给我们的有色眼镜,反思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愿,有了更接近历史原貌的认识。
今天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袁世凯对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在众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开创性的贡献;而对他的历史失误,也必须给予客观的、全面的分析。例如,他鉴于中国社会民智未开、尚不知民主与共和为何物,刚刚诞生的民国政府又施政不畅,社会动荡,于是借鉴当时列强体制的成功先例——英国的虚君立宪与日本的实君立宪,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这一尝试失败了,因为他对国人的国民性,对民心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当时的中国就如同几千年前的中国一样,每一个人都想当皇帝,但是绝不允许他人称帝。其中更有聪明人想到了打出共和的旗号,做一个不称帝的皇帝……
40年后,毛泽东来到安阳袁公林,据说,在袁世凯墓前独坐沉思了两个小时。他想到了什么?
历史当然不可能重来。但回望一百年前,我常常悬想:如果没有一拨又一拨激进更激进的知识分子急于求成,如果能给袁世凯那一代执政者更多一点时间,中国是否能避免引进左倾的祸水,早日走上正轨,后来的百年历史是否会有另一种轨迹?
“袁家有故事”,故事没有结尾。对袁世凯的评价没有画上句号,还会继续争鸣下去;而袁家后人的奋斗、创造,更将持续拓展开去。我希望,争论历史也好,开创未来也好,都将真正在平等、自由、文明、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从袁家的老故事中领悟更深更多的启示,将袁家的新故事写得更遒劲奔放、丰富多彩!
“袁家有故事”,赵家、钱家、孙家、李家……家家也都有故事。袁家的故事是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在这一时期,无数的家庭、家族,都有类似经历,都能感同身受。我欣喜张永久先生写出了袁家的故事,我也期望大家都写出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历史的一页,每一家人的经历都是历史的一章。随着人民的觉悟,随着现代化信息手段的突飞猛进,正在改写“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历史是所有人参与写的:创造历史,人人都有份;知晓历史,人人都有权;著述历史,人人都有责。
最后,让我节选一位哲人的名言,来结束这篇序: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一个不会反思、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袁缉燕,201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