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是书情,半是诗情哲理
——《归州十八拍》随想
刘不朽
经历高温磨难,倍觉秋凉是一种享受。在“天凉好个秋”的季节读一部好书,更是一种难得之享受。桂香相伴书香,打开仿古而翻新的《归州十八拍》,不闻边塞羌笛之声声凄凉,却是满卷书香之气扑面而来,沁人肺腑;更难得见作者笔下多情,在“情怀”、“情味”、“情致”、“情趣”、“情愫”之字里行间,不断闪烁着一串串思想火花,给人以深思与启迪。读之,乐之,思之,乃生评说之意。
作家多半是书痴。冯汉斌嗜书如命之态更令我罕见。细读集中收入的110余篇文字,几乎都与书籍和阅读有关,书宛若一根红线串缀着一颗颗珍珠。“君子博学于文”。他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名著乃至轶文野史,且熟读强记,善于从中汲取养料以充实其才智,引发其文思。老朽也常以“书虫”自居,但对于他津津乐道的少数作家与作品竟然不熟知,读时不禁汗颜。他自言平生有三乐:“得天下好书而读之”为一乐也。斯人处当今之社会,可谓脱俗不凡!在《江浙沪访书记》中,记述着他在江南,为淘书而寻寻觅觅于扬州、苏州、常熟之老街古巷,探访繁华上海之书城书市,品尝福州路之醉人书香?;旒J樘?,浪迹书林,快意恩仇!《后记》中更有惊人语:“写作是个短暂的情人”,“阅读却是伴我一生的妻子”!对阅读的热爱,源于人的志向与追求;而阅读的广度,则决定着人的思想与视野之高远。
古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非也!书可育人,书可育德,人们在书中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益于启迪思想智慧,陶冶品德情操。我们在《思想情味》和《文字情致》那数十篇颇似读书心得之文字中,读到了这种读书效应,更读到了闪光之思想与警世之哲理!《发现的愉悦》也感染着我,他常常独具慧眼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重读鲁迅》,他发现“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读钱锺书,他发现“钱锺书先生本身变成一本书了,一本厚厚的书,也是一本时时可以翻阅的书。”他为余秋雨的“阅读浪费生命”论深感“齿冷”;而力推于丹“道不远人”的气度与情怀。宋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之评价,给予他的启迪不是文化伟人的作用,而是对当前改革开放时代现实之郁心:“传统的旧衣被脱下了,现代化思想的新衣却总穿不合身。”
《与词语对舞》别具一格,可谓托物言志之佳作。香草美人、风花雪月,皆被人格化、思想化:“梅是雪在大地上的影子”、“梨花是一朵生殖的花”、“樱桃是一个薄命之果”、“玫瑰已然成为大众生活中最俗不可耐的花朵之一”、“黄金、女人和诗歌,是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三样事物,黄金在天上舞蹈,女人在地上舞蹈,诗歌在人类之心中舞蹈。”作者想象力之丰富,比拟之贴切睿智,令我神思飞越。
诗歌日夜在他心中舞蹈。惜集中未收录他的诗作。汉斌“平素尤嗜读诗”,天生的诗人气质。在数十篇文字里,我倾听着他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如数家珍般的吟诵与评说;也喜见他对中国现代派诗人舒婷、海子、萌萌等其人其诗喜爱有加。传统与现代并非水火难容,在他的思想中很自然地将它们揉合成一体。此可谓古人乐道的“兼收并蓄”吧!莫道“归州归来不言诗”,只缘君在诗乡里;莫信“围炉不夜话”,伴君入梦尽诗书!
戏借古诗作联:同生广济皆天命,“共师文字有姻缘”。有缘千里来相会之说不仅仅是婚姻。我与汉斌共同出生在广济县农村,两村相距仅五里之遥,算是名副其实的老乡。更有缘的是我们又先后从鄂东到鄂西宜昌工作定居,从事着共同喜爱的文字游戏。30后老顽童与60后少壮派忘年而交,其乐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