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西方画种,油画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传入中国的。此后,油画一直以“圣像画”与“外销画”的方式在中国存在,并未在艺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直到二十世纪初叶,油画对于现实生活的强大表现力,才逐渐为国人所发现。及至1949年,油画的艺术表现力和社会存在感,再一次被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所共同关注。在当下,观察中国艺术,已经无法避开关于油画的话题。
在宜昌,也有一批虔诚的艺术信徒。他们从惊心动魄的艺术背景里来到这个世界,并在艺术魔力的诱惑下,开始了寂寞的艺术苦旅。孙才清、杨明清二君,就是我比较关注的两位油画艺术家。从中国油画界的艺术方位观察,宜昌还没有机遇和实力形成一个醒目的高原,亦或是一块相对显眼的高地。但从“宜昌艺术盆地”观察,毋容置疑,孙才清、杨明清先生已经成为两座具有各自独立艺术语言和艺术姿态的“小高峰”。
孙才清早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其油画作品《早晨》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抬石头的人》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精选作品展”,其“三峡建设者”系列作品连续入选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孙才清的油画作品数次入选“全国美展”等各类大型展览,这并不是我们必须聚焦观察孙才清的主要理由,与此正好相反,正是因为孙才清的艺术作品震撼了无数普通观众和专家学者的心灵,他才具备了登上今天艺术“小高峰”的正当理由。在北京的全国美术展览现场,靳尚谊先生对孙才清说,你是来自三峡的画家,在今后的创作题材方面,不要飘来晃去的,用你的笔画好三峡,就可以了。靳先生的朴实话语,在孙才清的耳边经常回放,一放就是30年。
孙才清作品•一
回到孙才清的画作前,映入眼帘的大多都是三峡工程的建设者。那些人物熟悉而亲切,他们古铜色面孔中偶尔被笑容挤出来的坚硬牙齿,羞涩中充满坚定,腰里的白色安全带始终不弃不离,工装牛子裤上永远也洗不干净的柔美铁锈,工人兄弟最喜欢的廉价塑料格布雨衣,还有最抢眼的是那些最扎实的“解放鞋”,他们踩在由孙才清“亲自捆扎”的钢筋龙骨上,见证着三峡工程的每一天风雨,陪伴着三峡大坝的每一寸高度。
孙才清作品•二
孙才清作品•三
孙才清的《建设者》、《三峡班前》、《三峡平湖码头》等作品,令我联想到罗工柳的《地道战》、侯一民的《刘少奇与安源旷工》、刘小东的《违章》等作品,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在用油画的方式,去关注一个特定时空里的历史小人物。让笔下的油画人物为画家代言,以此表达艺术家对这个世界和这类人群的关注与理解。孙才清先生曾经对我说过,用一支画笔去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人物,那真是一种高级享受??!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天天在孙先生的心中和笔下砥砺前行,那就是他的全部艺术秘密。他用30年的探索诠释了自己心中那个最美好的梦想。
再说杨明清,在他的油画世界里,“目中无人”却是一种“常态”,灰色的天空、荒凉的山川、落寞的物象,倒成了他心目中“永恒的风景”。丁酉仲春,乍暖还寒,杨明清的“心象”油画风景作品展览在宜昌益美术中心举行。这是一次观察杨明清艺术心迹的难得机会。与孙才清先生的艺术追求正好相反,杨明清刻意避开火热的现实生活,他把视角转向了人迹罕至的静寂时空和孤僻场地。具有湖北美院、西安美院专业背景的杨明清,与孙才清先生一样,同属学院美术流派。他们的“艺术理想”与“职业精神”是相通的,我们在近期仍在开展之中的“素描的艺术”孙才清素描作品展中也可以找到答案。杨明清作品的画面,从整体上看,是孤独的、寂静的甚至是悲观的,灰调子是其主体构成,冷色是他的特别偏爱。但这并不能完全覆盖住杨明清内心的理想与激情。《梦园•林语——15》中的那几个红灯笼,《庭院》、《江口老街之冬》、《视觉—红门》、《记录宜昌——献福路12号》、《帕劳印象——旅行》等作品中的那几抹亮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杨明清的作品,在整体上是写意的,但在局部很多地方却是严格写实的。在艺术表达的材料选择方面,杨明清的油画方式无疑是西方的,但其运笔风格却无处不是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嫁接。杨明清笔下的天空、山川、建筑、场景、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都是我们熟知的,甚至我们就是这些场景和生活的参与者、见证者,但在杨明清的笔下,对这些“艺术群像”的表达方式却是“超然”的,也就是说,杨明清已经自觉地提炼出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并与“艺术之母”拉开了一个他认为合适的距离。这是杨明清和其他一些油画家的不同之处,当然必然也是“杨氏油画语言”的魅力所在。
杨明清作品•一
孙才清醉心于他的底层人物世界,尽管生活是艰辛的、疲惫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奋斗者、劳动者的内心是滚烫的、坚强的,有时也会出现一丝喜悦的笑容、一个幸福的眼神。这是孙才清的作品给我们传达出来的艺术信息,他告诉我们,原来生活应该是美好的。杨明清没有将他心目中人物的清晰形象推送到我们面前,但他给我们营造出了一种悲悯、怀旧的氛围,将思考的空间和思想的力量留给了观众。这是两位艺术家给我最大的启示。
杨明清作品•二
杨明清作品•三
当然,两位艺术家的学院派专业背景,也并非必然全部会成为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今后继续突飞猛进的秘密武器。孙才清先生的素描作品很有“学院范儿”,其油画作品特别注重画面整体的气势和人物组合的“规范”,但具体到独立的人物个体,个性表现还没有完全到位,艺术人物的“区分度”还不十分理想。杨明清的油画风景作品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就,但观察他的系列作品,“程式化”倾向似乎开始显露,艺术语言的过度沉淀,也许会影响今后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继续提升。尽管如此,但我依然坚定认为:孙才清和杨明清这两位艺术家,他们分别凭借自己独特的艺术修养、艺术追求、艺术语言和艺术成就,在宜昌、湖北乃至于更广阔的艺术平台,确立了自己的特殊艺术位置。他们就像宜昌艺术界具有坐标意义的两座山峰,彼此互相对峙、观望、期待着。
作者简介:力人,本人杨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巴楚文人》、杂文集《力人茶坊》和中篇小说《牛年的爱情》等作品。
孙才清相关资料请参见宜昌文艺网“文艺名家”专栏http://www.ycwl.gov.cn/content-46952-901157-1.html
杨明清相关资料请参见宜昌文艺网“文艺名家”专栏http://www.ycwl.gov.cn/content-46963-816849-1.html
文/图:杨力 编辑:冯潇
(点击左上方“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