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和绘画等各类造型艺术的特殊性,规定了它们必须寻求既能表现对象本质特点,又具有形式美感的艺术形式。形式与形式感有所不同:形式是泛指物体存在的外在方式和可视形象;形式感是指对可视形象特征的一种整体感受,一种高度的视觉提炼和心理归纳。造型艺术的存在方式是具体的形象组合,这种组合体现了形与形(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艺术的形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整体在视觉上心理上产生出形式感。本文试从形式的自身关系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形式感的形成和培养。
一
形式感来源于生活。形式感形成的基础是形象。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无不呈现出仪态万千的形式姿态;从生命的各种细胞组织到银河星系,都以各自的形象特征显示自己的客观存在。我们生活在种形象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万物世界,“看到”许许多多的形象非常容易,发现并创造性地运用形式感却非轻而易举;它是人们对形象认识、表现的一个崭新阶段。公路上常用“!”告诉司机鸣笛,用“Z”表示有急转弯,这是生活中利用形式的例子。当初发明这“!”、“Z”形式语言的人,对形式感是精熟的。高明的艺术家就更不用说了,生活用形象启迪着他们不断去发现、创造一件件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
人们都生活在形象之中,生活对所有人都同样呈现出形象,为什么人们对形象以至形式的感受能力却并不相同呢?
对形式的感受能力与人们的生理、心理结构不可分。从看见形象到形成形式感,其间经历了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由于生理和心理及社会性的差异,形成了人们对形式感受能力的差异。
对形式的感受靠视觉语言来描述。视觉语言的基本词汇,是光刺激作用于视网膜,由光能转换成神经冲动传达到大脑而形成的物体的几何轮廓,也就是最基本的点、线、面及色彩。视觉并不只是纯感觉,因为光刺激进入眼睛时只是不断变化的、混乱的光现象,当它们一抵达视网膜,大脑就组织它们使其形成有意义的空间单元,形成相对稳定的视觉整体。这种组织行动不停地重复运动,使人感受到不同的空间形象。人对每一形象的感受是按他自己的标准吸收、整理使之成形的,这其中由于人们的社会性差异就必然带来形象感受的差异。如在同一空间中,训练有素的艺术家能一眼得到体现对象特征的整体形象,而一个缺少这方面训练的人可能如盲人摸象,把握不住整体形象。这种差异说明了社会实践对形式感获得的影响。认识、获取形式感是一种特殊的感受过程,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对这些特殊性的深刻体验,就不能真正养成“感受形式的眼睛”。
二
人的视觉仅仅能感受视觉的基本单元并组成基本的形象,但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关系,光靠视觉是无法完成的,而这种形象的组合正是形式感形成的主要依据。
在人类的各种心理元素中,只有感觉、知觉和表象具有形象性和可感性。感觉和知觉实际都不能直接进入创作,而只能作为发现、创造形象以及形式感的契机,引发某种创作冲动或构思的启发。最终要获得形式感,还必须依靠自觉的表象运动来达到。
所谓表象,就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所谓自觉的表象运动,就是对头脑中原有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分解和综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形象是它使用的材料。艺术家将众多的原型先加以分解,后综合为一,“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这就是一种自觉的表象运动。摄影创作对形象的分解和综合,虽然不象文学、美术创作那样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这种表象的分解与综合无疑是存在的,只不过受着特殊的制约或者说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如对拍摄对象的调整,拍摄角度的选择,背景变换,构图剪裁,以及多底合成、集锦剪辑等等,都是运用形象在进行分解与综合。就是在即兴创作(抓拍)时也有一个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不过这种自觉表象运动一般具有“快速”的特点,这也从另一方面要求摄影创作者头脑中表象的储存要尽可能丰富。头脑中的储存越是丰富,对形式感的创造就越有利。记忆中储存的大量表象,并不是在大脑中沉睡,而在不断地增减、变异、运动,一遇到契机,就自觉地呈现出来。如长时间注意墙上的污痕纹迹,有时会在视觉中幻化成某种物体的形象;观看天上的白云,有时也会觉得它象某种形象。这虽然是一种无意的表象活动,但人为地加以注意和引导,就可以转化为自觉的表象活动。
有人会说,摄影创作无法拍摄记忆中的形象,表象之于摄影用处何在呢?摄影创作虽不能直接从表象储存中获得艺术形象,但它可以间接起到作用。这种作用方式就是“再认”。又以抓拍为例,不管拍摄速度多快,都有一个对头脑中储存知识的“再认”过程。原因很简单,对镜头前出现的事物,如不首先认识它,就谈不上由大脑指挥的拍摄行动。这种“再认”,并不是说类似的情况都是你认识过、经历过的,其意义在于你过去的种种记忆表象和类似的经验,成为认识眼前事物的契机;没有这种契机的触发,你对眼前的事物一定会麻木不仁,也就根本谈不上创作。其实,从表象储存中获得素材,在摄影创作中也是存在的,那些经过长时期构思酝酿的作品,必定动用了记忆中储存的表象在进行形象思维。如《十月的螃蟹》,假使没有对螃蟹形象特征的记忆,就无法联想它和“四人帮”的某些相似之处,借以象征、隐喻。
三
形式感的形成并非只能从视觉——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获得,它也可通过其他的感觉系统得到。如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等来获得。这里最为显着的就是中国诗画的互相影响,相互转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可因诗作画,也可观画赋诗。
这种感觉的“相互转换”,可以从“艺术通感”中寻求答案??凸鄞碳の镒饔糜谏窬低常鸫竽云げ愕幕疃?,就产生一定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表象等等)。由于客观刺激物彼此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反映在心理现象中就成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且可以彼此互相引起,成为联想。如音乐中节奏的快慢变化,可引起我们感觉中关于线条密疏、影调浓淡、色彩强弱的相应变化的联想。这就是艺术通感。它实际上也是表象的联想和转化,仍然要运用形象思维,只不过心理活动更为复杂些?!肚啻旱男伞返拇醋鞴蹋糜≈ち苏庖幌窒?。它的的构思是由贝多花着名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引起的。每当我听到它那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旋律时,一个个奋搏的人物形象就在我的脑海中活动、跳跃,随着乐曲的主旋律分解、组合,多次反复之后,我终于找到了形式上相应的主旋律——“S”。它是弯曲上升的一段曲线,能容纳不怕曲折坎坷,奋搏向上的主题内容,我将一个“音符”——用形象表现的语言分别叠放在同一空间中。《青春的旋律》作业摄影作品也许是不成功的,但作为对形式感形成的探索,还是有意义的。由听觉之美转化为视觉之美,也说明了提倡向兄弟艺术学习并不是无益的。广泛的艺术薰陶和形式感的培养,能使你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四
形式感在艺术中最完善的表现是形式美。
形式美的许多规律是建立在人类共有生理和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如节奏和比例,它们所引起的视觉频律和人们在某在情绪状态下的心理节律得到同步时,就能给人美感。有人对《蒙娜·丽莎》进行了详细度量,发现其中很多比例关系都近似于“黄金比”,因而给人一种匀称、平稳、和谐的形式美感。1∶0.618的黄金率为什么能使人感到美?实验心理学证明,无非是这个比率与人在最顺心最欢愉时的脑电波高频与低频之比的比率相吻合罢了。要创造形式美,不可不运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来组合形式的诸种因素,来筛选现实世界中的形式素材。
形式感的获得靠点、线、面、色、形本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这种关系往往体现出节奏和韵律。如《争春曲》,大致相同的线条比例结构和放射状线条、弧线的多次重复,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当视觉随之运动时,形象的整体性以及形式感也就体现出来。相同或相似的点、线、面、色的有秩序的重复或交替,即节奏,能够造成视觉上、心理上的轻松感和愉悦感,因而对形式感的形成,大有益处。
与比例有一定关联的是,形式感的获得必须有一个设想的局限空间,在具体画面上即为四条边线或主体的背景。造型艺术大都在这或长或方的局限空间内耕耘。有了这个框架限定一定的空间,才有了整体与局部之比,主体与背景之比,形式感也才有了立足之地。所以历来艺术家都重视这四条边线的运用。照片的剪裁(包括取景),就是具体地运用四条边线来帮助完成形式感的创造。
五
形式感的形成除了与人们的生理、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外,社会性因素对它也有一定的影响。
形式感一般可用各种几何形体来概述。几何形体是人们对自然形象认识的一种概括,它所引起的某种心理上的暗示,是由生活经验触发的一种联想,其中也包括长期艺术实践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逐渐形成某一相对稳定的“民族形式”,成为一个民族形式感的积淀,体现在作品的构图形式以及人们的欣赏习惯之中。以建筑为例,每个民族甚至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建筑形式,给人各不相同的形式感。再如“S”形。中国传统的图案——太极图,就是圆圈中一条S形的曲线将圆分为黑白两部分,这是勤劳智慧的华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从生产斗争中创作出来的形象。它不仅包含着玄妙的哲理(阴阳对立,互相依存),而且还体现了一种反复、变化、对立、统一的形式美。中国书法讲“一波三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也暗含着“S”形的波状线。当然这种“S”形和其他任何几何形体,毕竟是抽象的,虽然具有某些抽象的内容。只有当它们和具体的生活形象相结合,和作品的主题思想相契合时,它们才能感人,才有更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把S当作独立的艺术作品的原因。
(原载1986年《中国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