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大江大河,气势如虹
周韶华
杜大江出身在长江三峡 ,他的家乡到处都是山,山水对他他的耳濡目染,他可以不假思索的进入画面,生活的熏陶,正是这个资源仓库和艺术气场造就了杜大江;所以他的山水画起来非常熟练,气势如虹.他这些年主要是画写意重彩,另外就是用水墨来画黄河.
杜大江的写意重彩画,精研传统以求色彩的纯正和空灵,力求重彩和笔墨相得益彰,并驾齐驱;吸收油画版画以及民间艺术和敦煌壁画的养分,兼以书法的写意笔触,有机的融为一体。就像健美丰满的人体,那笔墨就是这人的骨架,色彩是这人的皮肉,而意境则是他的血脉灵魂。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杜大江画黄河以传统的水墨为之,他数次沿黄河写生,收集素材,体验生活;他抛开炫丽的色彩, 用水墨大写黄河水,以点带面;龙吟、龙啸、龙腾、东方巨龙奔腾不息。所有这些有关黄河的语言代码被极有震撼力地转化为视觉图像。他画的黄河,每幅作品都是解衣磅礡,气势如虹。完全是他自己的语言图式。超越现实,超越时空,追求大象,践行大道,出神入化,如梦如幻。
这是我对杜大江的基本看法。我想杜大江要成为一个大画家,还要做很多努力。我们中国画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很多人脱离现实,脱离生活,抄自己,抄古人,抄同代人;都是在不断的重复,跟我们国家正在崛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这种地位是非常不相称的,我觉得我们画家要跟我们的时代相匹配 要跟上我们的时代;
我相信杜大江还会继续在生活中挖掘,在上下五千年的大传统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文化气息,期待他能成就宏业,成为一个大手笔。
杜大江如何解读西部山川
谭智勇
十多年前,"三峡画派"在山水画界发出了颇大的声响。其阵容主要是一批川籍画家,老中青皆有。后,三峡大坝开工,因感于三峡之伟观或不复存在,沿长江省市的一批画家又来了一次集体秀,联笔绘就三峡长卷。此长卷我没能得睹全貌,仅从美术杂志上窥得一些局部——估计该是全卷的精华所在——以水墨浅绛为之,确也笔精墨妙,意境亦如彼时国人对三峡工程之期待,热切而喧腾。固然,以三峡为题材有多重意境可堪表达,比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三峡"篇中所感慨的,又比如伟观不再有的叹惋...只是,三峡是否就总是那么水墨晕章到永远呢?
在笔者所看过的画三峡作品中,只有张大千先生的"巫峡清秋"、冯建吴先生的"三峡星移影动摇"、段七丁先生的"巫峡夕照"能在记忆的显示器中时时浮现,其它的,则有如神女峰上的云雨,风过即散。噫,是否我的眼水太过刁钻耶?
但,这种情况,在2007年的秋天发生了改变。改变源于杜大江的画面。
画三峡山水的太多,之所以不能予人印象,在我看来,原因有四。
其一,大都盯着夔门着意,结果成了地理标志。
其二,文人的病态笔墨与三峡山川不称。
其三,仅取巧于单一的笔墨,故作品基本上千人一面。
其四,对三峡"元神"的体会浮光掠影。
而有这么一个人,在上述四个方面,或有意或无意,甚或鬼使神差,都被他一一避开,然后,呈现于他笔端的,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别开生面。这个人就是杜大江。
大江家宜昌,生于斯,长于斯。喝长江水,沐三峡风。高中毕业,从戎朔边。在天山脚下五年,能守持本真心性,敏于自然而钝于城府。是故,三峡山川之"元神"在其画中得以天然呈露——别人需"心斋""坐忘"的磨炼工夫,而大江却似与生俱来。
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也是夤缘,周韶华先生就对其青眼有加。大江甫一开笔,就得到周先生的鼓励与点拨。所以大江的笔墨绝没有文人画的因袭和孱弱——情感上直接来自于大自然对画家心灵的撞击,精神上是对汉唐雄魂的遥远呼应,笔墨手法也是应景而施。
杜大江的三峡山水画在形式感上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半鸟瞰式的视角取景,故予人多铁壁矗立般的视觉震撼,同时又不乏闳深的层次感。其二是画的用色。此前看过了太多的纯水墨或浅绛的三峡山水画,所以对重彩设色的三峡自然就印象深刻。大千先生一脉的青绿重彩山水,画面整饬而呈平面装饰性,在底色上施以三、五遍青绿,然后勾勒、敷金即成,极富庙堂气象。杜大江的三峡山水则不然。他也有很多青绿色调的作品,但因不施底色而显得更为鲜艳。传统青绿因其用色的程序而使画面时时微憾于概念化,而杜大江则是因景赋色没有公式化的束缚而使画面富于朴野的美感。也因乎此,观杜大江的山水画作品,有时颇有"直超如来境"之感。
边塞五年,天山的雄阔与豪迈同样潜在地模塑了杜大江的胸次。画天山的画家与作品也不少。老、中年一类画家,尤其开移天山入画面之先声的画家们,其画多以传统笔墨表现之,,遗憾的是能将传统功夫幻化出新意的不多。而没有传统负累的杜大江,则将观察自然所得的感受,直接转换为画面构成所需的线与皴、点,笔墨虽欠蕴籍之婉厚,却让观者更直接地感受到情感的搏动,同时有一股鲜活之气扑面而来。杜大江明白,文人画已有的笔墨程式,不论是在三峡还是天山面前,都只能处于失语的境地。
然塞翁失马非祸而得马亦非福。传统之于今天的中国画家意义亦复在此。杜大江没有在临摹传统笔墨中耗费太多光阴,从而少了几分羁束,无疑有其积极的一面,一个画家又当如何去弥补或曰克服那非积极的因素呢?这就是一个因人而异、言人人殊的问题了。就杜大江而言,其画面阳刚伟壮、大气磅礴, 然则似乎缺少了那么一点柔婉。大江还年轻,相信这一点会随着岁月的积累得到弥补。我与大江在08初夏,于北京同外一个画室,朝夕晤对,感觉大江的生活似显过于纯净,这是否不利于对人情世态的丰厚了解?大千世界,不仅有阳刚外在对视觉的感动,还应该有蕴籍深沉的柔情触摸,这样才是一个立体的世界,而这样构成的意境方趋于完整和美丽!
作为周韶华先生的弟子,当我们惊叹于先生作画时那种"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的境界时,是否想过,以我等的功力和阅历,能挥洒出先生那"以一驭万"、简约却不简单的笔墨来吗?是故,学先生应如学传统那样,重在领会其精神。简括之,那就是重通感而不失毫微,深识见而广阅历。大江追随周先生日久,对此有很深的体悟。假以时日, 大江之成就当更见卓然。
作为朋友,我要感谢大江,他的作品给我以不与人同之"山水美"感受;也是作为朋友,我写出了对大江的意见和建议。当否,大江兄斟酌之。
2009春仲于"别有洞天"
巨匠弟子 大师情怀
——画家杜大江其人其画
文/ 葛承恩
“杜大江出生在长江三峡,他的家乡到处都是山,山水对他的耳濡目染,他可以不假思索地进入画面,生活对他来说有很大的熏陶,所以他的山水画起来非常地熟练,画得也很有气势。他这些年有一部分是重彩,另外就是用水墨来画黄河,画得也很不错。总之杜大江还是很有潜力的。”
——周韶华
2011年9月8日,“楚风鲁韵”杜大江西部山水画画展在山东省威海市博物馆隆重举行,当代著名国画大师、以届耄耋之年的周韶华先生专程从湖北省武汉市赶到威海观看了其展出作品,并欣然接受威海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在采访中,对其弟子杜大江给予了以上的高度评价。
至圣先师孔子在其被誉为“治天下之书”——《论语》中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凡“山水文化”,具有时空层面上的民族情结,山水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风水文化”简直是密不可分。魏晋堪舆大家,乃至明清风水大师,普遍地达成风水学论断:山管人丁,水管财。这就是除了山水画表面的悦目、养眼之外,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世俗的愿望就是“人、财”两旺。山水画的这种功能,是人们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载体。
如果从风水学的层面解读古今山水画的兴盛,也未免不是一个有趣的解读。
而中国风水则发祖与中国的大西北,风水古籍揭示,昆仑山为中国风水的祖山,既龙脉发祖于昆仑。西北山水雄浑寥廓,粗狂而苍茫,洋溢着豪迈的血性与风骨。
画家杜大江与山水有缘。
18岁那年,怀揣报国梦想的杜大江光荣入伍。边疆的辽阔与苍茫,让第一次走出三峡怀抱的杜大江眼界开阔起来。天山脚下,他看到了高入云端的冰川雪峰,看到了浩瀚无垠的戈壁沙漠,看到了烟波浩渺的绿洲和湖泊。与此同时,他开始接触绘画艺术,开始用画笔呈现自然地理的神奇与瑰丽,壮美的三峡山水和雄奇的西部山川便常常不自觉地流诸笔端。曾经印刻在他脑海中的粗犷与秀美,宁静与喧嚣,高耸与低洼,远古洪荒与盈盈生机……便铺满了一张又一张巨幅画面。
在新疆伊犁教育学院打下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后,1989年,机缘巧合下,杜大江拜入国画大师周韶华门下。大师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开放创新的艺术精神,对杜大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曾说:“先生的艺术思想是我创作的航标灯,指引我做一个文化创新主义者。新世纪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用现代人的眼光,在“古往今来”与“天地人和”中,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塑我毁我,不断超越”。”
边塞五年,给了杜大江颇多感悟。如今,杜大江明白,文人画已有的笔墨程式,不论是在三峡还是天山乃至宁夏黄河、贺兰山面前,都只能处于失语的境地。而表现大意境,描绘新时代,探索创新之路,成了杜大江的最新路径。
凭借审美的直觉,杜大江触摸到了绘画艺术最本质也最核心的东西。这与当今人们所热衷的寻根之旅似乎异曲同工——当人们沿着艺术长河溯流而上的时候,往往发现,它的源头,正是那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因为蕴涵了最初的生命因子,原生态绘画便拥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仔细品味杜大江的作品就会产生这样的体会,那粗犷、雄浑的笔墨都是发自画家的内心,由于具备在西北多年的军旅生活和真实的写生,笔触便洋溢出生长的野性和生命的情欲,而呈现这种原始的朴素之美,则有赖于一种发现的智慧。当然,这种发现并非一种简单的直白,于是,他的作品便具有了很强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因而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气息。
杜大江笔下的大山、河流、树木……原始苍凉,灵动飞扬,具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强烈的艺术张力,也得力于作者对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在构图上,他随心所欲,大气磅礴,线条率意但精准,大拙蕴秀,耐人寻味,足看出其功力是经年苦练而得之;用笔苍劲有力,没骨法沉着秀美,灵动飞扬,兼而有之的线条,流畅而率真。而用色大胆夸张,五彩斑斓,丰富之极,给人以色彩的明艳热烈之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意蕴的表现上,含蓄而神秘,令人顿生敬畏之感;同时他又增添了现代艺术元素和装饰方法,因而她的作品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黄河金岸图》,是杜大江近期完成的鸿篇巨制,观者无不震撼、惊叹!全长是31米,由著名画家周韶华题跋,是杜大江去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的上游写生,尔后创作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而完成的一幅长卷。这幅长卷艺术性地表现了黄河在宁夏这一段非常精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画面气势恢宏,全景式再现了黄河两岸的沸腾生活和全新的气象,洋溢着生命的元气和生命的律动。整幅画作,史诗性再现了广阔的时代场景。
“风云龙吟黄河系列”中的黄河水,在简洁的线条下,其组合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巧妙的智慧,晃荡着的根根线条,仿佛一瞬间就幻化成了一河大水,其动势,有小而大,随着氤氲的笔墨,徐徐散开,仿佛黄河波涛慢慢涌起,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驾一叶扁舟顺流而下,令人荡气回肠!其内涵就是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勇往直前!
大江笔下的龙,或云龙或苍龙或火龙,无不灵秀多变,同时极具含蓄之美,或隐身或戏水无不活灵活现,彰显出生命的活力,在动感中张扬着力量,给人以美感。奔腾不息,波涛汹涌的黄河,怒涛不绝,时隐时现的黄河巨龙,长吟不息——《大河龙吟图》,意境深邃,意蕴高远,使人怦然心动,那浑然的气势,使人肃然起敬。龙腾大河,气势磅礴,其写意功能蕴化人心,给人的是自豪和激励,无形中告诫人们,龙的传人当自强不息,奋勇争先,岿然屹立于与世界民族之林!
杜大江师从著名艺术家周韶华,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周韶华工作室画家。杜大江的西部山水画在继承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技法,重视色彩的运用。如本次画展中,对黄河的创作,便没有刻意表现水墨,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用重彩展现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文化内涵。
杜大江的画作中有着强烈的个性语言和个人印记。血管里流着长江水的杜大江,1966年生于湖北宜昌西陵峡畔。胸臆中,他激荡着三峡风;戍边天山,他阅尽大山之雄奇,看惯边塞之苍茫;师从周韶华,他得大师点拨教诲,使自己的艺术笔墨愈呈大家艺术风范。因此,杜大江的创作内容总是离不开三峡山水和西部山川,而经典画面总是在大尺幅上,用大格局,展现大气象,传递大精神。
2011年9月8日,在山东省威海市博物馆举行的“楚风鲁韵”杜大江西部山水画画展上,著名画家周韶华先生在接受威海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还说到:“我想今后杜大江要想真的成为一个大画家,还要做很多的努力,我相信他还会继续发展,很有潜力的,这是我对他的基本看法。我们中国画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脱离现实,脱离生活,抄自己,抄古人,抄同代人,创造性非常少,都是在不断地重复,跟我们国家正在崛起,我们在世界上的这种地位是非常不相称的,我觉得我们的画家要跟我们的时代相匹配,要跟上我们的时代,首先要考虑这个文化大背景,离开这个大背景,你的艺术,你不知道你是站在什么地方,这不光是一些后起的画家,甚至一些很有声望的画家都在不断地重复自己、重复别人、重复古人,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这是我自己感到非常难过的一个事。”
大师周韶华的理论烛照和精心点拨如海上灯塔,照亮了杜大江心头的迷雾。于是,苍茫之间,一只灵动的画笔悄然拨动黄河的琴弦、擂响了天山的脊背、搅动了大漠的苍寂……于是,我们看到了高山、大河、大漠的斑斓变奏时的精彩,听到了画家浴火凤凰涅磐时的咏叹——
在艺术观念、在艺术语言、在艺术表达上,杜大江都如同找到了罗盘,而一旦明确了方向,画家就如同用力拉开弓的箭,矢志不渝,射向光辉的顶点。于是,一时间,杜大江的作品,可谓万紫千红,魏紫姚黄。巍峨昆仑,苍?;坪樱焐椒裳屏袢?hellip;…一个充满创新的新面貌、新气象让人顿感新奇与惊叹!
有著名相师断言:观杜大江相貌,可谓身长八尺,文人武相也。一双秀目,深藏坚毅。而位居中州的鼻子,丰隆挺拔,是为五官贵格之首。纵观大江全貌,可以看出:魁星点斗,文昌入命,必将大器晚成矣。
我读杜大江的画
符 号
杜大江师从国画大师周韶华,周先生曾题赠他十个大字:“天地入胸臆,笔下生风雷”。这既是先生对弟子画风画格的认定,更是对他画艺画境新的期待。这些年来,大江正是以此为圭臬,不倦攀登!
大江画大笔挥洒,气势浑茫,如立山顶,雄踞高天,是宏观视角的大块文章!他的画,具“一览众山小”之气概,蓄“群山万壑赴荆门”之襟怀;不见仰视,唯有俯瞰,忽略小眉小眼的描摹,唯有“航拍”式的全方位观照。即或是小幅小品,也是大景的浓缩,豪气渗溢其间。早年北疆的军旅生活,练就他极目远眺的习性,一个时期画作中的大漠风光,使人想到唐代边塞诗人苍凉豪放的诗行!
从92年首次举办个展至今,大江从细致写实中跳脱,取整体紧凑布局的块面,兼以刚柔并济的线条:有西方传统的严谨功夫,更有东方笔墨虚实留白的意境。题材从足迹所及的西北天山雪域、三江源头、黄土高坡,渐集中于巴楚山川题材的开掘与萃取,从豪迈奔放的构图中愈来愈着力建构着属于“故乡”的精神——巴楚魂!
大江画山,是苍莽的山脉,少有个体的峰岭:大江对山水的配置,大多显山而隐水,水衬山色,山因水雄;无论故乡古景、神龙秋色、热土三峡,大江的画中多不见房舍人迹,多系静穆安谧、神秘悠然的“原生态”,是远离喧嚣之所在。这是大江“大道自然”、“天人合一”思境的外化与向往,是他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生存状态一种前瞻式的关注!
读大江的画,想见其为人。画雄人豪,人帅画俊。周韶华先生说:“杜大江从山沟到城市,一路冲锋陷阵,杀出一条路来,初露头角,小有名气。”诚哉斯言!
杜大江出生于屈原家乡秭归,被陆游赞为“乃知画非妄,却恨笔未精”的如诗如画入诗入画出诗出画的三峡,给了他不尽的营养,屈子“上下求索”的因子滋养着他的灵魂,楚人“筚路蓝褛”的精神奔流于他的血液。也许正是这,使大江为生计奔波的同时,孜孜于艺术的登攀!
笔者以为,眼下大江画作豪放强于细腻,刚直多于柔和。也许正是他的优势,也可能是其不足。门外观画,恐贻笑大方!
衷心祝愿大江尽情投入生他养他的故乡——三峡的怀抱,毕生去追求那“天地入胸臆,笔下生风雷”的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