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摄影破冰之旅——刍议“宜昌首届新影像作品展”
杨 明
原本9月28日开展的“无声的力量”宜昌市26人新影像作品展,朋友叫了几次,我一直没有时间去围观,圈子里、媒体里早就炸了锅,圈子了更是各种评论不绝于耳。忙于搬家,直到10月7日国庆放假最后一天,无论如何也要去看看了。于是赶早驱车前往位于宜昌市解放路群艺馆的新馆展区。
新馆还是第一次来,比几年前的二楼宽敞、气派了不少。上午9点多钟,进入展区遇到很多人,问了朱鸿才知是学员在集中观摩听讲解??吹秸哉茉谡怕?,学员们都极为踊跃、认真,暗自赞叹宜昌摄影的氛围极好,这应该与几位策展人的努力和有想法的摄影家们精心组织及平时的活动分不开。约一个多小时,我已浏览大半,遇到丁川华聊了一会关于摄影与书法绘画的结合话题。作品多数是以往影展已见过的观念摄影作品,也看到了一些新人和新展出的装置和纯影像作品。看到实景还是出乎我预料,尤其是“新”的当代感,尽管身边很多观众还是叫着“看不懂”,我却如获至宝。正如徐为民主席所说:“创造是从有到新。‘新’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与近年平遥、连州甚至三影堂、香阁纳这样的画廊作品只有纯摄影,纯粹形式感的东西不同,虽像香格纳大胆引入了杨福东,宜昌展本就有李朝晖、黄东黎。宜昌新影像摄影展感觉就是当代艺术里的摄影探索,除了追求摄影本身内容的纯粹性外,策展者揣着更开放的心态组织了这次展览,把现实生活和艺术的复杂性、多元性和无限的可能性交给了展览本身。尽管真正看懂的观者不多,尽管几位朋友指出其有沽名钓誉之嫌,有拼凑数量之嫌,但我却从这次影展中看到了其影响和价值所在。
我是以放松的心态来评论的,不妥之处权当扮醉胡言吧。先挑几位作者的作品简单分析一下,请包涵、指正。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李朝晖的影像作品《天注定》,这幅(允许我以传统影像的叫法)耗时三个多月的作品我相信倾注了作品许多思想和心血。它让我想起了王小慧和杨福东,同样是为了探索影像的不同表达,作者更多的是超越了传统和束缚。实际上把它作为一种视觉传达的媒介,而作者要讲的,不是花草的本身,而是借它表达生命轮回的一种观念,表现整个生命的过程。也许作者试图以很个人化的、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感受,看似闷鼓淡静的十几分钟,反而得到了我更多的思考,有空要好好请作者本人讲述一下其真实的想法。也可以考虑杨福东的讲故事场景,也可以考虑王小慧结合装置,一点建议是希望已经站在国际平台高峰的艺术家继续探索下去。
肖萱安:《读报》之一 (此处图略)
周运逸:《无生命的风景》之一 (此处图略)
徐为民:《场景》之一 (此处图略)
杨铁军:《困兽》之一 (此处图略)
比较成熟的当代摄影应属几位大师级艺术家相对成熟的作品,也是多次在国际、国内平台异彩纷呈的作品,比如肖萱安的《读报》,比如朱鸿的《迷茫的长江》、周运逸的《无生命的风景》、徐伟民的《场景》、杨铁军的《困兽》、王绪波的《城市风景》等手法老道,是对当下“景观摄影”的一种透彻的诠释。如此高水平的观念摄影,非亲眼目睹必定为心中一大损失。
令人惊喜的是本次出现了很多大胆尝试的新摄影,之所以称之为新摄影,必有“新”之过人处,无论是艺术的结合,还是对经典的再现都值得大大的褒奖,价值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图片展览模式,引入新观念和新体验。最拉风的当属李风的《空房子》,此组照片入选25届国展也绝非偶然,此主题正是当下城市发生巨大变革,人的观念和理想出现巨大落差和反思的缩影。巧妙的是恰恰用这样一种形式的表达,使得这种“见物思人”的感悟达到了极致。现场讨论、评议媒体描述最多的也是这种形式,因为处在变革年代中的我们都经历过这一切。黎明的《新三峡游记》和丁川华的《故乡.断章》及何广庆的《江湖小子》等是都是一种艺术的大胆结合,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存在跨界与融合的探索空间。这不是简单的智慧发现,更是影像艺术的前景探路。李亚隆的《二次元晚餐》,钟胜军的《蚀》,赵强的《生存与空间》,刘洋的《梦幻家园》,闫冬莉的《正在消失的影像》,向红的《消失的美丽》等都是对观念摄影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虽然有观者说《二次元晚餐》看到了前人如曾梵志、王庆松的影子,《梦幻家园》看到了《归山》的影子,《消失的美丽》看到了汉斯-彼得.费尔德曼的影子......那又有何妨呢,艺术不都是在学习中超越的吗,只要我们的艺术家能够再洒脱一点,再往前迈一步就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了。这正是我们看到的一种破土的力量。
更令人高兴的是看到了更多新的摄影风格和更广阔的思维体验,如:杨舒然的《舒然的手机影像》,管珍珠的《我建造了大坝》,李永红的《食品至上》及郭秋源装置结合影像的《渴望透明》还有上面提到了向红的《消失的美丽》,作品都会让人驻足思考,这其中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梦幻的思维方式,也有充满挑战的大胆探索。李永红的作品不禁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俄罗斯女摄影师Dina Belenko拍摄的《餐桌上的星空》,而向红的作品让人想起美国女摄影师Julie Lee的作品《食物恋》。影像给我们带来无尽想象和梦想空间,这实践中的探索也是一种力量吧。
李永红:《食品至上》 (此处图略)
丁川华:《乡愁.断章》 (此处图略)
意犹未尽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主流的观念摄影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处境。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所传递的某种观念,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影像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众自己去悟会。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高层次需求。按鲍鲲的说法,现在中国观念摄影甚至没有一个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评论家和理论家应该去探讨,比如技术、语言、色彩等等,这些都是多少年来评判艺术作品的一些标准,而现在在观念摄影中间是缺乏的。”中间靠谁,靠我们的新摄影。
思考地域文化的因素,新影像艺术也许正在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宜昌有很好的当代摄影基础,有那么多优秀的摄影艺术家,经过努力怎么就不能成为下一个平?;蛄菽亍<堑萌拷钏庇兄诙嗟纳阌耙帐跫曳溆刀?,也涌现了一批有价值的作品和摄影人。希望未来的影像文化一样可以吸引一批国内外的影像艺术家来宜昌交流探讨,让宜昌早日进入一个更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