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汉斌,宜昌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三峡诗词学会副主席、宜昌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宜昌市读书推广人。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现任《三峡晚报》副刊主编。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创作新旧体诗一千余首,出版有新诗集《与词语对舞》(2010年获三峡文艺创作奖)。散文《与柳如是相遇》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王国维的境界》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银奖、《台儿庄,水与火的交融》获中国百名文化记者征文一等奖,出版有散文集《归州十八拍》(2012年)。
一卷山河一卷书
——序周保平散文集《孤旅》
冯汉斌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思想上的黄金时代。那时,最大的娱乐就是读书,有一本书是我一读再读的,那就是卢梭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卢梭曾拟订计划,要对灵魂在一个人所能处的最离奇的境地中的每日状态进行描述。“当时,我认为,要做这样一件事,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忠实地记录我那些孤独的散步和充满于散步中的遐想”,卢梭说。从那时起,孤独、散步、遐想,成了我人生的关键词,只要有风起于青苹之末,并拂过心田,须臾,就可以在心底漾起微澜,让我忆起人生的那一些小喜欢、小忧伤,乃至小荒唐。多少年后,宜都周保平以一册走读之书《孤旅》见示,又撩我想起了卢梭。
说起走读,还得说到宜都乡先贤王永彬。他的《围炉夜话》,一直是我的枕边书,早起时,临寝前,闲闲地读上数则,予人以鸥鹭忘机之叹,其旨趣幽微处,又颇资阅世之用。书中有一则已过目成诵,非常喜欢:“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是的,山水是文章化境,烟云乃富贵幻形,先贤在这里分明是让我们道法自然,做天地之间的行者、做百味人生的沉思者,因为,一卷山河,隐藏着太多的自然信息和文化密码,这些充溢着乡愁的文化珍珠,其实一直珍藏在山水的皱褶里,寄托在天地的怀抱里,等待着我们去捡拾、去挖掘、去诠注。
一卷山河一卷书,读到深处情漫流。公务之余,保平兄就乐于打开自然这本大书,做解读、寻找、诠释历史和文化密码的人。旦复旦兮,他在日月盈昃中不断地汲取着自然光华,行复行兮,他以矫健之躯走读全国各地,且行且思,复以其矫健之笔,写他的大块文章,展露其孤旅之思。文如其人,保平兄这些长长短短的篇什,无不折射出他思想的真底色和人生的总基调,读之,所感有三,一是保平是一个军人本色和书生情怀兼具者,看他的文章,大多直抒胸臆、直道而行、有一说一,没有那么多躲躲闪闪和思想隐衷,这纯是军人之风貌使然,的确,十六年军旅生涯,现在看来,乃是为其文章作注的幕后主角。难怪他有那么热烈的红色记忆:到西柏坡寻访革命圣地,到橘子洲头体味领袖诗情;在焦裕禄墓前沉思,在孔繁森故居里感怀;走进“转折之城”遵义,乃至走进拖溪寻胡敌。这些人,那些事,是革命和建设之重,也是其心头不可绕过之重,是其下笔的着力点,写来,每每激情满满,下笔如注。但军人本色之外,保平兄也有其书生情怀的一面,书生情怀贵在真,看他写的《追寻初恋的记忆》,不经意间,一句“每一个成年人的内心都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不禁让我作“泄露春光有柳条”之想,但作者显然不让人曲径通幽,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发一书生式的浩叹:“谁不渴望拥有那种清澈见底、一尘不染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情呢”?!这一问一叹处,有意无意间,也透露了他人生的情感密码。
所感之二,保平和我一样,是有两个故乡的人。我与他有同乡之谊,他的故乡在浠水,我的故乡在广济,同属黄冈,同属大别山区,两地山水相连,乡音相通,鸡犬之声相闻。青年时期,他意气风发,洛阳从戎,我负笈武昌,后殊途同归,先后来到鄂西这块宝地,来到三峡宜昌,都以文字涂鸦为乐事,真是难得的人生之缘。故乡同是我们的父母之邦和桑梓之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难舍、难忘的记忆,虽然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肯定是给儿时的故乡留下的,看保平兄的文章,就时时让我生出故园情。他写清明祭母,写记忆中的外公的侧影,写得那么真挚感人,写故乡的文化名家闻一多、李时珍,写得那么有有细节、有故事、有态度,那可是我们故乡文化的压舱物呀!正当我还沉浸在他的故乡情怀时,他却兀自走出,笔锋一转,反认宜都是故乡了,特别让“最美宜都”单独成章。不是说此心安处是故乡吗,我想,宜都一定是保平兄的心安之地,他自东徂西,自北徂南,在这儿度过人生的盛年,这里瑰奇之山水滋养了他的心境,也放宽了他的视界,他的笔下挟清江之风,沐三峡之雨,不亦宜乎?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孤旅》给我的第三个感悟。往深处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哪一天不在路上?哪一刻不是苦旅?但即使人生如寄,最不应该忘记的,最值得珍重的,还是那份初心。保平兄就是一个不忘初心的人,他行行重行行,称得上是一位勤奋的行者,足迹所履,遍及大江南北,有遇见,也有错过,遇见了美丽的人与事,错过了难得的情与景,回过头来,又把自己纷披的思绪和丰盈的情感,诉诸文字,形诸笔墨,与人分享,美美与共,不亦君子乎?
“岁月幸同庚,诗书复同道”,这两句诗算得上是我与保平兄的传神写照。我与保平兄同生于文革发动那一年之秋,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于写作之道多所追寻。现在,继《寻找自己的天空》之后,保平又推出了他的第二部散文集《孤旅》,完成了人生的又一个小目标,我不辞浅陋,聊缀数言,以志共勉。
是为序。
2017年8月1日于待读斋
文/图:冯汉斌 编辑:冯潇
(点击左上方“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