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批评》之 蔡静安
在宜昌书法界,静安先生可谓元老,在湖北书坛,静安先生亦算老者。他是宜昌书坛第一位中国书协会员,首批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之一,湖北省东湖印社首批会员,宜昌市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梢哉庋?,宜昌书法界大多同仁都受到过蔡静安先生亲授、指点、提携、关爱与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到宜昌师专学习,知道的第一个宜昌书家便是蔡静安先生,毕业留校工作后,由于对书法的热爱,认识的第一位书家也是蔡静安先生,加入市书协、省书协,依然是蔡静安先生的举荐。我们相识相知三十多年,皆因了书法的结缘。在蔡老八十寿辰前夕,他精心创作并结集出版了《蔡静安书法篆刻作品集》。上下两册:一为书法,一为篆刻。嘱我写点文字,披览数日,总觉得以我之学识,不能探得其秘奥,迟迟未敢动笔。丙戌岁暮,三峡印社同仁聚会,邀《三峡日报》韩永强先生参加。席间,永强兄提出在三峡日报《艺苑》栏目给蔡老做个专题,指名道姓要我执笔,无论是先前的蔡老赠书的私意也好,还是永强兄席间当众命笔的诚意也罢,我都无法推卸?;氐绞檎诎盖?,反复谛观作品集,于是便肯定地写下了“醉心金石,钟情翰墨”这样一个标题。
静安其人
蔡静安,男,1928年生,湖北宜昌人。曾署名壹舟,墨缘轩主人,别号静庵。自幼酷爱书法,早年从师徐艺生,始从苏黄入手,继而临习郑文公、张猛龙、曹全、石门、嵩高灵庙诸碑,寒暑不辍六十春秋。雅好篆刻,于秦玺汉印之中浸淫深久,渐悟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之理。精于藏石、赏石,常于书斋之中“静听石语”,妙通禅理。静安先生性耿介特立,快人直语,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既不阿谀奉迎,也不随声附和,眼界甚高,凡钟情之艺,必至精妙而后可。作书、治印、藏石,务求美善。对于任何人的草率索书与索印,只能让其在长久的期待中慢慢忘却,也因了这一近乎固执的性格,或许会在某一时段得罪一些人,时间久了,知道先生对所有的人——无论官员与平民,皆如此时,自然也便渐渐懂得并接受蔡老的为人与处世之道。
静安先生至今还住在中书街的一间平房中,面积不大,充其量四十平方米,但被先生装点得古色古香。盈室的碑帖、书画与奇石,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蛐硎撬淖》苛俳叵锏脑倒?,他将其命名为“墨缘轩”。而蔡静安先生,正是这“墨缘轩”的主人。
静安其书
蔡老在其作品集的前言中说:“正草隶篆,兼而擅之,尤长于篆隶。”这是一位老者在墨池中摸爬滚打六十载后的自我评价,作为后学,我深信不疑。
他的篆书,取法高古,于龟甲兽骨中反复摩挲,深得线条的俊利与爽健,又因在古玺汉印中陶铸融冶,故又在书作中增益其金石之气,刚狠的用笔、苍浑的墨气、疏密的空间、有意味的章法形式,形成了先生篆书古朴苍老的风格。
我以为,在篆隶之中,先生的隶书更具特色,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融篆于隶的笔法与结字上。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书家,无不在笔法上显示其功力与独特的个性。先生用笔,威猛无比、凌空取势、奋然落纸、颤行推进、疾涩互渗,在或重或轻或慢或快的交替行进中,令线条极富节奏与韵律。斑驳浑劲,确有力能扛鼎之概。他的许多隶书作品,横向的笔画粗实厚重,而纵向的笔画则相对瘦劲,然重而不浊、瘦而不弱,更显屈劲如铁、劲挺遒逸的风姿。先生的隶书结字,平中见奇,密中显疏,或以篆结,或以隶布,方峻整饬,不乏匠心独运。时出意外之笔,复回预料之中。横画密集之字,书写时亦如篆刻使刀,将所有的横画从上至下铺排而来,打乱了汉字笔画的先后顺序,但字构完毕,则无一懈笔,设若不是精于布白的高手,断难达到此等境界。在各种形式的作品中,我更欣赏蔡老的隶书对联和他的屏条。对联字数少,但对作者的要求更高,弄不好就会平板,字的大小变化、疏密变化、奇正变化、上下联之间字势的呼应变化等等,都必须在一气呵成之中完成,且无造作之嫌,这是需要修养的。他的多屏条隶书,洋洋几百言,有的甚至上千言,不仅很少懈笔,而且首尾精神贯通,风神洒落,可谓“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他的隶书风格跨度较大,有的飘逸如石门,有的古拙如张迁,有的潇洒似汉简,有的雄厚类孔宙,可见蔡老在汉碑的取法上是十分广博的,而对其汉碑精微的抉发,又是独到的。因为在他的隶书中,所谓“汉碑气厚”是一以贯之的客观存在。
他的楷书主要取法北碑一路。上追《张猛龙》之精警奇伟,下探赵之谦之圆劲俊拔,形成自己既雄且秀的风格特征,这在精神内核上,与颜真卿楷书的“雄秀独出”相表里,但其笔法却有不同:颜真卿的楷书是融篆籀之圆笔所形成的“雄秀”,而静安先生则是用方笔显示的柔姿以达到雄而秀的境界的。当然我们不能说蔡老的楷书已臻颜书的高度,他在融冶笔法与结字的过程中,尚存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如杜甫诗《春夜喜雨》中的“风”之横折弯钩与“夜”之整体的结构布白,还未达于协调?;蛐聿汤仙钪橹蝗缱ィ首髌芳薪龃艘患?。
在五体书中,我以为先生的行草相对弱些,这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精华的吸纳上,不如篆隶甚至楷书的渊源有自,而更多的只表现了自己的个性。线条虽然劲直但缺乏应有的内蕴,有时候柔韧的内力更能耐人品味与咀嚼。估计先生也知道行草逊于篆隶,故在作品集中,也只见到“白日依山尽”一件条幅。
作为宜昌文化名人的蔡静安,他为宜昌区域内的不少风景名胜题写过匾额,如“三游古洞”、“白马洞”,也为不少企业题写过厂名与店名,如“沙龙宴”、“稻香阁”、“雅香楼”,还为《三峡晚报》题写过报名,为湖北名酒“关公坊”题写过酒名等等,所有这些,必将成为宜昌文化的一份积淀,嘉惠后人。
总之,蔡老的书法就整体风格而言,是趋向雄强的,这与他耿介特立的个性是有关系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深信书如其人。先生的书法是厚重的,而且正日趋老辣,既苍且古的线质,也使我们深信“人书俱老”的名言。
静安其印
也许是先生对“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深刻颖悟,以至于我们在欣赏他的书法与篆刻时,有难分轩轾的感觉。当代有许多书家善书而不擅印,也有很多印人擅印而不善书。静安先生是典型的书法篆刻家,他集书法创作与篆刻创作于一身,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这在古代并不鲜见,而在当代却是凤毛麟角的。
与所有篆刻家一样,静安先生少不了对古玺汉印的大量临摹与研习,也少不了对历史上著名篆刻家及其作品的探究与借鉴,更少不了当代篆刻及其印风对他的影响。研习借鉴也好,临摹影响也罢,关键还是要形成自己的面目。我以为蔡老的篆刻是有传统且有个性的创造,因而是可以称为名家的。这与亦步亦趋追摹古人与时人者不可同日而语。
他的刀法,冲切并用,或干净利落,或沉郁顿挫;方圆并施,或如屈铁之劲,或如漏痕之曲,都表现出一种使刀如笔的力度与厚度,从而呈现出一种立体的效果。其白文印,大多具有汉印的浑厚与沉雄,时而辅以白石刀法,似有悦耳之金石之声,白文线条毛糙斑驳,给人以幽邈玄远的历史之感;朱文印婉曲流畅,婀娜多姿,或用金文大篆之态,或施铁线小篆之法,随其性欲,变化多方。
方寸天地,尤讲结字与章法,蔡老深谙此理。在结字上,挪移与错位,颠倒与反文,甚至不避讳今文与古文,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而在章法上,更是恪守疏密有致,回环呼应,在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位置经营中,崭露才情与睿智,大面积留白的地方,时常有或朱或白的斑点,即使是印章的边栏,无论是朱文印的实线布框,还是白文印的依边就势,亦整亦缺,似残实破,刀刻与敲击,都凸现出作者对形式美敏感的把握与追求。
难能可贵的是,蔡老入印的许多印文,都是长江三峡与宜昌区域的风景名胜,表面上看来,只是随便的取舍,但个中却浸透着先生对家乡深深眷恋与挚爱的殷殷情愫。
在蔡老八十寿辰来临之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写出如上文字,既向社会推介一位深居简出,不求闻达的书画篆刻家,更向蔡老表达一位后学的衷心祝福——金石同寿,其寿长存,期颐之年,刀笔更??!
作者简介:周德聪,男,1957年生,湖北当阳人,曾任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宜昌市文联主席,湖北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第四届创作委员会委员,现为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宜昌市文联名誉主席,宜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宜昌市政协常委,湖北楚天书法院副院长,民盟湖北艺术院副院长。书法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等,曾获第五届全国展“全国奖”、翁同龢书法奖“提名奖”,入选首届“兰亭雅集”双年展、第二届“兰亭雅集”42人展?;窈笔?ldquo;屈原文艺奖”,“黄鹤奖”,“楚天群星奖”金奖。书法作品收入《共和国书法大系》,《中南海珍藏书法集》,《中国书法》学术提名专题介绍。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馆、中南海等文博机构收藏,《流行书风 书法传统 现代书法》获中国书协主办的“二十一世纪书法”天津论坛“优秀论文”、《书法教育层次论》收入《当代书法论文选》,《无意耿介狂狷 矢志潇洒雄强》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获三峡大学社科一等奖、杨守敬研究系列获宜昌市人民政府社科一等奖、湖北书法“黄鹤奖”——理论奖?!侗б皇槁邸坊袢看笱缈埔坏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书法基础》负责人。三峡大学“免评教师”,“教学名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专家教师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