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白丹兄,大约是在1994年。在一次笔会途中的大巴上,与会人员随机就座。我的邻座是一位胖哥。待稍事安定,咱们彼此交谈,方知这位胖哥就是朱白丹。白丹属虎,长我4岁,没有见面以前,彼此对对方均有所了解。这次不期而遇,真有一种相逢恨晚的感觉。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我与白丹兄交往日渐密切。后来得知,他们兄弟仨都喜爱写作,感觉这事世上少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陆续读过一些白丹的短篇小说、散文及随笔,总体感觉是,他的人生阅历比较丰富,对社会底层的生活特别熟悉,其语言朴实、幽默、风趣,文章率真、俏皮、可读。但没有因此觉得白丹的文字有多大的深度与气象。在新旧世纪之交,由符号先生主编,中国三峡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难忘三峡文丛”(符号、徐诗达、张立先、力人、朱白丹等5人作品集丛书)。我与白丹兄的交情似乎就永远凝固在了那个岁月。以后听说,白丹被省直机关借用,暂时离开宜昌到武汉去上班了。这一去,就是15年。15年来,咱们彼此很少交流与联系。
丙申深秋时节,白丹托人转交给我一本他的长篇文化散文《沧桑百湖》。翻开这部洋洋洒洒45万言的“厚重之作”,我才得知,这些年,在白丹的世界里,发生了那么多关于文学与人生的故事。今天的白丹,已是五十开外的沧桑男人,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朝气蓬勃与意气风发,但多了成熟男人的稳重、执着、淡定与豁达。尤其令我惊喜和钦佩的是,白丹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表达倾向与创作样式,实现了一次非常潇洒的革命。过去的白丹,那个主要写点小资情调散文和怪味快餐小说的胖哥不复存在了。今天的白丹,已经成为了一位具有人文情怀、历史意识和独立思想的学者型作家。他的新作《沧桑百湖》,成为支撑我的判断的最好佐证。
白丹的老家在三峡腹地。逐水而居、依水而生,是白丹的命中注定。2014年是马年,虎人在马年是否必然有一却难,我没有能力去研究,也注定无法找到精确的答案。在那一年,白丹所在的单位组织集体体检。那个过程就像战争年代的“肃反机构”筛查潜藏到人群里面的“奸细”一样,医疗单位的体检报告提供情报:朱白丹罹患淋巴癌。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任何人面对这样的人生磨难,都不可能神情轻松的。拿到这份沉甸甸的“生命判决书”,他感觉“天塌下来”了!但白丹又想,人来到这个世界“到此一游”也真的不容易。既然来了,就该在这个世界留下一声咳嗽。自己半辈子都在与湖泊打交道,那就赶快行动,抓紧时间写一部有关湖泊的长篇文化散文吧。
白丹的《沧桑百湖》一改世人常用的抒情游记、传说推介的套路,他决定以武汉市域166个湖泊为研究对象,将每一个湖泊的生态脉络、历史轨迹、人文故事等元素植入文本之中。在一年多不到二年的时间里,白丹拖着虚弱的身躯自费走访了他的166个叙述对象,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白丹以每周平均3篇的速度,开始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这样一种“自我革命挑战不可能”的思想理念、研究方式与叙述方法,使得该书的思想品位、史料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超越了很多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百湖之市”,《沧桑百湖》的问世正好是对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的一种友善呼应,爱湖、护湖、惜湖、美湖,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与骄傲资本。
就在《沧桑百湖》问世不到一年时间的丁酉初春,白丹再次出手,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长篇文化散文《走遍湖北》。在这部作品里,白丹实现了从“道府情怀”向“行省大爱”的跨越,将他的文化视角与思考空间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全书以湖北下辖的17个市、州(直管市、林区)为单元布局谋篇,用55篇文章诠释了作者对湖北这片土地的情和爱?!蹲弑楹薄费有恕恫咨0俸返囊帐醴绺?,但在史实的研判和文字的推敲方面又有新的探索与尝试。书中那篇《魂断通山》一文,对朱氏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明朝末帝朱由检是被逼死的。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只能“以身殉职”,那也是咎由自取。白丹表面上是在写李闯王“魂断通山”,但实质上是在和读者一起分享他的历史研究心得与体会。中国封建专制王朝的内生缺陷,注定无法逃脱被新的王朝取而代之的宿命。朝廷昏庸、奸人当道、世无公理、民不聊生,固然是明朝最终走向万劫不复深渊的重要原因,但攻占紫禁城的李自成,带领的却是一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乌合之众。这样的“永昌皇帝”,无论你的“均田免赋”的“国策”是多么地冠冕堂皇,也注定要走向身败名裂的历史坟场。这就是几千年朝代兴替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历史教训。朱白丹走遍湖北,也和读者一起走进了湖北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历史给我们命题的系列“天问”,成为读者期待阅读《走遍湖北》最充分的理由和最诱惑的引力。
朱家二弟朱光华,读他的文字不多。白丹向我推荐了他二弟的两篇散文《难以释怀的哀伤》和《那片树叶》。在《难以释怀的哀伤》一文中,朱老二写他的母亲“抽的是那种劣质烟,喝的也是廉价的散酒”,“她总是将菜放置于碗柜里,一个人站着喝,生怕谁见着了似的”,有时是“一手扶着碗柜的门,一手端着小酒杯站着喝”,种种原因使得母亲抽烟喝酒都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延续到我们三兄弟成家后,便表现在厕所里抽烟,偷偷地进行,时常为儿媳所诟病,遭到什么把毛巾熏的都是烟味的指责话。”两岁即殇母的母亲不会有幸福的童年,这注定了“母亲的忧伤”,即使后来嫁到镇上的工人家庭,“母亲依旧感觉不到阳光”。三兄弟很小的时候,母亲说过一句话“等你们三兄弟都长大了,我就死了算了”。
与母亲对应着的一个人物是他们三兄弟的祖母(三峡人家称祖母为“婆婆”),“婆婆走后,无论是父亲、幺姑、大爹,还是我们这些晚辈,谁也没有感到太多的悲伤,甚至没有一滴心酸的眼泪”,婆婆的“会吃、她的猪小肠、她的放在枕边的装有杂糖的陶瓷罐,成了亲友们逢年过节最好的谈资。”这样的婆婆竟成为了后人“永远的炫耀”。而母亲呢,一生悲惨凄苦,在她死后却成为了后人“永久的哀伤”。读着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既为老人起早贪黑、委曲求全、鞠躬尽瘁的不完整人生而感动、而哀叹,也为朱老二真挚的情感、透彻的思想、细腻的文笔所折服。朱光华的文章,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亲情的温度与汉字的力量。
《那片树叶》是怀念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一位努力打拼、刚刚建立美好生活,因为疾病缠身不愿打搅文友而悄然离去的文友。直到得知“树叶走了”,才倏然一惊“怎么可能呢”。朱光华由此联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片树叶”,“只要是树叶,就注定要走”。读着这样的文字,你没法不去思考眼前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与自己充满挑战的人生。
老三朱华逊是70后,喜爱小说。他的那篇小说《界上那棵茶树》里的主人公大牛与屈二,两个朴实的三峡山民,在同一片山坡上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界上那棵茶树见证着他们共同的生活与梦想。但几个小孩子的恶作剧彻底颠覆了他们两家人宁静的生活。顽童狗娃野外戏耍,无聊生事,将农药注入了大牛家茶园里的南瓜中。带有毒剂的南瓜毒死了大牛家的两头肥猪,其家人也险些伤命。事情到了这一步,弄清事实真相,进行人际沟通,显得最为重要和紧迫。但愚昧、偏执、猜疑、鲁莽和凶残,在那个特定的时空被大?;踊舻郊?,理性、中道、思辨、信任和良知的力量退缩到了人性的冷宫。半瓶汽油毁灭了屈二的温馨家园,一把杀猪刀结束了屈二的人生梦想,与此必然成为因果关系的便是,大牛为他的罪恶行为付出了同样沉重的人生代价。《界上那棵茶树》的批判精神与艺术力量,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染与表达。一篇小说,也因此实现了其应有的审美价值,收获了其惊醒世人的阅读魅力。
朱白丹、朱光华、朱华逊三兄弟相互影响、痴迷文学、醉心写作、砥砺前行,这在湖北文坛和水利系统是个创举。愿朱家兄弟仨不忘初心、心无旁骛、渐行渐远!
作者简介——
力人
力人,本名杨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巴楚文人》、杂文集《力人茶坊》和中篇小说《牛年的爱情》等作品。
文/图:力人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