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现媒介看摄影艺术的局限和无限
作者:徐为民
各种艺术唯其有限,故而无双。艺术上没有“全能”这一项目。尽管各种艺术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是普遍的,但各种艺术的发展必须基于这块局限这地,否则即不是该种艺术,而演变成他种艺术了。正确认识该种艺术的局限性,是我们认识其特殊规律的首要之点。
艺术的普遍规律是相通的,而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又是不相等同的,这正是区别各种艺术的首要标志。探其根由,表现手段的差异是因为其物质材料——表现媒介不同而形成的。各种艺术必然通过其特定的表现媒介将艺术家对自然的感情创造性地传达出来,这也是艺术创造的过程。由于各种表现媒介均有其自身的特质,这就决定了各种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由此带来技术技巧、创作过程、审美趣味甚至表现题材等等方面的不同。罗丹的《思想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李仲魁的《在结婚登记处》可以久久供人观赏,但电影若是选其最优美的一个画面定格三、五分钟,恐怕也将大大降低其原有的魅力,这是因为前者的表现手段是在静态中表现一切,而后者则是运用蒙太奇和运动进行表现;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人们相对稳定的心理机制。由于表现媒介的不同,同是塑造静态视觉形象的绘画与摄影,不仅在创作构思、创作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就是对于题材,也有一定的选择性,绘画可以任意表现各种历史题材,而摄影如果自不量力硬去完成一件历史题材的作品,一定会吃力不讨好,反而会使本来真实的历史事实变成虚假。这就体现出表现媒介对摄影的局限。因为绘画的物质材料使其创作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摄影的物质材料在创作过程中虽然不受(或少受)空间的制约,但要受到时间的制约。光学镜头和感光材料只能对“目前”的事物发生作用,后期的再创作也只能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由此看来,摄影艺术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时间上,它受时间的制约,将空间形象表现在时间某个尺度上,“凝固时间”,让空间形象在那一刻的形态永远凝冻下来,给人以强烈的时间感。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时间的局限,并不能狭窄地理解为“此时此刻”,应理解为“现实”或“当代”。时间对摄影艺术的制约,就是现实对它的制约,使这一艺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时间性对于摄影创作的制约,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及的。稍有创作实践经验的摄影者不难体会,摄影的成败得失往往决定于几秒之中,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罗丹的《思想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可以在长时间里仔细地推敲、修改,真到将想象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满意地再现出来为止,然而象《在结婚登记处》,如果拍摄时没有抓住拍摄对象那富于典型性的、恰到好处的短暂瞬间,它的艺术魅力必然不象这幅名作那样感人。在摄影创作中,过去的只能让它过去,留下的只是“遗憾”“。虽然头脑中对那一时刻的形象记忆将留存下来,但摄影不能象绘画那样再现头脑中的表象;感光材料无法拍摄记忆中的形象,那一时刻的形象在摄影作品中永远不会再现,它只能为今后的创作积累一点经验。从这种意义上说,摄影者就是在和不断消失的东西打交道,在时间的制约中,进行选择、并截取社会生活的横断面。
风光花卉等摄影艺术品种又怎样能体现出时间的局限性呢?山总在那儿,想什么时候去拍都可以,并不受时间的局限。其实局限是存在的,它主要体现在创作的现场性上。你拍摄的山水风光必定是你身临其境,彼时彼刻的创作成果,而不是象画家坐在画室中依靠写生素材进行创作。更何况山水风光等自然景物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也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变更,大自然的色彩春绿秋黄,四季变更,各显不同,山水风光无不时刻在变换形色,你拍摄时不得不考虑时间因素,你的摄影作品也必定是那时的风貌和你那一时刻的感情表现。
在作品的欣赏中时间性也具有独特的制约作用,时间感常常成为某些摄影作品赖以存在的主要价值或审美的趣味中心。如十二届全国影展作品《瞬息年华》,将同一人物相距几十年的形象叠映在同一空间中,靠时间来形成强烈的对比,借以表现主题,离开了“时间感”是无法欣赏、理解这一作品的。美术作品中虽然也可找到类似画面,如《老战士》(美术研究)八三年三期)也是将同一人物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汇集在同一画面上,但与《瞬息年华》相比,由于时间的局限性所带来的特性,摄影作品比美术作品具有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的审美感受亦不相同。有人会提出疑问,《瞬息年华》将相距几十年时间跨度的空间统一于同一画面之中,不正是对时间局限的突破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突破”,但从题材内容来看,它并不是表现的历史题材,而是现实的内容;从创作手法来看,它只是对两个不同历史时间中同一人物形象的后期组合;从艺术效果来看,它正是利用了摄影时间上的局限,成功地取得了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辩证法告诉我们,所短正是所长,时间对于摄影的局限正好形成了该种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它所立足的仍是这块局限之地,是在界限范围内对表现媒介的发掘:感光材料的特征之一是能在一个画面上记录多个影象,使它们形成更宽广的时空表现形式。
诚然,各类艺术为使自己独特的风格完善化,都是在一定的局限下打天下,但这个局限并不是方寸之地,局限并不能捆住艺术家的手脚,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只要不消亡,其潜在的力量是无限的。这个无限,除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赋予创作者无穷无尽的源泉之外,对摄影表现媒介特质的认识和发掘也是无限的。
艺术作品形成的基本过程可用下列程式来概述:自然、社会生活——艺术家——表现媒介——作品,从中可以看出,表现媒介不仅是艺术表现的材料,作品的外衣,它对自然的反映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它的发掘并不仅仅限于技巧方面的意义,越是能够发挥物质材料的特长,就越能显示出艺术创作的匠心,“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黑格尔《美学》第二卷348页)
摄影艺术的表现媒介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很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摄影器材也日新月异,从各种光学镜头、相机、滤色镜到各种感光材料,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认识、利用这些新的表现媒介的特质,始终是摄影艺术创新的一个方面,它们为创作者提供了无限的艺术天地。如电子闪光灯的出现,产生了连续摄影,它利用多个瞬间形象,突破了单个瞬间形象的局限,使摄影从只能表现某一“时间点”到表现多个“时间点”的生命,使时间对摄影的局限扩大了数倍,供摄影者的周旋之地也相应扩展,产生了多种样式的新的摄影艺术品种。再如各种效果滤色镜的不断出现,使创作者拥有更多的自由;或变调,或变形……各种镜头的产生使创作者应变自如,或夸张,或压缩……等等。在摄影表现媒介的革新基础上,摄影者有着无限的创作自由,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物质条件,选择造型条件,选择显影条件,选择影调、反差等等,来达到创造性地反映自然的目的。往往一张很普通的或将被淘汰的底征,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恰当地运用暗室技术,就可创造出和原底迥然不同的影调、色彩、气氛、意境的作品。有人曾用同一底片制作出三十多种格调、意趣相异的摄影作品,这正是积极地运用了表现的媒介,这说明摄影者对表现媒介的认识和发掘是无穷尽的。
这类作品以模拟它种艺术作品的效果为特点,如绘画中的白描、速写、版画、磨漆画、水墨画、浮雕、油画等等。有人说这类作品偏离了摄影的界限,如果我们基于表现媒介的认识和发掘上来看问题,这类作品是由不断地完善和发掘摄影表现媒介的特质所致,是摄影技法的延续和发展,是摄影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语言和容量,没有必要把它们推给其它艺术。至于说它们象“某某画”,只不过说明两种艺术在客观效果上得到某些相似,这是艺术间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是其它任何艺术中都存在的正常现象,正如绘画中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并不等于摄影艺术作品一样,我们并不能以此否定其艺术的基本属性。摄影就是摄影,不管是“象版画”也好,“象油画”也好,它必定是用摄影创作的特殊方法和独特材料创造出来的,它只不过说明了摄影的表现媒介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而已,随着摄影艺术自身的不断完善,应当将这些都收归己有。
摄影艺术使用的物质和表现手段是多样,变化的,不断认识和发掘表现媒介的特质,开拓艺术创作新的天地,对丰富摄影创作,完善摄影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ㄔ?984年《中国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