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强 字天锡,号健哉。1967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中青年优秀文艺家人才库成员,湖北省书法院创作员,湖北省书协行书专委会委员,湖北省楹联学会理事,中流印社社员,宜昌市书协常务副主席,三峡印社副社长,宜昌市群艺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湖北书法百人工程——100名优秀书法人才培养计划)。
曾游学于浙江美术学院,讲学于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等。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楹联展、行书展、青年展、新人展等十多次,获湖北省书法展等级奖及楚天群星奖数次,获宜昌市“屈原文艺创作奖”,被评为宜昌市“三峡文艺明星”。
金强行书作品《赠孟浩然》和《听蜀僧濬弹琴》(1.8×0.6m) 荣获湖北省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2003年)。
此幅作品借用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章法,舒朗空灵。笔法以何绍基的稚拙为基调,结体撷取颜真卿的宽博,字体以行书为主,偶尔穿插的草书具飞动之势,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其线条有粗细、长短的变化,其字形有大小、奇正的错落,其墨色浓厚且随意流走,因而书法与诗意有相当的契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来源《宜昌文艺典藏》“成果展”)。
?。?016-07-26 《书法报》 湖北书法百人工程·金强 报面)
周德聪:在书法这个圈子里,我认识不少朋友,金强便是我所认识的最早的书法朋友之一,他为人谦逊、好学,寻师访友、读书写字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他于首都师大拜王世征教授为师,为学为艺,皆以笃实为本;他问道于金伯兴等名家,取法师法,皆以择善而追;他求学于吴章彩先生门下,赋诗填词,皆以涵养为归。于是,有了他抒情言志的诗作,有了他大展大赛的佳构,有了他丰收之后的喜悦。
他的隶书以《礼器碑》为宗,兼及《封龙山颂》《张迁碑》,写得不乏精警、拙厚与朴茂。而楷书则主攻北魏碑版墓志,尤于《石门铭》用功最勤,所悟最深,故其散宕、圆融皆由其所出。其行草则以二王为本,兼及唐宋明清,写来遒逸劲健,疏朗空灵,这一切,皆由勤奋与彻悟所得。(周德聪: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曾任职宜昌市文联主席。现为湖北省书协副主席、宜昌市文联名誉主席、市书协主席,三峡大学教授)
?。?014入选“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
王世征:我与金强两地悬隔,十几年来能够交往不断,主要是在他身上有我所看重的东西:内在、真挚与执著。我以为,在当下浮躁、喧闹的世风中,一个年轻人能做到“内在”是不容易的,这不只是性格的事。人生一世,最重要的一是修养好自己,二是做好自己想做又该做的事。内在的人的好,就在更多地求诸己,而不重眼前的名利,不求表面的花哨,不奔走经营,不随波逐流。金强正是这样。而且我感觉,他骨子里有耿介、孤傲的一面,虽不如一些青年书家那么得志,却有自己的品位在。
他学书由汉隶到魏碑,再到行草,走碑帖融合的路子。特别是近几年倾心于清代熔铸碑帖的大师何绍基,以篆隶的精神气骨书写行书,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很有见地的。他的书风纯正而多情趣,不同流俗。由于有着较坚实的汉隶、魏碑功底,其书作沉厚而不板滞,洒脱而不浮滑,从中可以窥见他质实而又率真的品格、良好的才情与不俗的审美追求。(王世征: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014第三届全国群众文化美术书法大展金奖)
吴柏森:金强酷爱书法,在学习、研究、创作的道路上执著地跋涉。
他的书法深深浸润于传统文化意蕴之中,于平淡中见雅趣,于朴拙中见灵动。面对他的作品,虽没有当代人所谓的“视觉冲击”,但却能让你止步流连,细加咀嚼。何以如此,很难作理性的解说。这大概就是陶渊明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吧。谈到今后的创作方向,他说还是要回归魏晋,二王有许多精妙之处,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要深得其“力”其“韵”,这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对经典的深层次再度探寻。又说以后要更致力于行草书,它最能流露心灵、表现个性。正如刘熙载所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书品即人品,愿金强之人品与书品日臻完美。(吴柏森:三峡大学教授。)
?。?015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湖北省书画研究会成立30周年书画展优秀作品)
力人:金石底蕴斯文情怀——与书法艺术家金强先生盘腿论道 认识金强君,已有20余年。我们的交往并不密切,但在每一个充满诗意抑或焦虑的日子里,没准就会想到金强。之所以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里,会感觉到金强和咱在同一座城市里呼吸着、思想着、寻找着,是因为金强的艺术与人生之路令我钦佩和羡慕。品味诗意的人生,可以去看看金强的生活方式;面对焦虑的日子,读一读金强的艺术作品,内心又会渐趋平静。
金强的身材并不魁梧,中等个子、略瘦身材,偏好带有汉字书法图案的对襟布衣。金强爱散步,在白龙公园,常常能见着他缓步前行的身影。外在的金强总是在用一种冷静的目光,去审视自己的追求和这个世界。我仔细观察发现,面相平和、斯文的金强,其内心却是滚烫的、火热的,这有他的书法作品和艺术之路为其作证。
金强的居室是一种典型的普通家庭陈设,案头笔墨纸砚随意铺排,满墙的书法作品生机无限,整个房间墨香四溢。观金强的书法作品,让我想到五代宋初画家巨然的传世名作《秋山问道图》。那是一幅秋景山水画,图中山峰,气势温和厚重;中部谷地,密林之中露出茅屋数间,茅屋中一人依稀可见,他正坐于蒲团之上,与后边侧身坐着的人侃侃而谈;画面下部树木丛生,偃仰多姿,水边的蒲草正随着微风轻轻摇摆。巨然用淡墨长披麻皴,显出土石浑厚的质感,整个画面气势空灵,生机荡漾。那样的场景,那样的氛围,我以为就是金强的理想世界,那位问道者就是金强。我梦想自己正好也在那里,与君把酒问天、谈艺论道。
我问金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脑、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方向,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书法艺术,会不会消失在中国人的记忆里,书法与写字有着什么不同之处?金强略作思考,非常淡定地说,当代人的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越来越丢失其用于语言交流的“识字”功能,正逐步衍变成更加“艺术化”的范式。今人的书法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更加注重整体的丰富性,更加讲究作品启、承、转、收的艺术性。
对于历代书家,金强最推崇的是王羲之。羲之幼时跟随卫夫人学书法,后师法前辈书法大家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梁鹄等人,使得他的书法能够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其真书势巧,草书浓丽,行书遒劲,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论及书法之道,崇拜羲之,只是一个说法,问题的本质是,金强对中国书法艺术精髓的领悟与觉醒。
可以这样判断,金强的血液里始终跳动着文字的生命。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如果某一天没有做一件与书法有点关联的事情,那个晚上就会睡不踏实??词椤⒍撂?、习字、论道,是他生存方式的主要选项。面对当下浮躁的世界,他自己也会觉得迷茫、惶恐、焦虑,但回到书房,面对古人,敬畏之心会油然而生,躁动的内心也随之趋于平静。
因为有充分的知识积淀和思想修炼,金强在近30年的艺术探索中,对自我实施了三次大的挑战与超越。每一次的华丽转身,他都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金强专注于隶书、楷书的法道;新世纪的最初十年,金强醉心于行书的流动之美;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金强再次抬高跳跃的标杆,他把未来的挑战指向了行草乃至狂草,选择了行草,就是找到了“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路径。孙过庭在《书谱》里曾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汇。”金强反复琢磨个中意味,体会到的不只是习书之道,也是人生之道。
同样,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是金强经常借以发力的强大精神动力。金强牢牢铭记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人生的三境界,也是艺术的三境界,书法的三境界。金强的追求,就是希望能够进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出神入化的理想状态。
金强一直在努力,他没有停止过对书法的敬畏与追求。过去的岁月,他付出很多,也得到一些回报。金强成了一位较有名气的文化名人,但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宜昌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他没有为这些“名利”所累,而是在继续潜心探索书法艺术的同时,承担着推动书法艺术普及、发展的责任、使命。信息化社会演变进程的强力提速,将书法艺术挤压到了边缘化、模糊化的危险境地,这是金强的忧虑,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忧伤。
金强虽然身材单薄、清瘦,但他的内心却异常强大、丰富。我特别敬重书法大家周德聪先生,他用自己40年的艺术探索,引领了一代宜昌书风,铸就了一记人们公认的当之无愧的宜昌书法符号。作为德聪先生的弟子,我从金强兄的身上,看到了德聪先生当年的影子。金强艺术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优雅与诗意,让我们的城市弥散出更多的墨香与浪漫。(力人,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主要成果见《宜昌文艺典藏》“名人堂·文艺理论家”)
(2016入选“全面小康 百年梦想—湖北省100名优秀书法人才作品展”)
陈京喜:松风流水千年调抱得琴来不用弹——金强行草书作品欣赏 上海美评家郭舒权曾有言云:凡艺家欲大成者,一当志趣高远,二需持之以恒,三要非法非非法。兴许是最近读老子《道德经》的缘故,也可能是有感于一些人对金强作品的误读,我在看金强的字时,脑海里突然冒出这样两句奇怪的话:金强书法,是法?非法?非非法。金强之笔,是笔?非笔?非非笔。是好为人师的释疑冲动,还是还原品赏渐进过程的曲折心路?总之,这是一股莫名的骨骾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金强书法素为内行称道,但对圈外人而言,则有一定的隔膜。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取法别于同侪,异于时流,给大众欣赏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进入金强的书艺世界需要有一定的书史知识的铺垫,而了解他的取法则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初习书艺,临摹是不二法门。而所临范本的选择,则是重中之重,所谓的“取法乎上”,所谓“要吃好第一口奶”,都是度人的金针良言。金强习书,艺文双修,篆隶行草,四体不废,所临范本,不下数十,但对主攻书体的重要范本的选择却是慎之又慎。他的观点是,传统经典无一不精美,但重要的是要适合自己。选帖如入药,不当,人参肉桂也杀人;得当,大黄砒霜也救人。相对赏者,“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盖创造美之书家更应知其取舍。因此,在行书的取法上,他的首选不是王字,也不是颜字,更不是苏黄米蔡,而是适合自己的心性与审美追求的清朝书家何绍基。这一举动,粗看疑是剑走偏锋,细察真还慧眼独具。何绍基,清朝书家,其融合碑帖创新求变之功,史家早有定评。对于大众,何的知名度不高,甚而陌生隔膜,但于书艺却是一流。这于金强而言,要的就是这一点,既是好东西,大众又不太熟,这就给自己日后的创作留下了发挥的空间,他要使作品能够产生与众不同的、陌生而又新颖的、特别而又丰富的审美效果。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金强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以何绍基面目面世的作品大量入展获奖,给他带来了无数的荣耀和赞誉,而二OO三年在全省获一等奖的作品则将他的“何字”推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
除了精于择帖外,金强还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变化的人。作为一介书生,一介艺人,他深知艺术的本质是创新,有作为的艺术家只有在不断否定过去、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获得进步。于是他开始“毁前世”、“塑今生”。文弱书生一改昔日的矜持,放开手脚苦临狂临大草。意欲以草书来改变自己的书法风貌,力图彻底地摆脱何绍基对他的影响,包括他的用笔习惯,他的章法图式,甚至他的格调气息等等。千万次挥笔形成的习惯,年长日久养成的审美定式,想要一朝斩断干系,何其难哉!在矛盾中挣扎,在迷茫中摸索,在痛不欲生中湼槃。于是,一件在百般纠结中写成的作品诞生了,这就是《三峡笔阵》中的“登临”条幅。这幅作品何字三分,大草三分,个人性情四分,毫无疑问,告别何字,已露端倪。
如果说登临长联“为纠结之作”,《三峡笔阵》中的“垂缕长卷”则应是一幅完全摆脱了何字的自由畅达之作。这件草书长卷,写得笔酣墨畅,挥洒自如,尤为可贵的是颠张醉素以及王铎和林散之等诸家草法均能在书者的娴熟操控下化为自家的笔调。字的结体上,由于转折处化方为圆,字形随遇而安,意态随形而变,单字变得异常鲜活。再加上章法中的每一行字,一改中轴线一贯到底的写法,而是左右摇曳,亦飘亦舞。通篇赏之,节奏感强,气丰韵足,的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而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好作品是不宜用俗语言说的。若如此,则“松风流水千年调、抱得琴来不用弹”或许可以作为金强这件草书作品意境的注脚和阐释。(陈京喜:宜昌市书协理事。著有《宜昌书法品评》)
行草对联 梦中得句常惊起 画里看山当远行
行书 一上高城条幅
隶书 子曰条幅
行书 真心妙法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