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 • 述而》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几句话,我也读过,但一直没能清晰理解个中的真谛。当我独自来到宜昌城区东门楼宇丛中“墨缘轩”居所,握住蔡老静安先生的双手时,才倏然醒悟,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才是真正可以被称之为“游于艺”的人。已经90高龄的静安先生,步履已没昨日稳健,这令我突然感受到先生真的在慢慢变老。思维清晰、精神矍铄的蔡老,拄着一根轻便乖巧的木质拐杖,佝偻着腰,缓慢移动着脚步,前来为我开门。
我记得,在中书街那间低矮简陋的“墨缘轩”旧居里,蔡老一直“接地气”地生活在市井之中,这一住就接近半个世纪。9年前,先生的老伴先他而去。突然之间,老伴走了,蔡老有些不适应,但他不愿与子女们同住,毅然选择独自一人生活。迈入耄耋之年的蔡老,真的进入了“静安”境界。直到年近九旬,中书街马上就要拆迁,蔡老才意识到不迁新居不行了。与旧居相比,高悬半空的“墨缘轩”新居,居住环境与生活设施都有全面改观,但室内装饰的明清风格、清雅风范,依然与主人的怡然自得心态、痴迷书道情怀同在。
蔡老静安者,九十智廋也。先生自幼酷爱中国文字艺术,“游于艺”70余年,善书法、精篆刻、鉴藏贡石。曾署名峡江壹舟、墨缘轩主人,别号静庵。宜昌艺界同仁、书道后生不约而同尊其为“蔡老”。移步聚焦“墨缘轩”,除了蔡老的书法作品,当然就是满眼大千美石。说到石头,蔡老如数家珍,先生告诉我,那尊“鸟石”觅于西坝河滩,同座“菊花石”采自黄柏河水岸;“猴石”来自小三峡;黑亮“鹰石”发现于茅坪小河;还有长阳“逍遥游”、猇亭“睡佛”、夷陵“脸谱”流纹石等等。蔡老说,每一尊美石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都有一个值得记忆的美好故事。
蔡老与宜昌,书法篆刻之道与人生艺术之旅,似乎都有一种神秘的暗示与约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在清江流域长阳境内发掘的香炉石遗址,发现了两枚分别为“蔡”字和“鲛”字的西周时期的陶印章,这为我国的篆刻起源提供了实物例证?!抖刂尽芳窃兀好鞔瞬榉依姿荐?,曾任万历年间翰林院检讨,“行草书,亦入神品,人争宝爱之”。明嘉庆年间南京都工部尚书宜昌人刘一儒,辞官后归隐祖籍地宜昌中书街,“书史自娱,沉醉书法,一时碑刻文章,多出其手”。近代宜昌,活跃着一大批书法名家,及至清末民初,宜都杨守敬,更是技艺至臻、闻名遐迩,为中华书法艺术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而为宜昌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埋下了充分的伏笔。
书道的接力棒传递到了静安先生这一代?;刮闯晌?ldquo;蔡老”的静安先生,就在中华民族遭受敌寇践踏蹂躏的硝烟之中,坚定了一生执着于中国书道的人生理念与文化信仰。在长达接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蔡老得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唯一手段,也只有中国的文字与书法篆刻之道。一个偶然的机会,人到中年的静安先生,当上了“刻字厂”的厂长,一个集体企业的“小官儿”。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这样的“小官儿”也没能做多久。静安先生思前想后,断然决定,这个“官儿”不当了,今后也永远不当了。
蔡老静安,也许就是为书法篆刻而生的。自此以后,半个世纪以来,蔡老始终不忘初心,砚田笔耕不辍??嗨稼は?、废纸三千,常常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先生以魏碑入手,继曹全、张迁等碑。晚年临写《石门颂》尤勤,更以北魏强其劲健骨力,于秦简两汉隶书求其曲通变化。关于篆书与隶书之关系,蔡老认真揣摩“非究于篆,无从得隶”的奥妙,通过认真思考,反复临摹,蔡老发现,根深才能叶茂,没有根基,作品就会成为浮光掠影。“没有功夫,就没有历史”,明清开始流行大条幅,这就要求书写者必须打下坚实的汉碑功底。任何投机取巧、追名逐利行为,都只能是昙花一现、自欺欺人。历史是最权威的评委?;氐绞榈?,最终还是要讲究美学之道。追求文化精神与人文情怀,才是艺术人生唯一正确的道路。
心血付出,终有收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以来,静安先生的作品连续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并多次参展、获奖国内外书法篆刻大展。蔡老因此而成为宜昌最早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大家。他以自己的学养修为与艺术功力,奠定了其在清末民初金石学家杨守敬之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宜昌书法艺术界标志性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有书论者评价:“清末杨守敬之行书,今日蔡静安先生之隶书,堪称夷陵书坛双壁,足可与全国书苑名流媲美。”
蔡老对自己的艺术人生做过如是评价:“时年届花甲继八十寿龄,举办两次书法篆刻展,总结艺境,找出缺陷。自觉格调气息尚欠火候,不入雅流,如此平平,终身将无出息耳。决然苦其心志,走晚年变法之道。深悟艺贵于专、扬长避短、多能不如独善之则,注重技道并修,沉潜传统经典,勤于日课,有进有出。以正大气派、古朴浑厚之精神出之,一以贯之,欲更上层楼!”这是一位90高寿老人的内心独白,但更像一位热血男儿吹奏的一曲出征战歌。
蔡老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对自己书法艺术未来走向的思考,但与此同时,他也常常在思考“书法以外”的一些问题。蔡老说,“没有文化的人,还是一个原始人”;宜昌是一座诗歌之城、钢琴之城,但也应该是一座书法之城、美术之城,用我们的书法去直接表现宜昌诗歌的魅力,用我们的绘画去再现无声的韵律之美,这不是更能彰显我们宜昌的“文化自信”么?宜昌以往的“府台同知”张健、孙志刚、李泉、符号诸君,因为慕名蔡老而专程造访过墨缘轩主人,并与静安先生愉快交流过关于繁荣宜昌文化艺术事业的话题,那样的场景虽然渐行渐远,但依然留在了蔡老遥远的记忆深处。
本世纪初叶,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研山铭》现世,襄阳政府领社会贤达,不惜耗资3000万元人民币巨款,欲将米芾先生的墨宝接回故里,这是多大的文化自信与文化骄傲啊!最后的结果,虽然是国家收藏了这件国宝,但襄阳人的追古精神、文化情怀委实令人钦佩。反观我们,近代杨守敬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艺术盛名虽然一直让我们引以为豪,但在我们的政府与民间文博机构,却鲜有杨守敬先生的真迹收藏、成列、展现。2014年,在上海的一次文物藏品拍卖会上,出现了杨守敬的书法拍品,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心动,这是否也是我们的文化痛点与历史心病呢?宜昌已经建成了高标准的现代化博物馆,但博物馆的内涵需要由众多的优秀藏品与杰出人才去支撑,解答这些问题需要人们认真思考,但更需要政府机构和民间力量去积极推动。
蔡老先生,已然九十叟,依然“游于艺”。蔡老说:艺无涯,寿有限,夕阳西下,将以秉烛玩墨,乐观持之矣。这是何等的自信,又是何等的潇洒。作为晚辈,我衷心祝福蔡老:岁月静好、体笔双健、寿比南山!!
(宜昌耕田斋力人 2017年10月24日)
力人,本名杨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巴楚文人》、杂文集《力人茶坊》和中篇小说《牛年的爱情》等作品。
文/图:杨力 编辑:冯潇
蔡静安书法篆刻作品展更多信息详见“宜昌文艺网-公告栏”专栏:http://www.ycwl.gov.cn/content-46906-971024-1.html
?。ǖ慊髯笊戏?ldquo;首页”进入宜昌文艺网,了解更多资讯)