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风范 雅逸书法------我眼中的周德聪先生及其书法
周德聪,男,1957年4月出生于湖北当阳。曾任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任三峡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评审委员、宜昌市文联主席、宜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长期从事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与书法美学的研究。公开出版《书法创作形式例话》、《书法教程》、《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周德聪作品集》、《抱一书论》、《湖北代表书家·周德聪卷》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书法创作方面: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全国奖”获得者)、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全国第一届硬笔书法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获 奖)、历届全国展、中青展获奖书法家邀请展、全国着名书法家邀请展等。其作品被中南海、中国军事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被河南神墨碑林等多家碑林诗墙镌刻。
提笔写下题目“学者风范雅逸书法”八个字后,脑海里万千思绪像海潮一般汹涌而来,而我却像一个蒙学稚子,面对艰难的作文试题久久无法下笔。欣赏周先生的书法作品:“那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洗涤。淡雅、恬静、醇厚、隽永,如清风朗月,洁净超尘,是对传统书法的承传体悟,是对当代书风的借鉴吸收。无市井之俗味,无‘写家’之匠气,让人赏心悦目养性怡情……(符号语)” ;拜读周先生的文论,笔法、墨法、章法、传统、现代、未来、爬梳剔抉,条分缕析,阐述得有声有色,头头是道;疑点、难点、焦点、随意拈出,娓娓道来,剖析得深入浅出.切中肯綮。读后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现在要我用专业的眼光来解读周先生及其作品,实在有点班门弄斧自不量力的味道。
对我而言,周先生是海,博大、深邃。史学、美学、哲学、文学,涵摄甚广,处处是宝藏,难于先从哪方下手;周先生是山,书技、书艺、书论、书道,峻峰突兀,逶迤连绵,山山皆陡峭,难于择易处登攀。仰望高山,远眺大海,我两眼茫然。呆看着周先生的一大堆着作无奈良久,信手翻出一部作品集,发现大部分作品落款均署“抱一斋”主人字样。突然灵光一闪,主意已定,何不就从周先生的斋号“抱一斋”的“一”字说起。
大凡文人都有雅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书道之人亦都喜给自己的书屋起一个斋号,或标明雅好,或有所寄寓。其名称或馆、或堂、或轩、或斋,不一而足。而周先生亦未能免俗,也给自己的书屋起了一个“抱一斋”的名字。从此这个斋号就与周先生的书法作品文章着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且随着周先生的书艺,逐渐进入书道同仁和书法爱好者的心中。
周先生是何时使用这个斋名的,本人未考,不得而知。但细考这个奇怪的斋号有何用意,却是花费了我很长一段时光。记得是1998年,我到书店买了先生的一本《书法创作形式例话》,第一次看到周先生用“抱一斋”这个斋名,总觉得对文人而言没有诗意,不够雅致。实在是太简单,太缺乏内涵了。彻底改变这个看法是2001年的夏天,当我欣赏完《周德聪书法集》的全部作品之后。周先生的书法,古雅俊逸高迈超群,既得汉隶之神韵,又具晋风之飘逸。如此佳作我知非常人所为,再细考作者斋号,似觉豁然开朗。章祖安先生曾解字曰:“人专则传,广发则废。”联想先生的书艺何以有如此成就,不就全赖一个专字吗?“抱一”何谓谓其专心致志,谓其从一而终,此乃剖白心志,表明从艺节操是也,“抱一”之名不是正好恰如其分吗?初解斋名之谜,自觉心情释然,飘飘然中对先生更生敬意。为作纪念,记得当日曾即兴手书一诗遥赠先生,诗曰:“满纸氤氲笔有姿,气韵直逼晋人师,何日识得先生面,求幅墨宝作墨痴。”说是赠诗先生,其实只是心赠而已,那时我还未曾与先生真正谋面。因为同居一城.常有求师请益之想,若要描摹彼时心态,摒弃凡人与谪仙之别,恐与李白“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无异。我才不敏,其笔亦拙,书法之道未登堂奥。虽当时情殷意切,但何敢乱攀师门,因此只敢妄想,不敢奢求,不能受先生亲炙,很长时间耿耿于怀引为憾事,而我内心却是早就将先生引以为师的。
真正与周先生认识和交往是在宜昌市女子书协分会成立的时候。周先生戴副近视眼镜,穿着浅色休闲西服,谈吐诙谐,风度儒雅。当日他以宜昌市文联副主席和书协副主席的双重身份莅临会议。由于与会人员大部分是同道,会议安排每位嘉宾在留言册上题字或留言,这个机缘也使我第一次看到了周先生现场挥毫。常听同道说,宜昌书坛周先生有两点特别:一是书写时不择笔。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笔择笔对于书法家是自然合乎情理之事,而能不管长锋短锋,羊毫狼毫,抓起就写,非临池功夫了得者断不能为。二是临场即兴书写时不论条幅、横幅、对联、斗方,其书写内容总能信手拈出,而与场合、情景、人物诸等尽皆合辙,仅此等功夫,远非那些斤斤于点画而胸无点墨的徒稔技法者所能企望。传者如此,近乎神奇。再看书写现场的周先生,不紧不慢走近桌前,拿起一支劣质的小白云,轻轻地在墨杯里蘸了两下,略思片刻后,即用隶书笔意写下“不让须眉”四个大字??纯吹交岬闹疃嗯埽胂氪蠡岢闪⒌闹髦?,内容应景却又切题,况大字又用小笔书写,书内书外功夫,着实令人叹服!
所谓尝鼎一脔,何如即鼎而尝,细细品尝周先生的诸多作品,将是一顿别样的饕餮盛宴。周先生的书作,用笔方圆兼施,疾涩互参,或凝重苍老,或珠圆玉润,或遒劲刚健,或婉转轻柔,凝重刚健者无混浊粗率,轻柔秀美者无纤弱轻佻,而一以贯之的是赋予用笔以新鲜活泼的生命力。使看似静止的线条始终充满运动的笔势,使本来并无生命的点画,流荡出昂然的勃勃生机。
先生精研书论,深谙结字之法,又有丰富的书写经验,对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对比照应等结构美之基本原则烂熟于心。对孙过庭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已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更是心领神会。细观先生作品中的字形纵横有象,仪态万方,无一字僵化呆板,无一行不风起云涌。行行有活字,字字都生动。这些常常“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优美造形,在我看来已经不是什么简单字了,而是一个个一群群活龙活现的小精灵。
周先生书法兼善各体,作品呈多种面目,尤以隶书行草最为擅长。其隶书点画线条苍老凝重,字构因势赋形,章法大疏大密,有一种古雅质朴而又不乏率意洒脱的美。而最能代表先生艺术成就的则是他的行草书,其总的特征是古雅俊逸,潇洒风流,韵味十足,富有一股强烈的书卷气息,既具有风格化专业化的高度,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古代文人经典书法之继承,周先生不像许多人只选取某一家进行忠实的临摹,或在碑学与帖学两路中选取一路模拟,而是选择了在形式上作跨越碑帖两大领域的艰难的博收约取,融合锤炼。在意境上真切地与古贤对话,研读儒释道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人化书,在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基础上,着力提升自己书作的品位。因此,他的作品流荡着生动的气韵,呈现出优美的意境,使欣赏者在并无具象的变线艺术和满纸氤氲的墨气中,慢慢沉醉并产生翩翩联想……有的像行军布阵旗帜飞扬;有的像长江大河奔腾跳荡;有的像优美的舞蹈,素袖轻扬移步换形;有的像悦耳的乐曲,抑扬百转牵人情思。而这其中贯穿始终的共同因子则是生动活泼,富于气韵,使观者目注神驰抚心激赏,感到意味不可穷极。因此,我以一孔之见认为宜昌书界诸精英中,罗群得笔力,向爱东得笔法,陈永贵得笔势,蔡老得金石之气,嘉玺得形式之趣,而周先生独得一段韵耳!
正像哲人们所说的偶然中一定孕育着必然一样,周先生的书法艺术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绝不是偶然的。在他的煌煌书艺背后,其实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的。让我们再稍稍对他的书论做一个概略的浏览吧。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书法在任何时代都是文化精英的艺术,能够以书鸣世和以书传世者,无一不是学富五车,通透清明的饱学之士。面对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以及话语背景的转变、浮躁及功利主义滋长等人文精神的迷失,面对书法艺术面临的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古典情绪的现代审美转型,周先生是睿智而理性的。他对书法的许多深层次思考和探索,都可在他的着作《抱一书论》中窥见端倪。全书涉猎甚广,既放眼宏观视野对学术作深度的关注和整体的把握,极具学术价值;又以一个具丰富实践经验的行家里手,从微观角度对诸多书家的作品作个案解剖,或探讨创作规律、或意会作品神韵、或分析成功原因、或指出存在不足,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而全书诸篇中“作者对古典书论的融会贯通,对当代书坛的了若指掌,对流风时弊的洞若观火,对重大课题的真知灼见,使人不能不由衷赞服”!行文至此,笔者突然萌生建议:敬言读者诸君,初涉书坛尚未入门者,劝你买来一读,已入堂奥欲待深造提高者,劝你细读精读。
曾记得有人这样说书法,少年比才气,中年比传统,晚年比学养。学养是什么?是经史子集,是人间百艺,是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是长时间的涵泳体察,更是透参透悟的取精用宏和融会贯通。品读周先生,研究周先生,前言所论我深信之。
当我快要结束本文之时,天已大亮。推开窗户,一阵凉风袭来,东方天际,阳春的朝霞绚丽至极,一片缤纷。受凉风一激,我忽然悟得“抱一斋”的“一”,内涵应是已不限于专一,它应比专一更丰富更博大。“一”无边界,可以无限延长,无限扩展,可以至广大,至无垠。“一”非一;非常一;“一”者,非关技法,实乃道也。我学浅,胡乱揣测,不知周师以为然否?
宜昌宝地,历史上曾孕育出像杨守敬那样的大家。未来,我们期望宜昌将再现那样的辉煌。周师,你一路保重,别忘了我们的期待!(陈京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