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2300年前楚国政治家、伟大爱国诗人,用今天的话说,他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他为我们民族构筑起了两座宏伟高峰:以浪漫主义诗歌为特色的文学高峰、以爱国主义为基石的精神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寄希望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时说:“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经典,都体现了文学家、艺术家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屈原正是这种贯通、交融、统一的典范。爱国爱民是他始终不变的初心,为国为民是他矢志不渝的使命,志洁行廉是他毕生秉持的操守,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行为准则。
“廉洁”一词最早由屈原提出并终生奉行不悖。屈原一生志洁行廉,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极具现实意义。
一、保持廉洁本色,必须打牢人生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第一??圩印G褪钦饷醋龅??!堕偎獭肥乔脑缙谧髌?,是他年少时借咏橘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他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志向,“嗟尔幼志,有以异兮”。为何不同?因为他“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热爱自己的国家。屈原把人生第一粒扣子扣在了爱国情感上。
屈原为人生扣下的第二??圩?,就是廉洁?!墩谢辍芬豢退?,“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屈原幼时就把廉洁确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用一生实践,让这个词光芒四射,至今仍是你我的行为准则。
爱国爱民与廉洁正直是屈原精神的主要方面,爱国爱民解决了为谁行廉、为谁持洁这一根本问题,廉洁行为则又不断加持、充实爱国爱民情感。屈原的爱国精神,早在宋朝,就被大学者朱熹肯定了,说其志行“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我们不得不赞叹他人生第一??圩涌鄣煤茫松虻美?。
二、保持廉洁本色,必须发扬斗争精神
习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保持廉洁本色,同样需要斗争,这不仅因为外部环境极其复杂,更因为清廉的根基是大节。守大节,往往需要斗争。屈原正是在与楚国昏庸腐朽统治集团的顽强斗争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大节的。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惩跏骨煳芰睿绞舨莞逦炊?。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怒而疏屈平……”屈原政治受挫、人生变道,失去了振兴楚国的政治舞台,他会改变初心、丢掉廉洁操守吗?不会。这正是屈原最伟大的地方,司马迁赞扬“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离骚》《九章》等诗篇具有自传性质,真实记录了他被贬后坚持为国为民上下求索、顽强斗争的一生。在《离骚》中,他斥责群小们,“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楚国官僚集团浑浑噩噩,自私狭隘,只知道投机钻营?!痘成场分兴邓?ldquo;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惜往日》中说他们“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指责官僚集团罔顾国法,随心所欲,与无缰绳赶车、无舟楫驾船没什么两样。楚国的政治生态如此恶劣,屈原非与之展开坚决斗争不可。尽管他的斗争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至少他自己,绝不会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屈原主张联齐抗秦,骨子里想由楚国来统一中国,但堡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史料记载,秦国派出游说之士张仪,贿赂楚王身边的宠妃、宠臣,并以七寸不烂之舌诱骗楚王。联齐抗秦的国家战略被彻底颠覆,屈原也被逐出楚国的权力中心??梢酝撇?,当时可能也拉拢过屈原,但屈原没有就范、也不可能就范。事关“国之大者”、事关国家存亡,屈原绝不会含糊,不会为了个人前途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放弃自己正确的主张,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历史证明,屈原是对的。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国所灭”。一个“竟”字,包含了司马迁多少悲叹!
一心为国的屈原,“恐皇舆之败绩”,所以“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离骚》)。没想到处处遇阻,何去何从?他说,“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涉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离骚》)。他绝不改变自己的初心初志。
屈原当然也可以去他国寻求发展,这在当时是正常现象,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自然也深受别国欢迎。屈原也曾有过激烈思想斗争,“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离骚》)但他选择了留下,并在国都被秦军攻陷后,自沉汨罗,以身殉国。为爱国人生作了最后的注脚。
屈原是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斗争,没有任何私利,我们不能因为他斗争无果而轻视他斗争的价值。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对换了”,认为屈原和他所创立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屈原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是行廉为国、志洁为民的一生。
2022年9月,由宜昌市委宣传部、《人民文学》杂志社组织的“名家名刊看宜昌”采风活动在宜昌举行。图为本文作者(左)为参加活动的著名作家、编辑解读屈原作品。
三、保持廉洁本色,必须做到好修为常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强调“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屈原堪称修身楷模。他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根本原因在于他好修。他在《离骚》中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好修方式多种多样,并贯穿于所有作品之中。
他被疏被流放,是因为小人无端陷害,楚王昏聩无能造成的,内心的苦楚可想而知。他说自己“心怨结而内伤”(《悲回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对于泼在身上的脏水,他可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离骚》),但长期流放在外,远离政治中心,在绝对私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他能保证自己人生不失据、理想不失守、信念不塌方、人设不崩溃吗?这正是屈原最可贵的地方。既然没办法与政治对手展开面对面较量,他就转向自己内心,踏上艰难自救的心路历程。用他在《抽思》中的话说,就是要“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写诗正是他自救的有力武器。
综观其诗歌,笔者认为有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发愤以抒情”(《惜诵》)、“抑心而自强”(《怀沙》)。如果说“发愤以抒情”成就了屈原文学上的伟大,那么,“抑心而自强”则玉成了他精神上的崇高。甚或可以说,他“发愤以抒情”就是为了“抑心而自强”。在他全部作品中,“心”字一共62见,与“心”和“修心”相关的名词高达300多见,“好修”的“修”字34见。他是真正的心灵斗士!
屈原最痛心的是人才变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意指他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没想到他们纷纷变节了。他为此仰天长叹:“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他对人才变节原因的深刻揭示,对我们不无警醒意义。
明代学者贺贻孙将屈原的人格精神概括为两条:一曰好修,二曰不变。其实它们互为因果。到底变不变,屈原也曾犹豫过,但想法一露头就被自己掐灭了,因为他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他说,“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抽思》),“欲变节以从俗兮,愧易初而屈志”(《思美人》)。他坚守自我的根本动力,就因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在廉洁操守上可以马虎一点吗?他在《卜居》中也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是廉洁正直,还是变得圆滑世故?毫无疑问,他选择了前者。
要之,好修为常成就了屈原辉煌的人生。司马迁认为《怀沙》是屈原的绝笔,“冤屈而自抑”“抑心而自强”“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等诗句,都出现在这篇作品中。它们是屈原后半生的真实写照。回望屈原一生,他一出世就赐了个好名字,“肇锡余以嘉名”(《离骚》);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他“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橘颂》);身处人生绝境,他“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最终以死明志,形成了完美的人格闭环,真可谓人如其名。无论顺境或逆境,屈原都能做到定心广志、冤屈而自抑、抑心而自强。能否做到这几条,何况又不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真正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屈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如一,人格堪称完美。纵观中国历史,从来不乏像屈原这样杰出的个体,但杰出群体的出现,还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屈原优秀精神基因已成为共产党人的群体基因继承下来,并将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怀念屈原、纪念屈原的时代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马尚朝,湖北秭归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中国旅游景区高级职业经理人。具有行政和企业等多重工作经历,曾先后担任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子归文旅投公司董事长,现任秭归县文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