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澄怀味象”中国画作品展现场
南朝宋画家宗炳(375一443年),祖籍河南南阳,但家居湖北江陵,士族,其祖父曾经担任过我们的“宜都太守”。宗炳曾经数度婉拒宋武帝刘裕对他封官许愿的好意,哪怕是许以正一品的“太尉”高位,也阻挡不住他痴迷游山玩水的脚步。宗炳“栖丘饮谷三十余年”,终于发掘出山水美的真谛。沉迷于游山玩水的宗炳,也是一个标准的“学霸”,其在著作《画山水序》中云:“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在书中鲜明地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的美学观点。他自称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中国的美术史,对宗炳的《画山水序》也给予了慷慨的评价,认定宗炳是提出“自然美是一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客体”观点的第一人。
宗炳的“畅神”说,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审美的愉悦功能,强调把握审美的主体意识的绝对意义,强调个体审美的自由及其个体审美认识的价值,强调彻底摆脱“致用”与“比德”的束缚。因而,后人认为宗炳是中国美学发展史进入审美自觉期的杰出代表。这样的一种审美观,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一千好几百年,及至近当代,随着“当代性”艺术主张的阶段性过度膨胀甚至肆虐泛滥,欣赏自然山水美的审美传统一度被人视而不见,或者不以为然。
世纪交替以来,在三峡边城宜昌,有的艺术家曾经也在光怪陆离的社会氛围中变得躁动不安起来。但在丁酉季春之月,一个名为“澄怀味象”的中国画作品展,却在地处湖北宜昌的三峡大学逸夫楼悄然揭幕。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艺术现象。没有繁复的开展仪式,也没有领导贵宾剪彩致辞。一众真正爱好艺术的同道人,共同开启了这个展览的序幕。如此轻松、随意、自然的水墨艺术展,仿佛一袭来自峡江深谷的春风,吹拂了走进展厅的每一个观众的面庞。三位参展的年轻艺术家翟宗选、张顺琦、安一辉,他们都有着学院派的艺术教育背景与艺术修养积累。为了一种共同的艺术理想,他们先后来到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教书育人是他们的主业,从事艺术创作只能是他们的业余爱好。翟宗选的17幅水墨人物画、张顺琦的17幅水墨花鸟画、安一辉的11幅水墨山水画,共同构成了这次中国画作品展的整体架构。三位艺术家的作品既相对分别独立成篇,又似乎能够彼此首尾呼应。不仅如此,所有参展作品均无超大尺寸,且以三尺斗方、四尺八开等小品居多。这样一个独具匠心的中国水墨作品联展,毫无疑问地进一步强化了“澄怀味象”作品展的审美趣味与艺术张力。
翟宗选的水墨人物画,多以写意人物头像方式呈现。中国传统的人物水墨画注重线性造型、推崇以书入画、关切传神写照,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法体系和审美标准。在翟宗选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最为看重的是他笔下人物的内在气质、外在神韵与时代特征,疏于或有意轻忽人物的线性造型,而特别强调画面水与墨的合理布局与充分融合,这在客观上引导观众将欣赏的目光主动投向了水墨酿造的艺术趣味,使得观众油然而生对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神秘遐想和由衷敬意。
翟宗选水墨人物画
翟宗选水墨人物画
张顺琦的水墨花鸟画,其实就是对他自己独有心境的摹写。站在张顺琦的作品前,你必须屏住呼吸凝视画面。扎实的工笔技法、内敛的孤傲气质,在他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张顺琦作品中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都是认真的,都没有敷衍过、草率过,都是他精心策划、悉心培育和倾情呵护的完美结果。那些花草鸟禽都是有生命的,由不得你去一晃而过。在草丛中,或者在枯枝怪石间,稍事歇息的那只孤独小鸟,它的羽毛是美丽的,但它的眼神似乎一直在期待,期待着下一刻的变迁与归属。张顺琦这样认为,对于绘画,人生阅历的感悟,有时胜于用功的体会?;婊煨筒季挚梢哉凵涑鋈耸滤嘉暮托秤敕?。吞吐、呼吸、轻重、缓急、刚柔、干湿、软硬等这些对立统一的阴阳义理,无不体现在生活及绘画创作的互相参照中,故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张顺琦把自己全部的心思都寄托在了花鸟世界,开始了他“以小事悟大道”的逐梦之旅。因此,他的绘画过程与最终作品,基本体现了淡化大湿大密,不重形而忘形,以不动容的心态尊重事物本来面目而达到冲和之境的艺术主张。
张顺琦水墨花鸟画
张顺琦水墨花鸟画
安一辉的水墨山水画,其最大的特质是具有一种浓郁的“宋人情怀”。其作品《拟宋人笔意》和《烟迷山下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两幅作品,无论是其画面构图、色调处理、笔墨技法,还是落款安排,都进行了周密思考和谋划,一种远离尘世,隐居山林的文人情怀跃然纸上。这样的山水画图式,是对唐末五代那种以雄奇险峻为追求的水墨山水画的一种抗拒与颠覆。安一辉的青绿山水《云来山寺幽》系列作品,也是展厅里的一个亮点。但在我看来,安一辉的青绿山水画,似乎没有与宋人水墨山水进行严格切割,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视角效果很直观地传导给了观众,对于色彩渲染程度如何拿捏的犹豫不决,似有削弱作品的艺术张力之嫌。
安一辉水墨山水画
安一辉水墨山水画
翟宗选、张顺琦、安一辉的“澄怀味象”中国画作品展,是宜昌近年来一次富有个性、回归传统、追求品质的严格学术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展,这给那些一度迷失了思想方位的艺术探索者,提供了一个可供鉴赏和参考的理想范本。未来的宜昌绘画艺术创作,还是不能偏离学术精神、独立见解与人文情怀,“澄怀味象”中国画作品展,已经给我们提交了第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
?。ㄒ瞬镎θ?017年4月6日)
文/图:杨力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