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兼雅逸 书卷气自溢——守愚先生书法浅见
任晓明 湖北宜昌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周德聪先生是我敬仰的当代实力派学者型艺术家,先生字守愚。出于由衷的崇敬之情,我更愿意称呼他“守愚”先生,从这两字中我们还能窥得他为人的谦逊与真淳。先生是新时期书法的成功参与者和见证人,对他书法的密切关注成为我的嗜好,而剖析他的成功之路又是我十分乐意尝试的工作。
清代刘熙载云:“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行草书最能体现书家的书法功力、个性气质和艺术才情。先生饮誉书坛的正是他的行草,欣赏其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书卷气息,自然,潇洒,绝去尘俗,这或许是先生书法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修炼、功到自成,或许源于中国书法优良的文人传统与先生文人气质的不谋而合,或许是先生以学者型书家自励、孜孜以求的结果,我看都是,而更主要还得从书外功夫去找寻。邻苏老人曾说:“学问富赡,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先生曾深造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而对于西方文化艺术理论的精华他同样予以重视和吸取,多年的南北辗转求学丰富了他的学识修养和审美视界,近年先生出版的学术专着和见诸报刊的理论文章见证了他向学者型书家迈进的坚实步伐,至于书法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自不待言。他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当代书法发展总体上是由俗趋雅的”,正是对当代书法发展趋向洞若观火的理性把握和理论创作的全面修养,使他的书法呈现出浓厚的雅韵逸致。
说先生的书法醇厚雅逸,我们同样可以按图索骥般地从他的书法作品本身去找答案。先生的书法象大多数书法爱好者一样,是从唐楷入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书坛刚刚复苏之时,自小就喜欢写毛笔字的他更加迷恋书法,工作之余的大部分休息时间都花在了练字上面。当周围的同事对他的书法不理解、说他写字怪、是孩儿体时,他的兴趣早已由唐代的颜柳上溯《张猛龙》、《爨龙颜》、《石门铭》、《汝南王》等北魏碑刻,“魄力雄强、体多变态”的魏碑带给他无穷的艺术启迪,多少个寒来暑往的与古为徒,多少次夜窗挑灯的砚田笔耕,练就了他的书法纵横开张的体势和醇厚雄肆的笔力,由此奠定了他早年书法以碑为体的基本风貌??涤形担?ldquo;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进入到他的汉字艺术世界里,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结构取势的长短大小开合欹正的变化、既对比丰富又和谐自然的节奏韵律,这种特点在他的作品里是一以贯之的。
1990年中国美院学习归来,先生的书法在悄然发生变化。学院派的专业化训练使他重新认识到文人书法的经典价值,从潇洒妍美的二王到苍劲宽博的颜真卿,从“我写我意”的杨风子、宋四家到晚明气势奇崛奔放的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诸家,他一路写来,精彩纷呈,无不被他诠释得形神俱全。与此同时,他又追本溯源,精研篆隶,金石篆刻亦时有涉足,他把这些既当作专业书法创作者丰富作品内涵的必要手段,也视为一个书法教师的必修课。勤学善思的他不是停留在学谁像谁的层面,而是有所取则必有所舍,如蜜蜂酿蜜一样在不断丰富自己的个性。帖学精华和篆隶笔意的吸纳使他的书法线条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基础上步入新的境界:醇厚质朴中又有了细腻精到的笔法技巧。他的第一部学术专着——《书法创作形式例话》里近百幅作品大部分都是独立创作,撇开外在形式的丰富性不谈,作品正草隶篆各体齐备,风格多样,是先生全面的创作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这时他已是五届国展“全国奖”的大奖得主,全国性书法展览上频频入展、获奖更证明了他以碑为体、以帖为用、碑帖融合的成功实践。有位哲人说:“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在许多国展获奖者全身而退的时候,他的选择更富有挑战性,那就是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把自己的创作勇敢地拿出来接受公众的检验。除了在重要展览赛事上经常见到他的新作外,他又相继推出两部颇具分量的个人作品集,显示出旺盛的创作活力。2003年他凭借创作上的突出成就成为唯一被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的湖北籍书家。
如果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先生的作品还多少能够看到魏碑、米芾、王铎的影子,进入新世纪,先生于行草的创作更加浑融自如、潇洒灵动,传统已悄然熔铸在他的笔下,表现的是更加“自我”的周体。细心的观众或许会注意到他行书新的变化:第一,在空间布局上更加突出黑白对比,得空灵之意境。字距加大,偶作连属,给单字留下充足的展示空间;以全篇为一字,对比之中见穿插,如繁星当空,自然和谐。第二,单字取势归于平正,增加篆隶意味,走向高古。在我印象中先生极善于驾驭结字取势,奇正变化是他惯用的手段之一。但是看他的近作,却发现多了些许平正,这非但没有削弱结字的形势变化,反而突出其纵横开阖的形式对比,并为篆隶笔意的导入创造了条件,这大概就是孙过庭所说的“复归平正”的过程吧!篆隶特别是篆书以简驭繁的形式很能体现道家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的哲理,在书法这门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艺术中,超越形式技巧、追求高古意境几乎成为近代以来书法大家追求的目标,碑学运动从崇碑转向汉隶和大小篆正是这种追求的反映。先生把篆隶端正大度的体势,还有圆厚的中锋线条化用在行书的创作里,这种篆隶意味与平正的结字相得益彰、弥合无间,使他的行书进一步朝向简约高古的方向发展。从两件大字作品——“云鹤海鸥”联、王涯《春游曲》诗轴中透露出的这种消息,相信明眼者定有会心的。
先生近来于隶书也时见佳作,草情篆意兼具,得到同道好评,这与他醇厚高古的审美取向仍然是一致的。先生的书风正在升华,我们期待他的艺事有更辉煌的创造!
作者简介:任晓明,男,1969年出生,湖北远安人。美术学(书法)硕士,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