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龙,汉族,1966年12月生,湖北荆州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三峡印社社长。现任三峡大学美术学教授、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艺术史论和书法篆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编有《美术鉴赏与批评教程》《书法创作与欣赏》等教程;参与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书法基础》的教学,主讲《篆书》《篆刻》。
在艺术史研究领域,王祖龙教授以地域视野审视艺术史,通过风格分析、图像学研究的方法,对先秦楚艺术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整理,先后主持完成的省部级课题有《楚书法史研究》(湖北省2009年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楚美术史研究》(湖北省2012年社科基金项目)、《书于竹帛——楚简帛书法论稿》(湖北省2014年社科基金项目)、《湖北出土简牍墨迹研究》(湖北省2016年社科基金项目),现主持有《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生态化?;び肷缁峋没ザ⒄寡芯俊罚ü疑缈苹?013年项目)。
他潜心于楚艺术研究,发表专题论文50余篇,先后出版的个人专著有《楚艺术图式与精神》《楚美术观念与形态》《楚书法史》《楚简帛书法论稿》。
刀与火:陶瓷印创作的特色与风规
王祖龙
陶瓷印的创制古已有之,考古发现的长阳陶玺成于商周之际,堪称最早的独立意义上的陶印,旷古悠远的香炉石遗址(长阳清江)正是它的家乡。我之于陶瓷印创作情有独钟,原非发思古之幽情,委实出于石外求印的探索。
对于篆刻艺术的追求,前贤无不以“印从书出,印外求印”指点迷津,旨在导引后学在篆刻艺术的本体上取精用闳,引申触类,求其神明变化、不可方物之境。明乎此,我尝试着在印材上做一些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我以前曾初涉土陶,对泥与火的世界很是着迷,这样就自然地叩开了陶瓷印的大门。陶瓷泥土可塑性强,是一个可以充分释放激情和才华的世界。一者可以充分满足刻制大印的需求,享受全手工制作的乐趣和快感;二者可以尽情发掘陶瓷印材的特殊魅力,探寻其独特的审美语言和美感。与石材相比,陶瓷印创作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可以不假他人之力,从制坯、制钮、刊刻、署款到施釉、烧制,乃至后期装饰,作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手工将主体的才华、灵感、激情和审美投射其中。简言之,它就是篆刻和陶艺结合,可谓二美并能,相得益彰。尤为奇妙的是,前期制作的可控性、入窑烧制后的收缩以及窑变的自然天成,会赋予每一件作品以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真是一种神奇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感受和刺激远非其他印材所能比拟。如果说刻制一方石材?。ㄈ缜嗵?、巴林、昌化、寿山),其材质的美感更多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那么创作一方陶瓷印,其整体的美感则完全是创作主体所赋予。
陶瓷印的美感蕴藏在陶瓷这种质材中,篆刻家的主要任务,不在于作印外的陶艺追求,而恰恰是要将陶瓷这种质材的篆刻语言和形式美感激发出来。陶瓷印的篆刻之美才是一个篆刻家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在这一点上,古代印工很是值得我们学习。古代印工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心灵手巧,善于因材制印,善于结合不同的印材选择不同的制作方式(或铸、或凿、或琢、或刻),因之造就了不同质材印章的独特美感。烂铜印的苍茫古拙与玉印的清劲婉丽,是适应青铜和玉石这两种不同材质而产生的技法语言和审美范型。这正是古代印工的高妙之处。陶瓷既不同于青铜和玉石,也不同于寿山、青田、巴林和昌化等石材,陶瓷印材相对松软,刻制过程中产生的线条有明显的“陶瓷味”——一种本质上从属于“金石味”的成片状崩裂而产生的线条质感和效果:气象浑穆,斑驳烂漫。这种既厚朴又古拙、既苍浑又朗健的气息与古陶、古玺、封泥、砖瓦文字的风神逼似。这正是陶瓷印线条的特殊趣味和魅力。如能充分发掘陶瓷印材的这种特质,辅之以浑厚朴拙的用刀,则一种简洁明快而又朴厚爽健的印风可以期待矣。
熟悉了陶瓷印材的这种特性,我将自己的陶瓷印创作定位于三个字,即古、写、玩。所谓“古”,即以古玺印式创作为主,选字配篆、章法格局力求高古;所谓“写”,即以写意刀法传达线条的美感,力求一刀传神;所谓“玩”,即以玩的心态对待创作,整个创制过程,从制坯、刻钮、施釉、焙烧到装饰皆以玩的心态来实现自己的想法。为了充分贯彻这个三字经,我选择先刻后烧模式,以期一次性成功。经过多次失败和反复实验,渐渐摸索出了一套驾驭陶瓷印的方法。与常行石材相比,陶瓷泥坯松软,若是生手,以刀就材时很能难找到刻印的感觉。当然若是训练有素,操控有度,则可臻游刃有余、心手双畅之境,单刀即可追索到想要表达的线条效果。当然,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多实践总会找到自己的感觉。我喜欢在瓷泥上运刀,瓷泥比陶泥更松软,更粉,运刀更需要技巧。古人讲用刀如笔,这一命题用在制陶瓷印上可谓恰到好处。故瓷泥上用刀与其说是刻,毋如说是写。以刀写瓷正是我在瓷泥上用刀的一个原则。运刀时,刀在印面上恣意纵横,果断披削,游走过程中随意使转,并有意无意地增加一些摇摆和跳刀,尽量把高亢的线条、雄劲的点画、和谐的律动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釉酥剩纫性说度绫实娜魍押鸵馊?,又要有刀刀递进中的生机勃勃的鲜活。如此,则一种不计工拙、生辣恣纵、苍浑斑剥、古雅可人的趣味顿生印面。这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会让人陶醉其间,乐此不疲。
陶瓷印的后期工序也很令人神往,釉色的选择、火候的把控以及焙烧后的整治和印绶装饰都是既考验技术、又考验审美的重要环节,当在创作过程中一并考虑。我的陶瓷印的印绶和配珠皆由妻子一手打理,编金刚结、玉米结、麦穗结是她的拿手好活,装饰在陶瓷印上,又是一番风景。
王祖龙篆刻作品选登
王祖龙篆刻 • 一
王祖龙篆刻 • 二
王祖龙篆刻 • 三
王祖龙篆刻 • 四
王祖龙篆刻 • 五
王祖龙篆刻 • 六
王祖龙篆刻 • 七
王祖龙书法作品选登
大篆对联:襄我以德,牧人于和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文/图:王祖龙 编辑:冯潇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