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杂陈话此书
——读张永久先生《袁家有故事》
林文楷
张永久先生新作《袁家有故事》,是我梦寐以求要读的书。
写作家族史,张先生可谓名家,早先出版的《袁世凯家族》曾经名噪港台与大陆,文界好评如潮,我曾读过,受益良多,这回再写《袁家有故事》(以下称《故事》),我更是期待。因自己编辑《新三峡》文刊,与张先生言及此事时,便向他约稿,求先睹为快,也为本刊增色。张先生重情,不弃,《新三峡》刊小,当即答应,行文之初,便惠赐了大作的先期部分,我很感激。
《故事》在作,我不时打电话问张先生:“何时完稿付梓与读者见面?” 通读便成了渴求与期待。每次张先生的回复都说“快了快了。”令人欣慰。
“快了快了”一快就是两年。一部扬扬几十万言的著作,从撰稿(不含准备时间)到出版面世,两年时间应属快了,可对于渴盼读书的我而言,便是一种漫长的等待,有种“度日如年”的苦楚,有种“如隔三秋”的思往,这样苦等,恨不得找他算账。等吧!耐着性子,等也是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8月的一天,突然接到电话,张先生打过来的,询问我的详细地址,一听便知其是大作出来了,我欣喜若狂,差点儿跳起来,??!终于出来了,终于等到了。
如今快捷投递,张先生是个麻利之人,后不到两日,《故事》已入我手。
《故事》我读得认真也很连贯,一字不落一气读完了。这里的所谓一气,不是说一个下午就把书读完了,对于好书,我不会那样囫囵吞枣,这里是指读《故事》时再不参杂读别的书,一心赴在这本书上。
反复咀嚼,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识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的开篇语,言红楼人物的命运悲催,言作者著述的辛酸。张先生著述《袁家有故事》,除却袁世凯,袁家还有故事么?还有必要么?有如红楼梦一样,答案是肯定的,的确有故事有必要去著,肯定在辛处。
一部袁家故事,就是一部民国史,也与后民国史息息相关。这些不言,且先来看看张先生著作中的辛酸吧!《故事》全文24万字,如果单从字数的角度讲并不算太长,如今扬扬四五十万字的作品并不鲜见,如果去分析,从实的角度讲,怕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一部巨制,收集材料、梳理成型是何等艰难,脚不点地,夙兴夜寐,用了五年时间,可谓是历尽了艰辛。
张先生著作《故事》不同于一般作家著作小说,小说素材收集可粗可细,写作凭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空间无限开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作者可以自由驰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无中生有闭门造成车算不得错?!豆适隆犯皇窍匪担匪凳强湔诺拿窦涔适?,材料来自于坊间,可以有千百个版本,弄得传神即是好戏说,没人去考证它的真伪,也没必要去弄真伪,演义,夸张无不极其之能事?!对矣泄适隆沸吹氖鞘裁茨??是写袁家的真实,讲述的是袁氏家人的曾经和现在。袁氏家人不是一般人,万人瞩目万人亲历,袁氏的后人许多健在,一桩桩事情摆着,环境犹如囹圄,限制了作者的创作空间,写作《故事》实则一大科学研究,不可越雷池半步,半点虚构戏说不得,否则伪作会为千夫所指。
一部袁氏家人故事,仅凭材料收集一项,怕是一般人不敢问津,袁世凯,民国第一家庭,其本人一妻九妾,从袁的祖父到袁的孙辈,上下五代,儿子十七人,女儿十五人,兄弟姐妹,子子孙孙,繁衍以数百计,分布于海内外,加上旁枝侧叶,则更为广袤。要写一部袁家故事,真是谈何容易,光是分清人物顺序已是不易,况且还要厘清脉络挖掘出各自最具特质的东西以成《故事》,张先生立此心意,已是雄勃,付诸于行动,艰难险阻,舟车劳顿,街陌里巷,冷眼嘲语,其中酸楚,怕是局外人不能感受万一。“一把辛酸泪”,还不能“满纸荒唐言”,其中辛酸况味,再不过张先生了。
袁氏家人也有酸,则是另外一番酸,历史重负,书中历历在目。历史真会嘲弄人,也真会欺弄人,袁世凯从万人景仰,到“窃国大盗”,天堂与地狱,就那么一瞬间,不去评判个中的是与非,笑也好骂也好,袁氏家人都得要承受。“事情做错了”,大树倾倒了,猢狲也就散了,散得五花八门,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头顶上弥漫着黑雾,物质生活,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贵胄与平民的转化,你得去适应,固守旧思维的,转不过湾来的,本来平民都不如了,你还自当金枝玉叶,只能是遗老,散发出的一定是腐酸味,袁克定的孤傲,六姨太的独处,个中之酸,怕是会熏醉世人。
除了酸腐,袁氏家人感谢到的更多是酸楚,生活的迭落,世道炎凉人情冷暖,从此体味,往日的阔太阔少们再没了人端茶递水,没人呼前拥后,一派冷火秋烟,自来贫苦的人过贫苦生活怕也无所谓,习惯了锦衣玉食的人如何适应得过来,就有天堂地狱之比较,其中酸楚怕是到了极至,袁克文之妾薛丽清、孤苦伶仃病死于个小胡同,袁萌临的神神叨叨等。
甜与苦
甜是一种好味道,谁都愿意享受,谁都会去追求享受,甜是一种味道,也是一种满足感。甜这东西很怪,常与苦交织在一起,苦中有甜,苦尽甘来。一部作品面世,得到读者广泛认同,不知有几多快活,文友韩永强先生说过一句话:“喜爱文学的,莫过于熬过一个通宵,一篇文章写成了,放下手中的笔伸个懒腰再长舒一口气,世上没有比这感到更幸福的事了”,这是莫大的甜。《故事》是一部几十万言的大作,从采访搜集材料到完成出版,张先生承受的辛苦不是一个通宵而是数年之久,一个婴儿呱呱落地,自己的孩子,苦后的甜蜜,可以向过去交待,可以向世人交待,可以向自己交待了,那种心理快活与甜蜜,也是局外人无以感受到的。《故事》著成的甜也传导给了读者,我是品甜者?!豆适隆反蚩柿舷晔?,表达平和,一个人物,一段故事,娓娓道来,叙述的又是那样中肯恰到好处,人物鲜活而有血肉,历历在目,人物故事,特别是那些悲催的,感同身受。捧在手中,有如圭玉,读进腹里,增长见识,甜得有如蜜糖。
《故事》落墨之质朴,如没有翻耕过的五色土,《故事》之厚重,似泰山之不可移动,“大巧若拙”怕必是如此。
作者有苦有甜,读者有苦有甜,袁氏家人则是甜得更甜,也苦得更苦。袁世凯的父祖先辈,从平民到官宦,大地炊烟,平地而起,小户继而变成大家,高大门楣,荣光无限,物质的精神的,先苦后甜,甜得饱满。袁世凯更是登峰造极,把这种荣光发挥到了极至,北洋总理大臣,民国总统、洪宪皇帝,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其妻妾子女,成了金枝玉叶,享尽人间富贵。过溢则损,盛极必衰,历史总是嘲弄着人们,历史大潮滚滚向前,终是不可阻档,如袁世凯临死所言“这事我做错了”,不该再做皇帝梦。这也是一种觉悟。谁也怪不了,只能怪自己,觉悟也好悔恨也好,时之已晚,不可挽回,悔恨与病痛,跌落与绝望,此时此地,袁世凯之痛苦,怕是世人最盛的了。
命伤黄泉,千夫所指,已无往日荣光,袁世凯死了,看不着听不见了,承担的是家人。人云亦云,传声筒般地附会,爱凑近看热闹,少有去论是非曲直,这就是现实,国人心态,国人行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氏虽然死了其财产还在,分给了妻妾子女。遗有万贯家财,家人的物质生活一时没有问题,得了巨财善于打理的,日子过得依旧十分优越,还是甜,苦中之甜。财产分得少又不善营生的,很快变成了穷人,有的甚至是穷困潦倒,剩下的当然只有苦了。到时了又一次大变革,财产又一次分配,以至彻底被革命,那些一时还富足的袁家人,也只剩苦了,看不?袁世凯六姨太在袁氏去世时儿子袁克捷还没出世,连财产也没分到,穷困潦倒,移民到京星乡最后病饿而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物质生活上的艰苦大家陪同感受,那份精神之苦压力,只有袁氏家人了,别人无法代替。失去了优越,迎来了风雪,冷眼谩骂,无时不在,无物遮掩,无处逃避,妻女子孙担着先人的骂名,岂不是最苦?袁氏的作为,是也好非也好,都是自己的,不干家人之系,特别是子孙,可就干了系了,千丝万缕还系得极为牢实,叫你挣也挣不脱,甩也甩不掉,窃国大盗的帽子太重了,袁氏家后人不堪重负,摘又摘不掉,逃又逃不脱,享受过过去荣光的家人去背也就罢了,还算沾边,只可怜了那些连袁世凯长什么样,出什么气味儿都不知道的家人再受此连累,也就苦得心里不平了,这是一种苦不堪言的苦,实在不堪重负,以至有的人以自己是袁氏后人为耻,改其姓,移其名,选择逃避,甚至到自杀,袁克捷甚至说出了宁愿永不超生的话。
辣与咸
辛辣与讽刺是紧密联系的,物辛辣是味道,人辛辣是手段。世上最辛辣的讽刺莫过于是袁世凯了。袁氏从扶大厦将倾的晚清重臣到乱臣贼子,从民国首任总统到洪宪皇帝再到窃国大盗,这种讽刺,何等辛辣。袁氏野心不断膨胀,既是下山的猛虎,又如潜伏的狮子,既是清朝仰仗的重臣,又是摇倒这棵大树的内鬼;威逼劝退清皇,又暗地觊觎大位,一方面与南方孙中山先生周旋得到民国总统之位,另一方面又想着试做开皇大梦,内中的情节,许多正史早已披露,通过袁氏家人的讲述,《故事》又在精细处加以了补正,使得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袁氏的矛盾人生,以及性格的多重?;肪呈既?,人性始然,张先生著作《故事》本无意去刻意讽刺袁氏,甚至是怀着大悲心有些同情,还袁家人一个公道,但无意中却原始而又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真,这是对袁氏的辛辣,无疑张先生也能感觉到对自己的辛辣。
除了辛辣,作为读者,我更多的是感到还有一种火辣,袁氏本人,火辣辣地来,火辣辣地去,时代大潮造就了袁氏,某种意义上说也毁伤了袁氏,抑袁也好,仰袁也好,他都成了争议不断的人物。袁氏之后的历史潮水,并不亚于袁氏当时,百年风起云涌,一波高过一波,一直处在火火辣辣之中,席卷着中国大地,也席卷着袁氏家人,由于亲缘血缘的裹挟,袁氏家人没被卷上波峰,但被埋进了深谷,以至万劫不复不能浴火重生。
物极必反,潮弄也是一样,也有累的时候,不时打出漩涡,喧闹之后会出现平静。冷眼静观世界,或者说是种回归,欲如炒菜佐盐,前些时出现仰袁抑孙之说,客观评价曾经的过往,很多人和张先生一样,想还袁世凯一个公平。袁氏家人的生活渐渐恢复了平静,辣过之后,有了咸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咸调制,是中和,也是世人最本真的需要,记得厨下炒辣椒,多放点盐,会缓解辣椒中的辣,形成可口的美味,家族的命运也一样,正是有了咸的调制,大潮中也好,平静中也好,袁氏家人又不时会出现些别样的风景,如出现袁克桓这样的实业家,袁家骝这样的科学家,袁家楫这样的画家,以及袁哲弘等命运的改变,才有了张先生搜集《故事》材料的可能,才有张先生〈袁家有故事〉的出版面世,才有读者一睹芳容的机会。
201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